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25 18:27

歐陽曉紅/文
如果只盯著最近幾周的行情,你看到的是一張熟悉的“驚悚片”畫面,但將時間拉長到近一年,數據講的是另一回事。那么,我們如何在淺流動性里尋找真趨勢?
所謂“淺流動性”,是指全球美元流動性從極度充裕退回到勉強充足的狀態?!八弧睖\了,一點倉位調整、一次預期修正,就足以在股、債、匯、商品之間激起更大的波浪。
極端波動背后
2025年,很多人都有一種錯亂感:年度收益榜上(截至今年11月24日),現貨白銀漲了七成、黃金漲了五成多,恒生指數、深證成指、上證指數的年內漲幅壓過了標普500,但到了月度、周度,乃至前幾天的盤中交易,你看到的又是另一幅畫面——美股跌、A股也跌,幣圈價格大跌,連黃金價格也在震蕩。
11月24日,美聯儲利率觀察工具顯示,美聯儲12月再次降息25個基點的概率在一周內從三成多躍升至逾八成,短端利率預期顯著向“更鴿”一側滑動。
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典型的“淺流動性行情”:
美股與港股聯袂反彈,恒生指數單日漲近2%,A股溫和修復,金銀價格在高位再度走強,原油也收復部分跌幅。
當日A股盤面上,前期漲幅巨大的工業富聯、中際旭創、新易盛、中芯國際等硬科技或工業鏈股票,集體回調,資金從AI硬件板塊流向防御板塊。
有分析認為,這是一場跨資產去杠桿,資金在價格、利率與杠桿之間,進行的一次“隊形重排”。
高盛資產管理在2026年展望中對市場有一個判斷:未來一段時間,復雜性會成為市場的主旋律——AI(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和樂觀情緒,與央行政策分化、新貿易秩序、財政風險和地緣政治重構交織在一起,將共同塑造一個“長期利率不再超低、短期波動更劇烈”的新環境。
高盛資產管理多元資產解決方案聯席首席投資官亞歷桑德拉·威爾遜埃利桑多認為,2026年,央行政策、地緣政治和結構性調整將重塑宏觀環境,帶來跨資產的新機遇。投資者需多元化配置,結合主動管理、精細篩選和嚴格風控,在增長與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當然,要理解2026年的投資機會,必須先承認,趨勢真實存在,但在淺流動性的市場里,短期噪聲會被無限放大。
這正是當下世界的寫照:貨幣流動性總體并不算緊,但美元流動性從深水區退到淺水區,只要利率預期輕輕動一下,同一池水里的資產都會一起波動。
“鷹鴿紛爭”之后
對于12月是否降息,美聯儲高官上演了“鷹鴿互撕”: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美聯儲理事米蘭暗示短期可以再降一次,達拉斯聯儲主席洛根、波士頓聯儲主席柯林斯堅持按兵不動,美聯儲副主席杰斐遜則試圖把AI風險從“系統性信用”降格為“價格波動”。
有分析稱,12月議息會前,美聯儲內部的分歧已經升至鮑威爾(美聯儲主席)任期高點——反對繼續降息的地區聯儲主席數量,足以讓任何決議都顯得“險勝”。因此,最終選擇哪條路,前所未有地集中到鮑威爾一人身上:要么再降一次息,再通過“后續降息門檻更高”的措辭換取內部的停戰;要么按兵不動,把所有爭論延長七周,押注新數據能給出更清晰的答案。
把這些講話和最近的宏觀數據放在一起,我們可能會得到三個關鍵判斷:
首先是短端路徑更不確定了。12月美聯儲是否再降息、2026年到底有兩次還是更多次降息,市場預期在幾周內反復拉扯。每一次預期的修正,都在利率期貨、美元、股指期貨和期權倉位上被放大,變成一次又一次的“機械式減倉”。
其次,長期中性利率回不到過去。包括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在內的官員均承認,財政擴張、供給收縮和結構性通脹,把中性利率整體抬高了一個臺階。
最后是AI更多面臨估值風險,而非系統性信用風險。AI龍頭公司的整體盈利不錯,監管者可能不打算把它當成“金融穩定問題”來處理。
高盛的路線圖
在這份名為《于復雜環境中捕捉新契機》的2026年展望報告中,高盛資產管理給出了一個多層框架:
其一,股權資產從“單極美股”,走向多極化世界的“擇優站隊”。美國的“七巨頭”依然掌握現金流、AI資本支出和全球話語權,但業績同質性會逐漸打破,真正把AI嵌入核心業務并持續變現的公司,才配得上高估值。
