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第八屆世界聲博會暨2025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現場,一名演示人員握著一疊數學作業,對臺下觀眾說:“我們一起來看看,星火智能批閱機是如何完成分步驟批改和錯因診斷的。”
她將作業放入掃描口,設備啟動后不到一分鐘,屏幕便顯示批閱結果:公式錯誤被標紅,邏輯漏洞被圈出,每一處筆跡都被清晰留痕。系統根據知識掌握、思維方法、解題習慣等類別,自動生成改錯方案與專題訓練建議。教師批改時間從90分鐘縮短到15分鐘。系統生成了班級學情圖譜,顯示共性問題與個體短板。
這場簡短的演示,是科大訊飛“人工智能+教育”的一個具象化樣本。在語音、醫療、出行等多個領域,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戰略都以類似方式落地。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將這一路徑概括為“自主可控、軟硬一體、行業縱深、個性化”四個方向,他認為,這是AI產業從紅利兌現走向長期競爭力建設的關鍵點。
10月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中國將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以人工智能引領科研范式變革,推動其與產業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這意味著,AI的競爭不再停留在模型參數與算力規模,而是進入應用深耕與生態建設的新階段。
像科大訊飛這樣的企業,正站在這一轉變的關鍵節點上。
“自主可控、軟硬一體”是抓手
科大訊飛的技術體系里,“自主可控”和“軟硬一體”不只是口號,而是一個現實命題——當人工智能進入深水區,技術該如何重新找到抓手。對于一家以語音識別起家的企業而言,這種轉向意味著要在模型紅海中重構自己的位置:既不做純算法公司,也不淪為硬件制造商,而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今年的1024開發者節上,科大訊飛發布深度推理大模型“星火X1.5”,并展示多項軟硬一體化方案。該模型采用MoE架構,總參數量2930億、激活參數300億,基于國產昇騰算力體系訓練,推理效率較前代提升一倍,支持130多種語言。
過去一年,科大訊飛完成對國產算力平臺的深度適配,將長思維鏈訓練效率從30%提升至84%,并提升MoE模型全鏈路效率,使模型能在自有算力體系中持續演進。這種“自主可控”不僅意味著全國產化,更在于掌握技術演進的主動權。
此外,訊飛在語音模型上完成結構性創新,推出全球首個非自回歸語音架構,能夠并行輸出整段文本,相比傳統方式效率提升16%,推理成本下降超過5倍。這些更新旨在建立一個可持續的技術循環,讓基礎能力真正穩下來。
而“軟硬一體”成為訊飛區別于同行的關鍵策略。過去的AI系統停留在云端,理解數據卻無法觸碰現實;訊飛希望通過軟硬件協同,讓算法在物理世界中有實體,把語音、翻譯、會議、教育等能力嵌入具體設備中。
比如,智能辦公本的八麥陣列可以在嘈雜環境中識別人聲;翻譯耳機通過骨導與氣導拾音實現高噪場景下的精準識別;同傳麥克風在會議桌上就能完成多語字幕生成與實時播報,語音數據被加密存儲,私有化部署。
軟硬一體支撐的多模態交互是AI融入真實世界的物理基礎。在1024開發者節現場,搭載多模態交互綜合能力的數字人導覽“小飛”來到現場,其能夠實現多人對話,和不同的對話人自然順暢交流;能用多種語言和不同國籍的嘉賓交流,一鍵買票、訂酒店;還能記住來訪嘉賓的歷史信息,并貼心提醒:“你前兩天有點感冒,開車沒問題吧?”
