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郵儲銀行(601658.SH)、平安銀行(000001.SZ)與中國建設銀行(601939.SH)湖南省分行在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銀登中心)發布個人不良貸款(信用卡透支)轉讓公告,合計擬轉讓未償本息總額超過21.31億元。此舉延續了近期銀行業加速處置零售端不良資產的趨勢,反映出銀行體系對表外風險持續出清的明確策略。
根據公告內容,郵儲銀行本次轉讓項目為2025年第1期,基準日為2025年7月25日,涉及81,985筆貸款、81,093戶借款人,全部歸類為損失類信用貸款。未償本金總額為9.88億元,未償利息總額為3.09億元,未償本息合計達12.97億元。加權平均逾期天數為1804.28天,借款人加權平均年齡為43.78歲。訴訟狀態分布廣泛,其中78,728筆尚未起訴,其余包括終本執行、終結執行、已判未執、執行中、調解、訴訟中及仲裁等情形。
平安銀行同日發布兩期轉讓項目:第70期與第71期,基準日均為2025年10月14日。第70期包含33,631筆貸款,未償本息總額為4.77億元;第71期含27,522筆貸款,未償本息總額為3.28億元。兩個資產包均全部為損失類、純信用貸款,且全部處于“未訴”狀態。
建行湖南省分行則掛牌2025年第4期項目(重新掛牌),規模相對較小:481筆貸款、294戶借款人,未償本息總額2854.58萬元。該資產包加權平均逾期天數為425天,全部未進入訴訟程序。其他費用達378.19萬元,主要由違約金、年費及手續費構成,不含訴訟費或律師費。
三類資產包在交易結構上呈現高度一致性:均采用線上多輪公開競價方式,不設保證金,不使用銀登中心標準協議文本,也不通過銀登中心辦理資金結算。郵儲銀行要求受讓方在競價成功后7個工作日內簽署協議,3日內付款;平安銀行與建行則要求3日內完成協議簽署及全額付款。這種安排凸顯銀行對快速完成債權交割、實現風險隔離的訴求,而非追求高溢價回收。
從資產特征看,除建行湖南分行項目賬齡較短外,郵儲與平安的資產包均具有“長期沉淀、無擔保、低回收預期”的典型特征。郵儲銀行資產包中近96%未訴,平安兩期項目100%未訴,意味著后續催收完全依賴非司法手段。在《個人信息保護法》嚴格限制信息使用、監管嚴禁暴力催收的背景下,資產管理公司對這類資產的估值普遍承壓。
當前,信用卡不良資產轉讓呈現活躍態勢。11月14日,交通銀行(601328.SH)太平洋信用卡中心一日內掛出四期不良貸款轉讓項目,其中兩期信用卡透支資產未償本息總額分別達17.90億元和6.07億元。
除交通銀行外,民生銀行(600016.SH)、上海銀行(601229.SH)及廣州農商銀行(01551.HK)等多家機構也于近期掛牌信用卡不良資產包。然而,市場數據表明,這類資產的估值普遍承壓。以平安銀行(000001.SZ)為例,其于10月底完成轉讓“橙安2025年第六期”項目原始債權金額高達10.33億元,最終僅以9300萬元成交,轉讓折扣不足一成。這一現象表明,盡管銀行端積極出清,但二級市場對信用卡不良資產的承接意愿和估值能力仍處低位。
以不足一成甚至更低的折扣率轉讓信用卡不良資產,已成為銀行業的普遍選擇。這一模式的本質,是銀行優化資產負債表與資產管理公司博取邊際收益之間的精算平衡。未來,隨著更多機構將不良處置納入日常運營,銀登中心或將成為零售不良資產流轉的核心樞紐。
盡管市場估值承壓,但監管層面持續推動不良資產轉讓市場的規范化和效率提升。通過銀登中心進行公開掛牌轉讓,提升了交易透明度。《不良資產轉讓管理辦法》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則的修訂,亦旨在拓寬參與主體范圍,提升市場活力。商業銀行通過定期批量轉讓不良資產,有助于加快風險出清速度,釋放信貸空間,優化資本充足率指標。
國信證券研報指出,當前零售貸款不良率整體上升,信用卡貸款不良生成率仍處高位。在此背景下,銀行通過批量轉讓實現風險出清,雖帶來短期賬面損失,但可釋放資本、降低撥備壓力,并避免長期持有低效資產的機會成本。
隨著郵儲銀行、平安銀行、建設銀行等機構同步推進轉讓,預計12月初將迎來新一輪競價高峰。郵儲銀行項目報名截止日為12月2日,競價日為12月4日;平安銀行兩期項目報名截止12月4日,競價日為12月8日;建行湖南分行項目報名截止11月27日,競價日為12月1日。密集的時間安排進一步印證銀行年末加快風險處置的節奏。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