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時空 作者 王娟 福州有2200年的建城史,古今重疊于一城,歷史層在這里疊加與延續。
?
北宋年間,在福州當官的蔡襄、張伯玉組織老百姓編戶植榕,據說當時人們走在滿城榕樹蔭下,可“暑不張蓋”,福州因此又稱“榕城”。
?

“閩在海中” 建都東冶
《山海經》曾有“閩在海中”的記載,福州先民隨海平面的垂直升降,在閩江下游沿岸臺地遷徙聚居。公元前334年,強楚興兵滅越,勾踐的后裔入閩與當地土著融合為閩越族,后因襄助漢室倒秦伐楚,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冊封無諸為閩越王,建都冶城,也叫東冶。這也是《史記》里記載福州最早的建城時間。
?
走進位于福州屏山東麓的冶山,一池碧綠的清波蕩漾著樹影。相傳,春秋爭霸,越王曾聘歐冶子鑄劍。遍訪山河的歐冶子,在冶山找到了最佳的鑄劍之所。這一汪池水,因而得名“歐冶池”。閩越國都城名字中的“冶”,亦源于冶山的歐冶池。

閩越王城仍保留著閩越族的干欄式建筑風格,架空鋪木地板,但受漢文化影響,有些地方已開始采用地磚,即在夯土地基上,鋪排大型排水管道與菱形紋鋪地磚。有些繩紋瓦內側的乳釘紋上,壓印有“蛇頭紋”,虎鳳呈祥紋“萬歲”瓦當和“萬歲未央”瓦當中的箭簇圖案,都是閩越族人特有的標識。
?



公元前110年,閩越國因叛亂招致漢武帝“滅國遷眾”“以虛其地”,閩越王族和民眾遷往江淮地區。
?
有福之州?從何而起?
晉太康三年(282),置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原本計劃修繕閩越故城作為郡城治所,招撫昔民子孫,但待他到任后,見舊城狹小,不足以聚眾,就打算著手選擇新址。
?
相傳風水學的鼻祖郭璞給嚴高指點迷津,此間的海水將慢慢退去,滄海可變為桑田,未來這里將能聚集更多的人居住;有樹才有鳥,有樹鳥才有優美的居住環境,絕對不能毀壞林木花鳥;城前面有烏石山和于山兩座山,就像是雙眉,必須保護山上樹木,如此,才能建造出有福之城。
?
嚴高大喜,當即著手建晉安郡城。北起今鼓屏路小山阜(錢塘巷口),南至八一七北路虎節路口(東街口附近);東起湖東路麗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雞口。設南門、東門、西門、東南門、西南門,城外均有護城河,規模較冶城為大。
?
同時,嚴高疏導西北面山上的水流,利用因筑城取土而被掏深的城郊洼地,開鑿成福州西湖,長有二十里,既防澇又防旱。西北山上溪水匯集湖中,灌溉農田。福州城從此成為山清水秀、物產豐饒的安居福地。
?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南遷,其中以“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為代表,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從此至李唐王朝600年間,福州城的名字先后從閩州、豐州、建州、泉州,至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最終定名“福州”。
?

