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山東“走在前、挑大梁”的光榮使命。作為經濟大省,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山東堅定扛牢經濟大省責任,全力以赴拼經濟、穩增長,深化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動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躍上新臺階,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發展理念深刻變革,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經濟形勢進行科學研判,對發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時調整,創造性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山東聚力打造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經濟規模從2020年的7.44萬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9.86萬億元,占全國份額由7.19%提升至7.31%,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更加凸顯,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發展位勢不斷提升。
創新驅動更加凸顯,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于核心地位。近年來,山東深入實施工業經濟“頭號工程”,培育壯大“十強產業”,推動傳統支柱產業“向新逐綠”,新興產業加速“擔綱挑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向新而行、向優發力。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到2597.3億元,連續四年凈增量超過200億元,比2020年增長54.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由2020年的45.1%攀升至前三季度的55.3%。關鍵核心技術持續突破,全球運力最強固體火箭“引力一號”點火升空,全球最大直徑智能盾構機“山河號”投用。數字的攀升、能級的躍遷,見證山東高質量發展的蓬勃態勢。
統籌協調深入推進,區域城鄉協同聯動。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山東強化區域協調、城鄉融合、陸海聯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縱深落實,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成色更足,海洋強省建設扎實推進,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更加凸顯。全省城鄉收入比由2020年的2.33縮小至2024年的2.1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48%,連續五年增速快于全國。梯次建設鄉村振興片區2070個,探索形成了以片區建設為抓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有效路徑。一系列成就表明,山東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明顯增強,進一步助力全國協調發展“一盤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
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美麗山東建設成果豐碩。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近年來,山東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落實“雙碳”戰略貢獻了更多山東力量。一體推進核、風、光、地熱等新能源規模化發展,光伏發電并網裝機規模連續8年領跑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在沿海省份率先破億并歷史性超越煤電,達到1.34億千瓦、是2020年底的2.8倍。在此帶動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成效明顯,全省單位GDP能耗四年累計降低18.5%,山東以4.1%的能耗增長支撐了6.1%的經濟增長,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連續5年獲得優秀等次,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畫卷正在齊魯大地徐徐展開。
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經濟社會內生活力加速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放眼齊魯大地,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突破,率先在全國開展“無證明之省”建設,營商環境建設整體水平位列全國第一方陣。隨之而來的,是經營主體活力更加充沛,按可比價格計算,民營經濟增加值比2020年增長24.8%,民營經營主體超過1440萬戶。對外開放空間持續拓展,“引進來”“走出去”雙向發力,現代物流體系暢達全球,開放平臺能級顯著提升,全省進出口規模達到3.38萬億元、是2020年的1.5倍多。山東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穩住了腳跟、搶占了先機,拓展了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共享發展取得新進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錨定這一目標,山東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每年推出20項重點民生實事,財政民生支出占比穩定在80%左右,2024年民生支出首次突破萬億元,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正是著眼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民生“幸福卷”,山東就業和社會保障更加堅實有力、教育醫療更加均衡優質、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一批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加速落地,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十四五”即將收官,“十五五”征程將啟。展望未來,山東必將以更大擔當、更大作為,努力“走在前、挑大梁”,在新的更高起點上接續奮斗,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