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藥盒,大政策:慢性病證明與醫保改革的民生共鳴
(作者:張碩、李鑫霖、姚早暉、王艷曦 指導老師:陳廣寧)
清晨六點,72歲的退休教師張桂蘭準時坐在餐桌前,將降壓藥、冠心病藥、補鉀片分門別類擺開。這個動作她已重復了二十多年,藥盒從最初的單一紙盒變成如今的多層藥盒,而伴隨藥盒變化的,還有她手里的醫保賬本——“2020年這藥360塊得全自付,現在36塊就夠了。”從2023年到2025年,吉林省職工醫保政策三次調整,讓她每月的藥費負擔一直在減少。
與此同時,68歲的農民王建國正拿著醫保卡去社區醫院買降壓藥。在他的藥盒里,高血壓藥占了大半。王建國患高血壓已十年,但由于他所參與的居民醫保對高血壓藥品的補貼微乎其微,每個月百余元藥費對于他這樣的農民家庭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藥盒里的藥片,是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命線”;藥盒外的醫保政策,則是這條“生命線”的重要支撐。來自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數據顯示,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9億,其中患慢性病人數超1.9億。他們用藥負擔的輕重與醫保政策的迭代之間的關聯,是觀察民生保障與社會政策演進的重要窗口。
個人賬戶之變:個人賬戶“做減法”,共濟保障“做加法”
張桂蘭的醫保賬本上,有一組數據引人注意:2022年,她每月醫保卡進賬240元。2023年,這個數字降至111元;2024年,再降至78元。引發這一系列變化的原因是2023年吉林省醫保政策的改革。在這之前,吉林省長春市的退休人員醫保賬戶的金額是按本人養老金或退休金的3%至4%劃入的,具體金額因地市和個人養老金水平而異。自2023年1月1日起,吉林省分兩步調整退休人員賬戶劃入標準:2023年開始以2021年本地平均養老金為基數,按原比例計入。如長春市為2775元×4%=111元,扣除長護險后實得108元。2024年1月1日起統一降至2021年平均養老金的2.8%,實得75.22元。張桂蘭坦言,2023年吉林省醫保改革初期,她和同事們都有些不解。作為事業單位退休職工,過去醫保卡進賬與退休金掛鉤,相當于“固定藥費補貼”。改革后賬戶金額先腰斬再降三成,報銷比例增多了,純補貼的部分少了。老人看到的是打到醫保卡里的錢少了,讓習慣用個人賬戶購藥的老人難免不安。
這種焦慮并非個例。同為退休教師的李紅梅患冠心病、高血壓七年,她的感受更為直觀:“以前每月醫保卡能進200多塊,夠買大半的藥;2023年起統一成70多塊,只夠買一盒進口降壓藥。”
政策調整的另一面,是門診統籌的“補位”。2023年起,吉林省新增了門診報銷統籌政策,退休職工在門診買藥看病的報銷比例在各級醫院分別提高了5%,政策范圍內醫療費用,如藥品、檢查的50%至65%可由統籌基金支付。
2024年門診報銷統籌政策又進一步進行了優化調整。一是起付線降低了,職工醫保門診慢性病起付線由800元降至500元,且與普通門診起付線合并計算。二是報銷比例提高了,統一按70%報銷,若患糖尿病與高血壓,部分病種年度限額最高達6500元。李紅梅算了一筆賬:改革前,她每月400元藥費全靠個人賬戶和現金支付,門診開藥靠醫保卡里的錢;改革后,門診開藥直接報銷70%,加上公務員補助,每月自付僅80元左右。“雖然卡上的錢少了,但實際花的現金更少了。”李紅梅說。個人收入的錢雖然少了,但報銷比以前多了不少,還是更劃算的。
根據2025年吉林省醫療保障政策的最新調整,省級事業單位退休職工在原有基本醫保基礎上新增“公務員醫療補助”。在基本醫保報銷后,對含起付線、乙類藥品自付比例、政策范圍外部分除外的個人自付部分進行二次補助。補助比例統一按總費用的30%執行,年度累計封頂線為5萬元
