劃龍舟、釣魚、打籃球……在廣袤的中國縣域,送外賣或許已不是年輕人的“兜底選項”,而是一份主動的職業選擇。
今年以來,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調研團隊,深入博羅、鶴山等粵港澳大灣區多地縣城,實地走訪并調研年輕騎手們的工作日常與生活狀態,撰寫了國內首份粵港澳大灣區縣域騎手調研報告,南方報業南方社會發展智庫全程跟蹤進行記錄。日前,雙方發布的《扎根小城,活力騎跡:粵港澳大灣區縣域騎手的新生活圖景》報告顯示:近八成縣域騎手日均跑單8至9小時(含候單時間),騎手整體月收入也高于當地平均水平,騎手普遍認為這份工作“時間靈活、收入不錯”。
報告指出,平臺經濟越來越活躍的當下,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新職業在縣域迅速興起,讓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將“返鄉”視為不得已的退路,而是將其作為尋找生活與工作平衡的一種主動選擇,“擇優從騎”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
縣城騎手:收入可觀、時間靈活、強度一般
據悉,研究團隊深入博羅、鶴山等粵港澳大灣區多地縣城,實地走訪并調研年輕騎手們的工作日常與生活狀態。報告指出,平臺經濟的深入發展,不僅打破了地域限制,還使縣域勞動者能夠獲取相對優質的就業機會。
在騎手收入方面,縣城騎手收入明顯高于當地平均水平。2024年鶴山市居民人月均可支配收入為3147元,而鶴山當地專職騎手的平均月收入為4947.6元;調研報告問卷數據還顯示,有62.2%的受訪縣城騎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與“高收入”相對應的是縣城生活的“低成本”。對外地騎手而言,在縣城做騎手更容易“留下來”。報告顯示,博羅、道滘、鶴山三地的本地戶籍騎手占比分別為59%、45.81%、59.9%。有外地騎手表示,一個月工資可以買一平米房子。

在工作強度方面,縣城騎手的工作強度也相對溫和。“沒有大城市騎手那么卷”。縣域騎手們并不認為自己“被困在系統里”,而是通過靈活控制工作生活時間扎根縣城。接受問卷調查的2000多名大灣區縣域騎手中,超過四成(45.6%)騎手每天工作8小時左右(含候單時間),約三分之一(31.6%)騎手每天工作在9小時左右(含候單時間)。換言之,如果不算上線等候和休息的時間,縣城騎手平均每日有效跑單時長穩定在5.4至6.6小時之間。80%的受訪騎手表示“強度一般”。

騎手工作的吸引力還體現在靈活性上。“早上送完孩子跑午高峰,下午接娃做飯后,晚上再上線兩小時。時間都是自己說了算。”有騎手表示。調研認為,平臺彈性跑單制度讓騎手可以自主切割工作時間,滿足照顧家庭、享受生活等個性化需求。?
外賣行業邁入“騎手社保元年”
長期以來,以外賣騎手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問題備受關注。研究團隊發現,基于各自現實情況,不同騎手對社保的需求也有不同,背后的原因涉及職業特性、經濟壓力、 制度信任等多重因素。
如何在充分考慮上述因素的同時,為騎手群體制定開放普惠、自主選擇、靈活彈性和覆蓋面廣的社保方案成為破題之道。
對此,美團、京東、餓了么等外賣平臺都進行了有益嘗試。今年10月27日,美團宣布騎手養老保險補貼將正式覆蓋全國,向全部騎手開放。據悉,該方案“無前置資格限制、無參保地點限制、無跑單類型限制”。外賣行業正逐步邁入以社保全覆蓋為標志的“騎手社保元年”。
近年來,平臺與政府協同發力,為縣域青年“擇優從騎”提供了更完善支撐。
調研團隊發現,在政府主導下,針對騎手的關懷保障正日趨精細化。比如道滘鎮通過與社區協商,讓所有社區對騎手開放,可以騎行入園送餐,并且開設了“騎手友好餐廳”。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指導下,美團已在全國150多個城市與各界共建近3萬個“騎手友好社區”,推動各地小區為騎手開門指路、設置專用停車位和騎手驛站。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