這些產品表明,訊飛的AI正在從算法走向“實體化”實踐——既能被觸摸、被聽見,更能在真實場景中接受檢驗。這種“向下生根”的布局,不僅讓其在AI賽道的競爭中重塑定位,更為“人工智能+”落地提供了具體抓手:當算法與硬件深度融合,智能便能轉化為可見的效率、可感的體驗與可衡量的價值。
具象化的“人工智能+”:讓AI回到人的世界

教育、醫療、出行——這些最貼近日常的領域,正在成為“人工智能+”的現實落點。在這些場景里,訊飛讓AI從“懂數據”走向“懂人”。
在課堂上,星火智能批閱機、AI黑板與教師助手構成新的教學基礎設施:前者負責批改與診斷,后者通過語音與視覺反饋支持個性化教學,教師助手基于學情數據推送復習策略,形成教學閉環。發布會上亮相的AI教師“曉悅”,可根據學生情緒與進度反饋,顯示“人工智能+教育”正延伸至情感互動。
這一體系也在海外落地。科大訊飛在新加坡與教育部合作推出iMTL項目,為約60萬師生提供華文教學與評測服務,讓AI從輔助評分轉向理解學習節奏的教學助手。如果說教育讓AI更懂學習,那么醫療讓它更懂健康。
訊飛智醫助理目前已覆蓋801個區縣,面向等級醫院推出的“醫院版1.0”新增了輔助診療、病歷生成與質控功能,并引入醫學思維鏈推理機制,能夠根據患者信息生成循證診斷路徑,讓醫生看到每一步的推理依據。而面向個人用戶的“訊飛曉醫”,則承擔了數字健康管家的角色:它能解析99%的醫學報告,生成170項細分標簽的健康畫像,并提供140種疾病管理路徑。官方數據顯示,訊飛曉醫APP已完成超1.6億次AI健康咨詢,用戶滿意度達到98%。
當AI延展至出行,汽車正在融合工作、生活與情感的“第三空間”。它能識別駕駛者的語氣和狀態,十三個攝像頭構成的視覺系統可提前識別障礙或積水,車內兩千余項原子化控制能力覆蓋娛樂、支付、健康監測等功能。它會記得你的常用路線、播放習慣,甚至重要紀念日。訊飛與奇瑞合作的智能座艙項目將這種“情境智能”帶向海外,通過實時翻譯、多語音識別與空間聲場體驗,讓中國制造的汽車在海外市場以“懂人”的方式建立差異化競爭力。
無論是教室、醫院還是車廂,這些場景都在回應同一個命題:“更懂你的AI”,不在于算法更復雜,而在于理解更細膩。科大訊飛正在嘗試讓技術重新貼近人,重新回到構建更有品質的生活本身。
開放生態打開更廣闊的空間

科大訊飛的“自主可控、軟硬一體”路徑,正在延伸為開放的技術生態。
這意味著它不再只是單一的技術提供者,而是在構建一個鏈接開發者、企業與產業的“智能基建”平臺。語音識別、文字識別、機器翻譯、語音合成等核心能力被模塊化輸出,成為眾多企業AI化的基礎設施。截至2025年10月底,訊飛開放平臺向全球開發者開放872項AI能力,聚集近962萬開發者團隊、超過368萬款應用,覆蓋終端設備超42億臺。
這種生態的延展,也正在形成跨區域的技術網絡。在沙特,訊飛的多語種AI透明屏被用于朝覲場景,支持多語言即時播報;在新加坡,訊飛與Goodtech合作推動政企語音數字化項目等等。科大訊飛正在通過生態伙伴把自己的技術嵌入區域產業鏈。
生態建設的成效,也反映在經營層面。2025年第三季度,科大訊飛實現營業收入60.78億元,同比增長10.02%;歸母凈利潤1.72億元,同比增長逾200%;經營性現金流凈額達8.95億元,連續實現轉正。科大訊飛將增長歸因于結構優化,主動壓縮高定制、低毛利、回款周期長的政務項目,集中資源于商業化效率更高的領域。
在C端市場,AI學習機依舊是科大訊飛的增長引擎,前三季度銷量同比增長80%,連續四年穩居高端市場第一。在B端與政企市場,訊飛的大模型在教育、醫療、政務與制造等領域的落地比例最高。根據“智能超參數”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通用大模型廠商中標排行》,訊飛以60個項目、5.45億元中標額穩居行業首位,連續五個季度蟬聯“標王”。
這種“以場景反哺模型”的路線,使訊飛在通用模型競爭中形成差異化:它并不追求參數堆疊的極限,而是在產業生態內追求現金流與確定性增長,讓AI回歸產業邏輯的可持續軌道。
結語:讓“人工智能+”落地生根
在“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AI發展正從技術突破邁向應用融合新階段。如今AI競爭的焦點,已不再是模型規模的比拼,而是如何在真實場景中創造可驗證、可持續的社會與經濟價值。
科大訊飛的探索恰好踩準了這一轉型節點。從智能批閱機、智醫助理,到車載系統與開放平臺,其布局從未局限于單一產品,而是構建起可復制、可推廣的完整體系。“自主可控”筑牢產業安全根基,“軟硬一體”加速技術落地實效,“開放生態”支撐規模化創新突破。
這一模式成功將人工智能從實驗室推向全產業鏈,成為“中國式AI”的典型樣本之一:以安全為底座、以場景為牽引、以長期共生為目標。當“人工智能+”從概念走向深度實踐,核心關鍵正在于技術能否真正融入教育、醫療、制造等千行百業,釋放實實在在的價值。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