這種“個人賬戶縮水、統籌報銷擴容”的調整,正是全國醫保改革的核心邏輯。2023年起,各地陸續推進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改革,通過減少個人賬戶劃入金額,充實統籌基金,將門診費用納入報銷范圍。這一改革旨在增強醫保基金的互助共濟能力,讓更多人從“個人賬戶積累”轉向“社會統籌保障”。
但改革的“痛感”與“獲得感”,與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深度綁定。張桂蘭因同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腎衰,每月需去醫院復診開藥,成為門診統籌的直接受益者;而對于健康狀況較好、一年僅買幾次藥的老人,個人賬戶縮水可能帶來短期不便。
政策演進的邏輯:從“保基本”到“防大病”的跨越
2023年的改革,核心是“結構調整”。通過減少個人賬戶劃入,將更多資金納入統籌基金,解決門診費用“不能報”的問題。這一步針對的是醫保制度的“公平性”——過去,個人賬戶積累多的人受益多,缺乏互助性;改革后,門診費用納入統籌,更符合“大數法則”。全國1.2萬億個人賬戶沉淀資金被激活,各地推進職工醫保門診共濟改革。吉林省分兩步走:2023年將退休人員賬戶與個人養老金脫鉤,統一按當地平均養老金固定比例計算;2024年再降比例,同時把門診慢性病起付線從800元降至500元,與普通門診起付線合并計算。
2024年,國家醫保局辦公室與財政部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關于穩妥有序擴大跨省直接結算門診慢特病病種范圍的通知》表明,改革重點是“范圍擴容”。將更多慢性病、常見病納入門診統籌目錄,同時簡化報銷流程,實現“門診直接結算”。李紅梅對此感受深刻:“以前門診開藥要先墊付再報銷,手續能堆半尺高;現在刷醫保卡直接扣報銷后的錢,省事多了。”
2025年的公務員補助,則體現了“精準保障”的思路。針對事業單位退休職工這一群體,在現有保障基礎上增加補助,本質上是對“歷史貢獻群體”的政策傾斜。但這種傾斜也引發討論:為何公務員補助僅覆蓋部分群體?其他退休職工是否應有類似保障?
“政策的完善需要過程。”吉林省醫療保障局一位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25年的公務員補助是“試點性調整”,未來可能根據基金運行情況,逐步擴大覆蓋范圍。他同時強調,醫保改革的終極目標是“全民公平享有基本醫療保障”,但需兼顧“歷史形成的待遇差異”。
與此同時,在面向全民的老年慢性病保障領域,2025年7月《關于進一步完善慢性病和特殊疾病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實現突破性進展:慢特病報銷比例統一提至95%,取消起付線及用藥目錄限制,覆蓋重度抑郁癥、漸凍癥等58種疾病。這一普惠性改革與2009年基本藥物制度、2017年醫保目錄動態調整、2023年門診統籌形成縱深銜接,共同構筑持續升級的“老年用藥安全網”。
梳理2023至2025年的醫保政策調整,一條清晰的演進路徑浮現:從“調整個人賬戶與統籌的結構”,到“擴大門診報銷范圍”,再到“針對特定群體增加補助”,政策正從“保基本”向“防大病、減負擔”深化。
普惠網越織越密:從城市到鄉村的溫暖延伸
張桂蘭在三甲醫院接過降壓藥報銷后自付僅20元;千里之外的王建國在村衛生室貨架前駐足——這里曾只有零星幾種降壓藥,最便宜的硝苯地平常斷貨,“上次去買,村醫說沒貨了,讓去鎮上買,來回車費20元,比藥錢還貴”。兩組畫面曾勾勒出醫保普惠網的城鄉落差,而這背后是籌資能力的差距:2024年,職工醫保人均籌資約3700元,含財政補助,居民醫保人均約1000元。而如今,村衛生室的藥架已悄然變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常用藥齊全陳列,標簽上貼著“醫保報銷”的綠色標識。
這些變化讓城鄉老人的藥盒不斷升級:張桂蘭能在三甲醫院開到進口藥,姚清在村衛生室能買到常備藥;胰島素因集采全面落地不再斷貨,高價藥供應渠道逐步暢通。曾經制約農村患者的藥品種類少、報銷目錄窄等問題,正隨著“集采藥品直達基層”“目錄動態調整”等政策破解,醫保普惠網在城鄉之間越織越密。