?
閩都福州的“國際化”進程
自歐冶池沿蜿蜒的石板路,來到冶山之南,唐元和八年(813年),刺史裴次元曾在此辟馬球場,并立《球場山亭記》石碑慶賀。唐代歷朝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提倡者和參與者。唐玄宗還曾專門頒詔,將馬球作為軍隊訓練的課目之一,培養士兵們精良的馬術,并提高其協調性與團隊作戰精神。深受長安文化的熏染,熟稔園林營造法式的裴次元,別出心裁地利用冶山自然地形,以園林山水、亭臺樓閣環繞馬球場,將軍事訓練、體育運動和風景游覽相結合,相映成趣,獨樹一幟。
?
馬球運動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裴次元馬球場落成碑文亦有提及“……邇,海夷日窟,風俗時不恒,人物有……”意思是這時候的福州常住許多海外來的人,使福州當地的風俗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唐末五代,福建造船業發達,已能制造長二十丈、載人六七百的遠航大船。據說鑒真和尚第四次東渡日本,亦曾派人到福州置辦糧船,準備在此出洋。
?
唐代實行對外開放政策,而福建局勢日趨穩定,憑借東南沿海獨特地理優勢、航海技術的進步,與眾多海外國家都有往來,很快成為唐代貿易大港。馬球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流行起來的。它自波斯傳入,又稱“波斯球”。唐代騎兵強盛,皇帝們多熱衷于馬球運動,在皇室的倡導下,這項運動很快在全國風靡。
?
福州素有“三山兩塔”,屏山、于山、烏山和烏塔、白塔。其中于山上的白塔和烏山上的烏塔留有許多閩國王氏政權的烙印。五代十國時期,閩王王審知善政,一方面穩固城池,與中原王朝、鄰近政權保持良好的關系,盡量避免戰爭,另一方面,鞏固人心,選賢任能、減省刑法、珍惜費用、減輕徭役、降低稅收,令百姓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三十年間,在中原的熊熊戰火中,閩王所轄境內,卻能安然發展農業生產,江海通津,帆檣滿洋,一片安定和平。晚唐天復年間,王審知在原“晉、唐子城”城墻外圍創筑羅城(指城外的大城)四十里,開挖城壕,形成“子城”與“羅城”二重相套防御態勢。時隔數年,又筑南北夾城,把屏山、烏山、于山、白塔、烏塔等制高點全部連在城中,提高了福州的防御能力。據說,福州城在五代后期,曾受十幾萬南唐軍圍攻,卻年余不克,都得益于王審知對福州城的修筑。
?
劉華(896年-930年)是南漢國南平王劉隱的次女,封清遠公主。公元917年,劉華嫁給了閩王王審知的次子王延鈞。為慶兩國結為秦晉之好,除金銀、香藥、犀角、象牙、珍珠、玳瑁之外,南漢國主還特意送來了三件源自古波斯地區的稀世珍寶——孔雀藍釉陶瓶,陶瓶狀如碩大的橄欖,通體孔雀藍釉晶瑩瑰麗且神秘。該樣的陶瓶一般用于盛裝油、香水、飲品等液體類物質,這種長瓶最早往往穿繩背運或是掛在動物身上馱運,因此,人們也會在這個陶瓶肩部堆塑裝飾有環耳及繩紋。
?

王審知據閩至王延鈞稱帝的四十年中,福建境內較為安定,十分重視海外通商貿易。閩王發“蠻舶”到海外經商,大大推動了福州海外貿易的蓬勃發展,又因其境內的安定、地處東南沿海,具備海外交通天然優勢,亦能招來海中蠻夷商賈,溝通南北海上聯系,擴大與朝鮮、日本、東南亞諸國的貿易。



五代十國時期,福州設立了“市舶使”,專門管理海外貿易機構,標志著海外貿易已由官辦的“朝貢貿易”轉變為民間的“市舶貿易”,福州海外貿易規模空前發展。大量的海外商品經福州港轉銷中國內陸,福州港成為“波斯貨”進入中國的轉口貿易重要港口。
?
人文璀璨的兩宋時期
1068年,程師孟以光祿卿出任福州太守,修建了原有城墻,還擴建東南隅,城周長950丈,厚4丈。
?
從烏塔繞到烏山腳下,拾級而上,這是程師孟曾與陳襄、沈公儀等人游覽烏山走過的路。彼時,風雅的宋代官員士紳們,都認為此山可比道家的蓬萊、方丈、瀛洲,遂改名“道山”。
?
據說程師孟搜訪考證了山上三十三景,核定各景名稱如“天章臺”、“沖天臺”等,均用篆書寫,刻在巖石上,又增建了“道山”等三景。舊的加上現在有的,稱為“烏石山三十六奇”。
?

我仿佛看見程師孟命人在烏石山建道山亭的場面。據《烏石山志》記載:在天章臺左,前際海門,回覽城市,可比道家蓬萊、方丈、瀛洲,因篆書鐫“道山亭”三字,元豐二年(1079年),請當時福州太守曾鞏作《道山亭記》,林希書而勒諸碑,使道山亭隨曾鞏大名,流傳千古。
?



