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只松鼠(300783.SZ)內部強制推行“鼠名文化”,員工以“鼠”字為花名,稱顧客為“主人”,這一做法引發公眾廣泛關注。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入職三只松鼠后,員工會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鼠某某”,11月24日,三只松鼠工作人員回應紅星新聞時稱,公司確實有以“鼠”字作為名字前綴的文化。此前,據鳳凰周刊,有網友稱,三只松鼠重慶熙街店在招聘店員和營業員時,要求員工喊顧客“主人”,為“主人”主動提供服務。對此,該店店主表示,這是公司的企業文化,接受不了的話不能通過試崗。
公開資料顯示,三只松鼠創始人、CEO章燎原的“鼠”名為“松鼠老爹”,堅果產品與生產中心負責人為“鼠小仁”,三只松鼠位于安徽蕪湖的辦公地點叫做“松鼠小鎮”。11月25日,紅星新聞致電淘寶三只松鼠旗艦店和客服電話,客服名稱為“網紅鼠”,其回復語均稱呼顧客為“主人”。
11月25日,三只松鼠相關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公司確實有以‘鼠’字作為名字前綴的花名文化,大家把自己當做一只快樂的小松鼠,感覺更親切、更可愛,也突出我們的品牌特色。不過,起花名并非強制規定,以員工意愿優先。”
“我們內部覺得挺好的,大家有二次取名的自由,然后下班后就和工作割裂開,回歸生活了。”該名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在成立之初員工代入小松鼠的視角,小松鼠像一個萌寵,所以喊消費者喊“主人”。
章燎原近日在朋友圈也發聲稱:“無論以何種方式,如果員工喜聞樂見地接受并最終落到企業的價值觀,以消費者為中心,組織內部高度協同且有趣,都是好的企業文化!”章燎原多年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及過三只松鼠的“洗腦文化”。他稱,不喜歡被稱老板,自己工牌上寫的是“首席洗腦師兼創始人”,“在三只松鼠,你就應該相信老爹的相信,老爹的信仰就是你的信仰,不要再去驗證這個信仰對不對?!?/p>
三只松鼠作為一家以互聯網起家的零食企業,自創立以來便以萌系動漫形象和擬人化營銷著稱。從最初的“三只松鼠”形象設計,到后來的“萌寵”營銷,再到如今的“鼠某某”稱呼方式,三只松鼠始終在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與消費者建立聯系,傳遞品牌價值。這種不斷創新、勇于嘗試的精神,正是其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只松鼠的“鼠名文化”本質是互聯網行業“花名制度”在消費零售領域的延伸。通過統一前綴的命名方式,企業試圖將員工轉化為品牌符號的載體,使消費者在與“鼠小萌”“鼠小仁”等虛擬角色的互動中,強化對“萌系”品牌人格的感知。
然而,對于這一品牌特色,也存在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員工入職即改名的做法可能過于極端,甚至侵犯了員工的個人權益。畢竟,姓名是個人身份的重要標識,隨意更改可能帶來諸多不便。
此外,稱呼顧客為“主人”也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這種做法有損消費者的尊嚴,也可能讓消費者感到不適,將消費者稱為“主人”的稱謂體系,看似表達尊重,實則暗含“服務者—被服務者”的不平等關系。在年輕消費者愈發追求平等對話的當下,反映了這種符號設計與社會價值觀的脫節,逐漸暴露出品牌文化設計中的深層矛盾。
另外,“鼠”字在中文語境中天然攜帶負面聯想——無論是傳統語境中的“鼠輩”“鼠目寸光”,還是現代網絡用語中隱含的貶義,均與品牌追求的“親切可愛”形成沖突,這種符號與認知的錯位,可能導致消費者對品牌產生“刻意賣萌”或“低俗化”的負面印象,最終可能削弱品牌價值而非增強,背離了以文化共識為基礎的品牌塑造邏輯。
此前“退貨鼠”事件引發的“退貨死”諧音爭議,更暴露出符號設計可能引發的品牌危機??梢钥吹?,當文化符號與消費者對產品衛生、品質的期待產生負面聯想時,品牌特色反而成為削弱信任的利刃。
從商業效果審視,這一文化策略并未能有效轉化為市場競爭力。財報顯示,三只松鼠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52.91%,業績承壓明顯。企業試圖通過“鼠名文化”構建品牌差異化,但消費者對核心產品的忠誠度并未顯著提升。
對比阿里巴巴、美團等企業的實踐,可發現健康的企業文化需平衡符號表達與價值共鳴。阿里巴巴雖推行武俠花名,但員工可自主選擇,且高層帶頭使用,既強化品牌特色又尊重個體意愿;美團將花名改為“真實姓名+崗位”組合,既保留平等氛圍又強化職業認同。這些案例表明,企業文化創新不應止步于符號設計,更需通過培訓、激勵機制讓價值觀成為員工自發行為。
三只松鼠若想真正構建有生命力的品牌文化,應以文化共識為基礎,兼顧員工和客戶的自主意愿,而非以企業文化建設為名強制員工接受。需從三方面調整:其一,提供多元命名選項,允許員工在“鼠名”與真名間自主選擇,避免隱性強制;其二,針對不同客群調整稱謂策略,尤其是對00后消費者改用“伙伴”“朋友”等平等稱呼;其三,聚焦核心產品創新與供應鏈優化,通過價值創造而非符號堆砌贏得市場。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