慢性病證明:一張證明撬動千元減負
清晨的重慶山區,55歲的姚清邊哼著歌邊走進村衛生室。村醫接過她遞來的醫保卡,在機器上一刷,“嘀”的一聲,原價每盒30元的阿卡波糖片就變成了8元。這張已有些磨損的卡片讓她的月藥費支出從400元壓減到30元。
在老年慢性病患者眼中,這張慢性病證明是“減負神器”:持有它不僅報銷比例更高,還能突破部分藥品限購,拿到長期處方。但2022年前,很多老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黑龍江60歲的韓鑫患糖尿病20年,藥盒永遠分兩格:左邊是達格列凈和二甲雙胍,右邊是門冬30胰島素。2021年,她每月買藥花400多元,占退休金的五分之一。“那會兒不知道有慢性病證明,藥店說這藥貴,沒補貼。”直到2022年,醫生了解情況后主動幫她辦理了慢性病證明,胰島素才從每盒58元降到10元,一年省下近2000元。
然而政策帶來的實惠并非始終穩定。2023年8月起,黑龍江醫保將口服藥和針劑用藥的門檻費分開計算:“以前買吃的藥和胰島素,加一起的錢只要夠一份門檻費的標準,剩下的就給報。現在吃的藥和胰島素分開算門檻費,相當于比以前多付一份門檻費,每月多花出去好幾百。”此外,醫院并不售賣注射胰島素的針頭,需韓鑫去藥店自費購買。韓鑫每月退休金為2200元,藥費漲至700元,占其收入的三分之一。“退休金去年就漲了80塊,根本不夠補這個窟窿。”韓鑫說。
韓鑫不解:“都是治糖尿病的,憑啥吃的藥和打針用的注射藥要分開算?”縣醫保局解釋,這是為精準管控基金,“針劑用藥使用頻率高,單獨設門檻能避免浪費”。可對她來說,每月多掏的幾百元夠買一個月的青菜和雞蛋。
改變正在發生。2024年,全國慢性病保障目錄新增11種常見病,多地報銷比例升至85%以上并取消起付線。黑龍江等地推進“雙通道”機制,定點醫院和藥店同步供應國談藥。韓鑫對用藥期盼的“降價”與“抹線”均不再是奢望。對此,她倍感欣慰:“國家政策越來越好,像我們這樣的慢性病老人日子就能越過越好。”
向著民眾享惠:改革仍在深化
黃昏中,張桂蘭將醫保本與慢性病證明放進抽屜,賬本記錄著近年軌跡:2020年自付100%,2023年8000元,2024年5500元,2025年3850元。
這組遞減數字背后,是個人賬戶“瘦身”與統籌保障“擴容”的接力,是慢性病證明與藥品目錄調整的協同。但改革仍有未竟之路。
籌資可持續性是第一道坎。2035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超30%,職工醫保“在職養退休”模式壓力日增。各地區正建立財政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同時推進省級統籌,通過風險調劑金將分散基金聚成“大池子”,增強抗風險能力。
保障精準度是第二道關。針對罕見病患者,國家通過醫保目錄動態調整覆蓋部分高價藥,但更多“小眾病”特效藥仍在目錄外。并且,部分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品在報銷時需滿足特定適應癥或診斷標準。
城鄉均衡性是第三道坡。雖然村衛生室藥多了,但優質藥仍向城市集中。王建國所在的村衛生室沒有進口降壓藥,“聽說效果更好、副作用小,可村里買不到”。政策正嘗試破解:如棗莊市通過互聯網醫院綁定醫保,慢性病患者可線上問診、藥店刷卡購藥;綁定醫保親情賬戶后還能為家人代購。
韓鑫望著讓胰島素降至10元的慢性病證明,藥雖苦,心頭卻甜。張桂蘭醫保本的字跡淡了,藥盒的分量卻重了;陳東7.8元的透析項目賬單,承載著400元的治療。這些點滴變化,正編織一張更堅實的安全網。每一次政策調整在收窄網眼,每一張證明在加固網線。當這張網覆蓋城鄉,老人藥盒里裝著的,不僅是藥片,更是國家對晚年的承諾——讓每一粒藥,都成為守護生命的堅固之盾;讓每一份慢性病證明,都成為老年群體從容生活的安心保障。
(文中張桂蘭、王建國、李紅梅為化名)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