?
兩宋時的福州堪稱人文薈萃、熠熠生輝。書法家蔡襄知福州5年多,修復古五塘,灌溉稻田;拓寬晉安河,形成福州第一條貫穿城區和郊區的南北“大運河”,疏浚西湖并疏導城內河道,構成四通八達的水網,第一次將內河與閩江連接起來,形成內外縱橫、江潮互通的水網格局,解決了城市供水、防火、防澇、污水處理等問題,還促進了水路運輸和水產養殖,大大提高了福州城市功能和文化品位。
?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十次來福州講學,“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窗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閩都文化達到鼎盛,官學普遍設立,書院大量涌現。兩宋時期,福州進士1339人,位居全國第一,文武狀元共21位,涌現“三科三狀元”“六子科甲”“五子登科”“一榜三鼎甲”等科舉奇跡。
?
宋時閩人入朝為官者眾,當時福州的文儒坊已存在,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由虎節門南至利涉門兩側,東側坊名為使旌坊、旌隱坊、驍騎坊等多為唐宋兵營或武將宅邸,西側坊名為郎官坊、興文坊等文官府第,可見那時的三坊七巷,已是文武官員匯聚的地方。
?
1276年,南宋首都臨安失陷,益王趙昰、廣王趙昺輾轉逃難到福州林浦,不久后,文天祥等將領也從溫州趕來福州支援。福州一時成為南宋朝廷抗元救亡的中心,并留下一座世界最小的皇帝行宮遺址,即林浦泰山宮。走進這座宋帝行宮,雖小卻不失精美,然而,想起南宋小朝廷最后的結局,心中難免悲愴。


面朝大海 通達四方
洪武二年(1369年),海寇侵境。若不建高而厚的城墻,難以抵抗來侵略的海寇。據說明朝開國之初,駙馬王恭于洪武三年在福州主持修建“府城”。王恭所修福州府城,城墻用花崗石砌筑,北跨越王山,南繞烏石山和于山南麓。四圍約19里,城墻高2.1丈多,厚1.7丈,設7個城門。站在他修建的屏山鎮海樓上遠眺,這座昭示閩人雄心壯志的鎮海樓后來逐漸成為明清時期海外船只進入福州時所參考的重要航標,其中就包括偉大航海家鄭和的船隊。
?
從明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后七次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的鄭和,每次都在長樂的太平港駐泊,補充給養,修造船舶,招募水手,伺風開洋。宣德六年(1431年)五月,鄭和在長樂港鑄造銅鐘祈保西洋往回平安。這口銅鐘高84厘米,口徑50厘米,重154斤,鐘面鑄有銘文54字。鐘體頂端是雙龍蟠繞形鐘鈕,鐘肩飾十二組云氣如意紋,腹部以云水波浪紋為主,上部環繞八卦紋并鑄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銘文,下部鑄54字楷書銘文,記載鑄造時間、人物及祈求航海平安的愿景。
?

明代是福州造船業發展的黃金時代。福州建造的官船稱為“福船”,密封隔艙,堅固安全,穩定性好,適合遠洋航行,最長約147米,寬約60米,載重約1000噸。據《明成祖實錄》記載:“永樂元年(1403年)五月辛巳,命福州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福州成為鄭和下西洋海船的主要造船基地。
?
向海的福建人,始終對中西方交流保持著熱忱與關注。明天啟四年(1624),明朝政治家、文學家,出生在福州福清的葉向高與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結識并成好友。天啟七年(1627)初夏,在葉向高晚年居住近10年的福州朱紫坊芙蓉園,三朝閣老葉向高和艾儒略、曾任廣西參政的曹學佺有過一場“三山論學”。曹學佺是閩劇始祖之一,創“儒林班”,也是藏書家,曾作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

