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落下帷幕。本屆進博會意向成交金額達834.9億美元,較上屆增長4.4%,創下歷史新高。來自138個國家和地區的4108家企業參展,其中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達290家,充分展現了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強大“磁吸力”。
本屆進博會共發布461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其中全球首發201項、亞洲首展65項、中國首秀195項。
在這些創新成果背后,一個顯著趨勢正在形成:跨國企業不再僅僅將中國視為銷售市場或制造基地,而是加速推進以“中國原創”為核心的深度本土化。為此,一批外資企業調整了組織架構,以加大中國區域對其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外企進化:圍繞創新的深度本土化
進博會會場內,多家外企提及了過去幾年圍繞在華發展的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比如提升中國區域的決策權,加大對中國供應鏈的投入以及推進在華創新中心的建設。
以汽車行業為例,隨著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全產業鏈優勢,越來越多海外汽車企業推出了“深耕中國,服務中國”戰略,并圍繞中國產業鏈構建了全球化合作新模式,中國團隊不僅獲得產品主導權,更在核心技術路線上擁有話語權。醫藥領域也呈現這一趨勢。隨著中國創新藥產業能力的逐漸凸顯,全球大型藥企也紛紛在華啟用戰略研發中心,并與多家本土藥企達成了授權合作。
《中國外資統計公報2025》數據也顯示,2024年高技術服務業新設外資企業超過1.4萬家,占同期全國新設外資企業數的24.4%。這些數字印證了進博會上的觀察:外企在華發展正經歷從“在中國制造”向“在中國創造”的深刻轉變。
這一變化的背后,是中國市場環境的深刻變遷:一方面,多年改革開放促使中國市場不斷升級,近年來更在新興產業領域持續崛起,包括新能源汽車、儲能、風電、光伏、數字技術等領域的產業鏈優勢日益凸顯,持續優化的創新政策和豐富的人才儲備,為外企提供了全球領先的創新土壤;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市場的繁榮發展,在華深耕多年的跨國公司自身能力也不斷增強,從深度本土化中挖掘了創新的力量。施耐德電氣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為能源技術的全球領先者,施耐德電氣于1987年進入中國。經過38年耕耘,目前中國已成為施耐德電氣全球第二大市場,也是公司最重要的供應鏈和四大研發基地之一。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表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市場競爭激烈,用戶需求日新月異,跨國企業必須圍繞創新需求全面建設本土能力,才能保持在華競爭力。”
施耐德電氣樣本:以“中國中心”實現極致的本土化發展
“研發創新”如同企業能力的水面冰山,水面下的支撐力量是“體積”驚人的系統性結構。施耐德電氣之所以能夠保持在華競爭力,建立了圍繞創新的本土能力,正是基于其長期堅持的“中國中心”戰略。
在全球,通過多年推進“多中心”戰略,施耐德電氣已建成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四大區域中心,各區域團隊可以自主決定產品策略和研發生產。以“中國中心”為例,“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理念已經系統性深入施耐德電氣的研發、生產制造、生態協同和人才培養等多個環節,形成了一個全面的、創新的“本土敏捷系統”。
研發創新正是這一“本土敏捷系統”的關鍵引擎,施耐德電氣通過極致貼近中國市場需求,驅動自身的研產銷體系快速反應。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建成北京、上海、無錫、西安和深圳五大研發中心,擁有2200余名研發工程師和超過3000件專利。自2019年以來,其研發投入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8%。中國已成為施耐德電氣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全線產品研發能力的國家。
其次,強大的生產系統和供應鏈體系,是“中國中心”戰略落地的主要抓手,通過快速承接研發成果,加快推動新品上市,更通過高效的生產供給,更靈活更快速地滿足本地市場需求,在變局中保持韌性。目前,施耐德電氣在華30家工廠和物流中心正攜手1600多家中國核心供應商,形成強韌、高效的端到端綠色供應鏈體系,將實驗室成果源源不斷推向市場,快速“上新”。

施耐德電氣上海普陀工廠獲評“端到端燈塔工廠”
生態伙伴是施耐德電氣“中國中心”的重要力量。圍繞研產銷一體化格局,施耐德電氣打造了強大的生態系統,施耐德不僅賦予這一生態以數字化、可持續的能力和目標,更通過“創贏計劃”“產教融合”等多個關鍵項目,賦能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培養產業人才,強化生態系統的整體競爭力。
“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是中國市場的“底氣”,也同樣是施耐德電氣在華發展的基礎。當前,該公司正通過AI技術賦能和充分授權,提升從產線工人到管理層的全員技術能力,讓AI基因滲透到組織的每一個細胞。
目前,施耐德仍在不斷加大投入,全面強化“中國中心”,不僅持續夯實在華長效增長的基礎,更加強其“在中國惠世界”的能力。
跨國企業新使命:從“在中國為中國”到“在中國惠世界”
跨國企業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角色,也是早期中國市場全球化的引路人。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如今的全球化圖景已今非昔比,跨國企業又該扮演何種角色?
憑借在中國市場構建的完整能力體系,施耐德電氣正在給出自己的答案。近年,施耐德電氣不僅憑借“中國中心”戰略實現了“在中國為中國”,更立足中國發展優勢,先人一步走上以“中國智慧”反哺全球的道路,不僅向全球市場輸出了大量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更幫助中國企業增強實力,加快出海,攜手實現“在中國惠世界”。
在技術層面,中國豐富的創新資源、行業應用和產業基礎,為施耐德電氣這樣的跨國企業提供了全球領先的創新“實驗室”。2020年,施耐德電氣推出了由中國團隊深度參與研發的無六氟化硫環保開關柜,采用干燥空氣替代六氟化硫,可以極大地減少電網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如今該產品已成功應用于全球市場,成為公司綠色技術從中國惠及世界的典范。2023年,施耐德電氣全新一代EasyPact MVS空氣斷路器在進博會上首展,并于次年3月在其上海康橋工廠快速下線,實現了“展品”到“商品”的高效轉化。該產品不僅服務中國市場,更出口至東亞、中東等地區,助力配電系統實現高效、智能。

施耐德電氣第八次亮相進博會,以創新數智技術助力中國產業轉型升級
在運營層面,施耐德電氣將其在中國驗證成功的“全球化+本土化”能力體系,賦能給正在出海的中國企業。通過其覆蓋全球的商業網絡和本土化運營經驗,施耐德電氣支持中國電建等企業共建“一帶一路”沿線項目,并協助供應商津榮天宇等海外建廠,融入全球產業鏈。尹正表示:“我們樂見更多中國企業加入全球市場。施耐德電氣擁有豐富的跨國運營經驗和全球網絡,能夠為中國企業的出海提供全面支持。”
人才的全球流動與成長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賦能體系。如今,不僅施耐德電氣中國區的核心決策層均由本土人才擔綱,更多中國人才在全球管理層中擔任重要職責,實現了從“全球人才輸入中國”到“中國人才走向全球”的歷史性轉變。

數字時代已來,開放生態成為共贏關鍵
從渤海之濱一家不足百人的小型合資工廠,到如今28000多名在華員工,30家工廠和物流中心;從進口技術和產品,到如今中國智慧反向輸出全球,這家跨國企業用38年走出了一條清晰可見的發展路徑,為在華外企持續“進化”這一課題提供了典型樣本。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今天,施耐德電氣的實踐表明,只有真正扎根中國、全面構建本土能力的企業,才能獲得中國市場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實現自身的持續進化,與中國發展同頻共振,共創未來。
宋笛/文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