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21 13:29

歐陽曉紅/文
市場又變臉了。在高估值環境下,一旦“利率紅利”沒了,股市對任何利好都會更敏感。
業績再一次“炸裂”的英偉達,本應成為多頭資金的慶功宴。結果卻是,標普500盤中一度大漲近2%,最終卻收跌約1.6%;納指從盤中漲超2%,收盤跌逾2.1%;恐慌指數VIX再度站上26;英偉達股價盤中一度上漲4%—5%,最終卻以下跌約3%收場。
財報毫無“爆雷”之處,市場卻來了一個華麗的“高位反手”。這一天,到底發生了什么?
從“完美開場”到“尾盤砸盤”:極端反轉的一天
如果用交易員視角重放這一天,大致是一條這樣的時間線(美東時間):
前夜(11月19日晚),英偉達交出亮眼財報。英偉達公布截至2025年10月26日的2026財年第三季度業績:營收為57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62%,環比增長約22%;其中,數據中心業務營收為51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66%,環比增長約25%;GAAP(通用會計準則)毛利率為73%左右,繼續維持在頂級軟件公司才有的水平;公司管理層給出的第四季度營收指引約650億美元,明顯高于市場此前預期。
從任何一個傳統財報維度看,這都是一份幾乎“無可挑剔”的答卷——AI(人工智能)需求并未見頂,英偉達仍在高位加速奔跑。
財報公布后,期貨和盤后股價齊齊上揚。第二天一早,美股期指、納指期貨、英偉達股價,幾乎全部紅盤高開。
早盤(11月20日),市場一度相信“故事續集”。美股正式開盤后,一切都在朝著“慶功宴”的方向發展:標普500指數盤中一度上漲近1.9%;納指100最高漲幅超過2%;英偉達股價一度上漲4%—5%;恐慌指數VIX指數在24下方徘徊,風險偏好看似良好。
宏觀層面,黃金、原油波動有限,美債收益率略有上行——市場的默認劇本仍是:AI繼續領漲,經濟溫和,降息在望。
但這種行情只維持了半天。
財報其實“不背鍋”:AI需求仍在高位奔跑
誠然,在談市場為何反轉之前,有必要澄清,這次暴跌并非“英偉達財報不及預期”導致的,正如英偉達“交卷”之后,股價盤后大漲。相反,有分析認為,從基本面看,這份財報對AI行業實際上是一次“再確認”:數據中心業務依舊強勢——512億美元的營收、66%的同比增幅,在已經極高的基數之上繼續加速,遠遠超出了市場對“增速明顯下臺階”的擔心。
毛利率水平依舊“恐怖”:70%以上的GAAP毛利率,說明英偉達仍然在出售極其稀缺的“生產資料”,并未出現市場此前擔憂的“價格戰式降價”。
公司管理層對下一代產品信心十足。在電話會上,英偉達明確表示:Blackwell、GB200等新一代平臺需求強勁,云端GPU(圖形處理器)供給仍緊張,“AI工廠化”的下一階段已經在路上。從企業經營角度來看,這更像是一針強心劑,而非“見頂信號”。
微妙轉折:一份“遲到”的非農,把利率故事攪渾了
有分析認為,真正改變盤面情緒的,是當天發布的9月美國非農就業報告。這份數據,因為技術原因延遲了7周,在英偉達財報發布后“登場”。
數據大致呈現出一種“喜憂參半”的局面:非農新增就業約11.9萬人,明顯好于市場此前約 5 萬人的預期;失業率升至4.4%,為2021年以來相對高位;勞動參與率回升到62%出頭,反映部分勞動力重新入場;三個月平均新增就業人數從8月的18萬人,跳升至約22萬人。
這組數據意味著:一方面,就業增幅強于預期,說明經濟并不“虛弱”;另一方面,失業率和部分細分指標又沒有糟糕到觸發“緊急降息”的程度。再疊加當日部分美聯儲官員釋放出的偏鷹表態——“過早降息可能延長高通脹并鼓勵金融市場冒險”,市場很快意識到,“英偉達很好,經濟也不差,那么美聯儲就沒有迫切理由立刻大幅降息。”
這相當于在資產定價層面,輕輕推了一下“利率預期”的算盤珠。對于估值已經很高、對利率極為敏感的成長股,尤其是AI龍頭來說,這一下就足以撬動情緒。
富國銀行的投資研究所的全球股票和實物資產主管Sameer Samana認為,英偉達的業績雖好,但高估值和激進的債務融資仍讓市場擔心股東回報被忽視。
