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網 11月25日,鋰鹽生產頭部企業、天齊鋰業董事長蔣安琪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鋰業大會致辭演講中表示,隨著行業供需格局的改善,將助力產業鏈破除同質化競爭。
當天,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辦的“2025年第二屆中國國際鋰業大會”在四川成都正式開幕,大會以“鋰聚全球,鏈動未來”為主題,圍繞“穩供給、強鏈條、促創新、謀共贏”四大核心,深入探討新形勢下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與全球協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推動鋰電產業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新階段。
2025年以來,全球鋰鹽行業整體延續供大于求格局,但過剩程度較2024年有所收窄。在需求端,受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系統強勁拉動,全球鋰需求量預計達145萬噸LCE(碳酸鋰當量),同比增長約22%。三季度末,鋰鹽庫存去化加速,供需邊際改善,價格小幅反彈至11-12萬元/噸,頭部企業則聚焦降本增效和產業鏈一體化。
在此背景下,天齊鋰業董事長蔣安琪表示,在全球加速向清潔能源轉型的背景下,受益于儲能、動力電池等領域對基礎鋰材料需求的持續上漲,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新型應用領域的電動化技術提升,也為鋰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隨著行業供需格局的改善,企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資源向研發創新集聚,助力產業鏈破除同質化競爭,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進入新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鋰業在高速擴張過程中,同質化競爭現象也有所凸顯,主要表現為企業產品高度相似(以碳酸鋰、氫氧化鋰為主)、技術壁壘相對較低的低端產能泛濫、價格戰主導,導致行業毛利率下滑和產能利用率整體走低。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隨著行業格局持續演進,鋰業正從“量變”向“質變”邁進,低成本+創新者將在周期反轉中勝出。
蔣安琪進一步表示,天齊鋰業通過創立創新實驗研究院,將技術研究輻射至全球各生產基地,同時,公司聚焦下一代固態電池關鍵材料研發,硫化鋰中試項目落地加速,金屬鋰制備技術、穩態負極材料以及精密加工技術取得突破。
固態電池的技術路線、商業前景也是本次大會被熱議的話題。在“鋰問未來——鋰產業戰略高層訪談”環節中,天齊鋰業研究院院長劉楊、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南強特聘教授楊勇、五礦新能源材料(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前沿材料研究中心總監白立熊、Minviro公司總監Phoebe Whattoff等來自學界、產業界的專家一起討論了固態電池從技術路線到商業化前景的多個熱點議題,在深入探討其技術路徑與規模化前景的同時,重點探尋了產業化瓶頸、固態電池安全性以及控制成本加速市場應用的破局關鍵。
當前,固態電池核心材料固態電解質主要技術路線分為三大類:硫化物基電解質、氧化物基電解質和聚合物基電解質,它們是固態電池區別于傳統液態鋰電池的關鍵,其中硫化物基因其能量密度潛力大、高導電率、界面接觸好而被眾多廠商青睞,產業界也持續進行技術和工藝攻關,克服該類材料成本高、加工過程復雜的弱點。選用這一技術路線的天齊鋰業,在大會上發布了硫化鋰產業化的最新進展,公司年產50噸的硫化鋰中試線預計將于2026年下半年建成。
大會期間,中糧期貨研究中心指出,行業頭部企業的表態標志著鋰行業從“過剩思維”向“供需改善”的根本性轉變。結合目前上下游相對偏低的庫存可用時間,在非過剩思維下,企業對安全庫存的重視程度增加,從去庫周期轉為補庫周期,庫存預期的轉變或成為拉動碳酸鋰價格回升的重要動力。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