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藥工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十四五”期間,我國醫藥工業創新能力、產業基礎、供應保障、國際合作取得全方位進步。
“總體而言,過去5年,中國醫藥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上了新的臺階。”近日,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學恭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十四五”期間,我國醫藥工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首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等方面成果豐碩,中國在研新藥數量約占全球三分之一,這延續了2010年以來我國醫藥創新高速發展趨勢。一批代表性創新藥成功獲批并實現商業化,部分品種銷售額突破十億元,企業對外授權(license-out)活躍。
早在2010年左右,以海歸團隊為代表的創業企業,以me-too策略開啟國內創新藥征程,如貝達藥業(300558.SZ)的一代EGFR-TKI凱美納?(埃克替尼)于2011年獲批上市。自2015年藥監制度改革深化以來,我國創新藥產業發展節奏加快,創新藥研發效率不斷提高,并具有集群優勢和成本優勢,同時藥品質量管理體系(GXP)日益完善,與國際標準接軌。
在產業基礎方面,“十四五”期間著力構建“大而強”的現代醫藥工業體系,關鍵原料藥、藥用輔料、制藥設備的自主保障能力不斷增強,中藥經典名方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突破。同時,供應保障韌性更強,且持續完善藥品和疫苗儲備管理體系,專門搭建小品種藥生產供應監測預警平臺,建設的小品種藥生產基地聯合體,有效緩解了130余種臨床必需藥品供應緊張或短缺。
對于先進制造水平的快速提升,王學恭介紹,在化學藥領域,從原料藥到制劑再到復雜制劑技術方面實現突破,連續反應、酶催化技術等大量應用。同時,國內企業建設了一大批符合國際標準的先進生物藥工廠,涵蓋抗體、ADC、細胞與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產業鏈國產配套也逐漸發展。
此外,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國內企業從早期license in到目前大量license out,創新藥對外授權表現突出。王學恭指出,創新藥是當前突出亮點,同時,原料藥和部分醫療器械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醫藥工業發展全方位進步的背后,是系統性政策推動與產業協同的合力作用。“十四五”期間,我國醫藥工業相關政策制定具有連續性和遞進性。2022年1月,工信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發展規劃》),為醫藥工業新發展格局奠定總體基礎。
2023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醫藥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進一步聚焦增強高端藥品、關鍵技術和原輔料等供給能力,并針對醫藥研發創新特點給予全鏈條支持。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