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27 10:50

11月25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臺灣領導人賴清德的一篇投稿。賴清德在文中宣布,臺灣將推出一項史無前例的400億美元特別預算案,用于對美軍購,提升臺灣的非對稱戰力。
第二天(11月26日),賴清德召開了所謂安全會議,并在會后召開記者會,宣布臺灣將在未來8年投入1.25萬億新臺幣(400億美元)打造先進防空系統“臺灣之盾”,使得臺軍在2027年形成高戰備能力,在2033年進一步具備全面嚇阻力,永久保衛臺灣。
這個消息一經傳出,引發各界議論紛紛。
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第一時間表態歡迎。該處處長谷立言通過社交媒體發文,表示這是臺灣在防衛領域至關重要的投資,美國支持臺灣快速取得關鍵的不對稱戰力,這也是歷屆美國政府的對臺承諾。
島內綠營除了全力支持,預計還將掀起一波大內宣高潮。
藍營方面則是一片批評聲。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指出,賴清德此舉將導致臺灣明年的舉債超過5000億新臺幣,這將突破法定舉債上限,違反財經紀律。而且,如此重大的決策竟然以先向外國媒體投稿的方式發布,十分不當。這樣的決策不但會使臺海變成火藥庫,更讓臺灣變成兵工廠。鄭麗文希望賴清德三思。
臺灣《中國時報》發表署名張競的評論。評論分析了賴清德此舉在三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對民意的影響。如果提高防衛預算能獲得臺灣民眾正面響應,對綠營而言當然劃得來。但臺灣社會對無休止的防衛預算,早就浮現負面聲浪,對許多防衛項目也是不乏質疑與指控。如今追加預算,追鐘是能刺激選舉票房,還是適得其反,確實值得思考。
其次就是對國際社會可能產生的效應。穩定安全的環境,是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追加防衛預算,有可能弄巧成拙,讓臺灣投資風險系數無端升高,對綠營選舉票房可能產生負面打擊。
第三就是此舉是否對大陸產生嚇阻效應。評論認為:“平心而論,就算是戰略白癡都知道臺北無法與北京展開軍備競賽。”“假若臺北認為砸下1.25兆(萬億)新臺幣可以讓解放軍不敢來犯,北京更可以砸下5.21兆(萬億)人民幣宣示決心。”
針對以上信息,筆者簡要評論如下:
第一,臺灣明年(2026年)的防衛預算約為9495億新臺幣。賴清德追加的1.25萬億新臺幣期限是8年,平均每年1562億。以此計算,從明年開始,臺灣的防衛預算大概率將站上萬億新臺幣臺階。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綠營肯定會為此大張旗鼓地宣傳,但臺灣社會、臺灣民眾的反應,會復雜得多。
第二,賴清德在記者會上說到了2027年和2033年兩個時間節點,與選舉及綠營的連續執政有關。下一次臺灣大選2028年舉行,2027年啟動。賴清德宣布臺軍在2027年形成高戰備能力,是為了配合自己的競選連任。他宣布臺灣在2033年具備全面嚇阻力,永久保衛臺灣,也是為了給綠營的連續執政打基礎。
第三,上述《中國時報》評論的分析頗有見地,但也漏掉了一個重要的部分。歷屆臺灣當局(包括藍營執政)之所以在對美軍購上不遺余力,其真正關鍵的推動力,在于臺灣當局(軍方)和美國軍工復合體多年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堅固的利益鏈條,寄生在這個利益鏈條的政、商、軍群體食髓知味、甘之如飴。這是吸附在臺灣經濟體中的腫瘤,不停地吞噬著臺灣的民脂民膏。這個腫瘤,只有兩岸統一了,才能被徹底切除。
第四,為了贏得下一屆大選,賴清德當局勢必將無所不用其極,包括升級臺海地區的緊張局勢。現在還無法預判賴清德將會怎么做,但他肯定會有所動作。2027年下半年至2028年上半年將是一段十分敏感、緊張的時期。對此,大陸方面不得不防。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