有分析指出,英偉達財報后,市場開始質疑年末上漲動力,CTA(趨勢交易)策略的凈多頭持倉可能加劇拋售風險。
技術面:期權到期與擁擠交易,放大了波動
如果說宏觀數據改變的是“估值錨”,那么這一天真正把盤面拉成“驚天大逆轉”的,可能是技術與資金結構。
其一,巨量期權到期,“機械賣盤”被觸發。
金十數據顯示,次日將有約3.1萬億美元名義規模的期權到期,其中包含大量標普與個股合約。過去幾個月,很多短期資金通過0DTE(零日期權)、短期期權、CTA(趨勢交易)、各類波動率策略,集中押注“AI+降息+年底行情”這一條主線。
當英偉達沒能把股指推上新高,非農數據與官員講話又讓“12月降息”等預期變得不那么確定,模型給出的統一答案是——“減倉,鎖利潤”。
于是大量看漲期權被平倉,做市商從被動買入轉為被動賣出;趨勢策略觸發減倉閾值,出現“越跌越賣”的慣性;波動率上升本身又反向驅動一輪新的對沖需求。這是一套近乎“機械”的資金流。當價格跌破模型設定的關鍵位置時,賣盤會自動放大,常常快過多數投資者的主觀反應。
其二,跨資產“去杠桿”,加密貨幣等高風險資產同步回調。
當天,風險資產的壓力不僅出現在美股,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貨幣跌幅在4%左右,部分小幣種跌得更狠。
這一系列現象指向同一個結論:這不是針對英偉達一家公司,而可能是一輪更廣泛的“風險減持和去杠桿”行為。
不是“AI崩了”,而是“市場在給自己降溫”
當我們把財報、宏觀和技術三條線放在一起觀察時,會發現:這一天的暴跌,更像是一次“在完美基本面之下的估值與倉位重定價”,而不是對AI產業的全面否定。
或許,有幾件事情值得強調:英偉達基本面并未轉差,反而再次證明了AI工廠化的持續性。需求還在高位,毛利率依然在高位。真正引發“反手”的,是利率預期與倉位擁擠的問題。
在成長股普遍處于高估值的階段,任何關于“降息路徑”的微小變化,都可能被放大為對股價的劇烈調整。部分資金選擇“借利好出貨”。在英偉達給出完美財報、流動性最好、樂觀情緒最強的時候,對許多有浮盈、有杠桿的機構而言,“趁高減一點倉”是最自然的選擇。
有分析認為,這一天可能給投資者留下了三點啟示。
啟示一:AI不是偽命題,但股價不會一路向北。英偉達的這份財報再次說明:AI需求是真實的,AI工廠(數據中心+算力+網絡)的建設仍在提速,上游供應鏈也在為此擴產備戰。但這并不意味著相關資產的價格會“只漲不跌”。在高估值+高倉位+高波動的組合之下,劇烈的回撤和頻繁的情緒切換,將會是常態。
啟示二:接下來要重點關注的,不再只是“有沒有泡沫”。未來幾個季度,更重要的問題是三件事:一是云巨頭的CapEx(資本開支)節奏。微軟、谷歌、亞馬遜、Meta接下來對2026年及之后的資本開支指引,會決定AI工廠擴張的坡度,是繼續加速還是進入“臺階式上行”;二是AI應用的實際變現。廣告、搜索、云服務、企業軟件、工業與醫療等領域,能否在未來三到五年產生足夠現金流,來匹配今天在GPU與數據中心上的巨額投入;三是利率與監管的路徑。非農數據、通脹數據與美聯儲的政策節奏,將持續影響成長股的估值中樞;出口管制、反壟斷調查與本地化替代,也會周期性改變市場對龍頭的風險定價。
啟示三:配置上,“相信 AI,但不要只相信一只股”。從資產配置角度看,這一天其實在提醒投資者:不要把對AI長期趨勢的樂觀,簡化為對某一只股票的“all in”;更穩健的做法,或是在英偉達、上游算力鏈、云巨頭、數據中心REIT/電力之間,做相對均衡的配置。
不妨用一句話概括這一天:英偉達用財報證明自己仍是這輪AI浪潮的“印鈔機”,而市場則以一次高位反轉,提醒所有人——再宏大的敘事,也需在利率、估值與倉位的天平上重新校準。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或許不是AI故事的終章,而是其長周期中的一次“理性回響”:在狂熱與疑慮之間,投資者需要學會與這場算力革命保持一種更清醒的共舞。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