歐洲受益于再工業化、國防與能源投資。高盛資產管理量化投資策略全球聯席主管奧斯曼·阿里預計,2026年歐洲經濟持續增長,量化策略可幫助利用市場碎片化和低效率,通過數據驅動管理風險。
新興市場在弱美元、通脹緩和的背景下,迎來盈利修復和估值折價,有望跑贏全球。
其二,固定收益迎來久期回歸、信用分層。高盛資產管理認為,在全球通脹與增長出現更大差異的背景下,“一律縮短久期”的時代結束,即投資者需要通過不同期限的組合和策略性的曲線倉位(如陡峭化交易),來管理利率不確定性。
在利差層面,高盛資產管理看好證券化產品中的高評級CLO(抵押貸款憑證),部分BBB級信用債、優質高收益債和新興市場債。
其三,在私募股權和二級市場上,價值創造重于估值故事。隨著資本市場表現和融資環境改善,交易活動回暖,強GP(普通合伙人)更容易通過運營改善、技術賦能來釋放價值。
其四,私募信貸、房地產與基礎設施在安全與收益之間找平衡。私募信貸方面,并購回暖推升融資需求,資產抵押貸款等投資級品種兼具高收益和低違約率;房地產方面,2026年可能迎來情緒修復,但區域和業態分化嚴重;基礎設施方面,數字化、能源轉型、循環經濟、老舊設施改造,都被視為下一階段的結構性機會。
總結而言,高盛的核心建議是,在一個“AI樂觀+央行分化+財政博弈”的世界里,真正的多資產、多地域、多策略配置,比任何時候都更關鍵。
承受不確定性
對中國投資者來說,2026年更現實的問題不是“看多還是看空”,而是在什么結構里承受這種復雜性。
先看從估值修復到結構分化的A股。今年以來,A股經歷了幾個階段:從極低估值和悲觀預期中反彈,完成第一輪“估值修復”;而AI硬件、半導體和部分工業鏈,在內外資金共同驅動下,成為高波動性資產;不過,最近幾周,隨著全球AI去杠桿和利率重定價,處于價格高位的硬科技和工業龍頭公司率先被主力減倉,資金轉向低位TMT、軍工、防御基建和區域發展概念。
有分析指出,“押故事”或許還能熱鬧一陣;但對于多資產配置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洞悉A股也是全球AI因子的一部分,在全球去杠桿時,它不會是“旁觀者”。
聯博基金市場策略負責人李長風稱,需從長線思維掌握A股趨勢改善的機會。投資中國股市的長期邏輯根植于國家經濟增長模式的演化,而當下階段對創新和資本效率的追求,或將重塑企業的盈利模式和競爭力;而對健康通脹環境的培育,也可能將為盈利增長提供更友好的宏觀背景,預示著中國股市的長線投資價值正在持續好轉。
李長風建議關注兩大方向——紅利價值股(防御)和科技新消費(進攻),用杠鈴式配置應對市場波動。
再看黃金與貴金屬。這一年,黃金、白銀用收益率證明了自己——它們對沖的不是經濟崩潰,而是美國財政與債務可持續的爭議、科技股和AI估值的波動,以及地緣沖突和制度不確定性等。
有分析認為,2026年,這一功能不會消失,反而會更加重要。作為尾部風險管理工具,貴金屬應成為長期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而不是臨時投機。但在短期內,黃金、白銀在高位同樣會受到去杠桿沖擊。
固定收益投資方面,債券不再是收益拖累,而是穩定票息和對沖波動的雙重工具。有分析人士建議,國內配置中長期高等級債、利率債,境外可適度投資級信用債、新興市場債和高評級CLO,以鎖定收益并提升組合韌性。
“債市預期改善,收益率整體下行?!甭摬┗鸸淌占岸噘Y產市場策略負責人驥宇這樣回顧10月中國債市。他認為,波動之后,中美債市的配置空間均有所擴大。中國債市在經歷數月的波動后,情緒有好轉企穩跡象,雖然空間可能有限,但配置機會依然存在。波段性關注偏長端利率債的機會,信用債則更偏向中短端票息策略。
2026年,投資敘事或迎來一個轉變:從“追哪一個風口”,到“用什么結構承受不確定性”。如高盛資產管理所言,在復雜的宏觀環境中,真正重要的不是預測每一次波動,而是用一個足夠多元、足夠有彈性的結構,去捕捉那些被時間驗證的趨勢。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2026年的挑戰,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寬貨幣、淺流動性、頻繁重定價”的年代,需要關注的不是暴富機會,而是長期不被清場的資格。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