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雜,家暖
(作者:馮雲、陳諾、曹馨月、郝一思、張夢涵 指導老師:宋爽)
車輪碾過鐵軌,發出規律而綿長的聲響,我和同學坐在綠皮火車上,膝上的相機有些沉。這次回去,我不只是探望奶奶,還帶著一個“任務”——用鏡頭和問話,去探訪她的歲月。我知道,那段歲月里住著幾位沉默而頑固的“老鄰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它們藏在奶奶的身體里,也藏在那個爸爸買的家庭藥箱里。我此行的起點,或許就該從那個小小的、裝滿了牽掛與叮嚀的藥箱開始。

奶奶的歲月里悄悄藏著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這些慢性病。藥箱也因此成了家里不會缺席的“老伙計”,里面的藥盒整整齊齊碼著,卻也透著幾分復雜——有的要飯前吃,有的得隨餐服,睡前還有專門的藥等著,就連劑量也得仔細記著,是一粒的叮囑,還是半粒的小心。


每個月,姑姑總會準時帶著醫保卡出門,腳步穩穩地走向醫院,把奶奶下個月要吃的藥一一配齊。那些包裝好的藥品,是她藏在日常里的牽掛。

爸爸給奶奶買了個分格小藥箱,奶奶就自己動手,把每天的藥分裝進早、中、晚3個小格子。她記性不太好,卻有自己的法子:早上那格空了,就是吃過了;中午那格空了,也是吃過了;晚上那格空了,這一天就算順順當當地過完了。

姑姑和奶奶住在一起,三餐前后總有她的提醒:“媽,該吃藥啦。”要是趕上她在外面上班,電話也會準時打回來,聽筒里的聲音輕輕的,卻比任何鬧鐘都讓人安心,就怕奶奶忘了那頓重要的藥。

當歲月在奶奶身上留下痕跡,這份綿密而執著的守護,便成了對抗時間最溫柔的力量。小小的藥盒,是愛的具體形態——看得見、摸得著,在每一個清晨、午后與深夜,靜靜訴說著:被記得,就是這世上最踏實的幸福。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