芙蓉園雖始建于南宋,但葉向高所處的年代,正是江南園林藝術發展的高峰期,接手芙蓉園后,他從各地運來諸般珍奇賞石點綴其間,成為將造園藝術引入福州的先驅,芙蓉園也由此被譽為“福州四大園林之首”。
?
走進這個園子,夕陽映照在亭臺樓閣之上,微風拂過,仿佛能聽到葉向高、曹學佺站在儒家立場,對西方信仰向艾儒略提出了20多個問題,涉及萬物主宰、信仰、生與死等諸多方面。這次中西文化大論辯,是中國傳統儒學與西方天主教義的一場直接對話,涉及道德倫理、宗教、哲學、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
?
一座三坊七巷 半部中國近代史
朱紫坊不遠處,有“里坊制度活化石”之稱的福州三坊七巷,在歷史長河中,有一張巨大的、穿越古今的網絡,默默地積蓄著推動時代的力量。
?
據記載,福建黃氏始祖、固始人黃元方(280~375年)落戶于此,并擔任晉安郡太守。自此黃姓繁衍遍閩粵,后世子孫多顯貴,如唐朝翰林院崇文館大校書黃璞,公元878年,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
?

清朝巡撫、楹聯大師梁章鉅也曾住在黃巷的小黃樓,而梁章鉅的先祖則是福建最早的志書《淳熙三山志》的作者梁克莊。喜愛江南園林的梁章鉅,將這個園子作為他隱退休憩之地,悉心打理,并將由京師帶回來的大量金石圖籍庋藏其中。
?

與梁章鉅的退守園林不同,同樣出自三坊七巷,同時代的林則徐,因其遠眺寰宇、積極進取的寬廣胸襟被稱為“放眼看世界第一人”。


行走在宮巷,這里居住的劉齊銜,既是光祿坊劉家大院的一員,也是林則徐的長女婿,官至河南巡撫。劉家的產業被稱為電光劉,塔巷的電燈公司舊址,就是他們當年的辦事處。住在楊橋巷的林覺民烈士,有個堂侄女叫林徽因。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也是“電光劉”的大股東之一。
?
林則徐的另一位女婿叫沈葆楨(1820~1879年),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他也住在宮巷。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官至福建船政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一生以主辦船政、籌建海防、開發臺灣等見著。
?
在沈葆楨主持船政局時,很欣賞出身于郎官巷的嚴復,將其錄取為第一名。嚴復自船政學堂畢業后,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深造,并擔任北洋水師學堂的教習,近代中國第一代海軍將領都是他的學生。嚴復后成為北京大學的首任校長,并與住在衣錦坊的“末代帝師”陳寶琛的妹妹成為兒女親家(嚴復的三子嚴叔夏娶了林爾康的女兒,也就是陳寶琛的外甥女林慕蘭)。
?
立志為“天下人謀永福”,含淚寫下流傳百年《與妻書》的林覺民,也出生在三坊七巷,他娶了陳寶琛的同宗晚輩、陳元凱之女——陳意映,少年夫妻感情甚篤,出身書香門第的陳意映成為林覺民至死都心心念念的“意映卿卿”。同樣壯懷激烈、可歌可泣的愛情,還有曾居郎官巷的“戊戌六君子”當中的林旭,慷慨就義時他年僅23歲視死如歸,心中卻十分掛念自己的妻子沈鵲應,她是沈葆楨的孫女。
?
居住在三坊七巷里的林、沈、劉、鄭、陳幾家大姓,互相通婚,形成了一個親密無間的血緣共同體,并孕育出了許多時代先驅。他們的家境、圈子和眼界,讓他們擁有了超越時代的覺悟,最終成為了歷史發展的推動者。
?
后記
福州古城,不僅是一座古今重疊的城市,還隱藏著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從閩越國的鑄劍聲,到唐代的馬球運動,從五代十國的海貿,到宋元的繁榮與悲愴,再到明清的航海壯舉……
?
一路行來,有賢者、有仁人、有志士,有一心為民的古代官員,有風雅隱逸的園林生活,還有熱血澎湃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杰,每一處,都可能帶來心靈的觸動,每一刻,都可能是一次歷史的對話,值得你我靜下心來,慢慢地走,慢慢地品味。
圖片 | 杜廣磊 王娟 周琪箏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王梓琳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