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20 18:59

經濟觀察報記者 王雅潔
從業二十年的鋼鐵貿易的李靜,最近兩周在為螺紋鋼庫存調整發愁。
這些調整動作,因鋼價異動而起。
2025年11月的鋼鐵市場,正在上演一場鮮見的期現分化大戲。
11月18日,上海期貨交易所螺紋鋼期貨主力合約2601收于3079元/噸,當日跌幅達0.19%;然而,生意社平臺顯示,螺紋鋼現貨價格堅守在3164.34元/噸,期現價差(期現價差=現貨價格-期貨價格)達到85.34元/噸的異常水平。
2025年8月以來,螺紋鋼期現背離持續擴大。自8月初起,螺紋鋼期貨價格便開啟下行通道,而現貨價格相對“抗跌”,兩者價差從不足20元/噸逐步走闊,至11月中旬已多次突破70元/噸,如今更是擴大到80元/噸之上的水平。
現貨市場在“反內卷”政策與限產措施支撐下,因供給端收縮預期而異常堅挺;期貨市場則沉浸在需求不足的悲觀預期中難以自拔。
作為江蘇無錫一家中型鋼貿企業的業務經理,李靜坦言感受到了企業的生存壓力——擔心現在所持現貨會隨著未來價格下跌而貶值,造成存貨跌價損失,為了控制風險,只能被動維持低庫存,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公司的經營規模收縮,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她說:“現在我們不敢保留太多庫存,最多只能維持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一。”李靜所在的企業,已將螺紋鋼庫存從平時的2萬噸壓縮到不足8000噸。
市場的異常變化,正在加劇顛覆鋼貿商傳統的經營模式。“低庫存運營”模式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貿易商的選擇。
對于一些老牌的鋼貿商來說,之前依靠信息差、價格差玩轉市場的打法,已經玩不轉了。
一家頭部鋼貿商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早在2023年,當鋼鐵行業大范圍進行戰略調整開始,就有一些鋼貿商陸續啟動轉型。
真正關鍵的時間節點出現在2025年,在這一年,“反內卷”、粗鋼產量調整等政策的層層加碼,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博行情”的游戲規則。
當持續的期現背離,導致市場上普遍的現貨購銷價差無法覆蓋貿易商的綜合運營成本時,整個行業便開始進入盈虧平衡點以下的集體虧損區間。
上述頭部鋼貿商人士說:“2025年尤其殘酷。”
橫盤與跳水
市場異動源于政策與需求的博弈。
2025年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
數據顯示出市場供應的明顯變化。我的鋼鐵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1月14日,鋼材總庫存已連續四周下滑,螺紋鋼庫存更是連續五周下降,較去年同期下降15.3%。華北地區一家鋼廠生產部門負責人李先生透露:“我們現在嚴格執行限產要求,11月份的排產計劃比原定減少了30%,這是近年來最大幅度的主動減產。”
供應收縮,現貨價格堅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期貨市場并不“買賬”,自8月初以來,螺紋鋼期貨主力合約“跌跌不休”,累計跌幅已超過10%。
東海期貨黑色金屬首席分析師劉慧峰說:“這種程度的期現背離在歷史上都屬罕見,反映出市場對遠期需求的悲觀預期。”
根據上海鋼聯的統計,截至2025年11月14日,螺紋鋼期現價差已連續47天維持在-50元/噸以下的深度貼水狀態,這是自螺紋鋼期貨2014年上市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深度貼水期。
這種背離格局與以往的螺紋鋼期貨價格波動有著本質區別。
國泰君安期貨鋼鐵研究員馬亮認為,過去的螺紋鋼期現背離多是短期現象,通常在一兩周內就會修復。但本輪背離已持續一個多月,且價差持續擴大,這說明驅動因素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這種期現背離現象在不銹鋼市場同樣存在。但與螺紋鋼的“期貨弱、現貨強”不同,2025年7月初,上海期貨交易所的不銹鋼期貨主力合約2508的價格三日拉漲1.6%,而現貨卻需要讓利成交,呈現“期貨強、現貨弱”的格局。
福建泉州一家鋼鐵貿易企業總經理陳志雄表示,過去判斷鋼鐵價格主要看供需關系和成本支撐,2025年市場的邏輯與往年有本質不同——它不是由市場自發出清導致,而是受行業限產影響,限產已取代市場出清,成為影響價格的核心要素。
鋼貿商謀變
面對鋼鐵行業鮮見的期現背離格局,這一變化讓國內眾多鋼貿商面臨嚴峻的考驗。
作為連接鋼廠與下游建筑、制造企業的中間環節,鋼貿商是鋼鐵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潤滑劑。如今,傳統的低買高賣賺取差價的模式面臨淘汰,鋼貿商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經營策略變革。例如,華東地區一家小型鋼貿商因在9月份基于現貨堅挺的判斷囤積了一批螺紋鋼,但隨后期貨價格大跌導致其現貨難以按成本價售出,為回籠資金不得已虧損出貨,一次決策失誤就侵蝕了其近半年的利潤,該公司一度面臨現金流斷裂的風險。
金融運作能力和精細化庫存管理能力或許將成為相關企業生存的關鍵。
經濟觀察報獲悉,一家金屬礦央企已將在庫螺紋鋼庫存較去年同期下調了約40%,同時組建了專門的期現聯動交易團隊。
低庫存運營已成為貿易商的普遍選擇。
李靜證實了這一趨勢:“我們現在只維持最基本的流水庫存,不斷貨就行,絕不多囤一噸貨。因為囤貨資金成本太高,價格風險太大。”
這種低庫存策略的背后,是貿易商對資金安全的高度敏感。
上述金屬礦央企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該企業內部已經將控制資金占用列為首要經營目標,這一目標在2024年還不曾是首要目標。
在此背景下,大型貿易商的選擇則更為多元和主動。
上海五礦鋼鐵正在利用期現價差開展套利交易。一名熟悉該公司操作的業內人士透露,他們在期貨深度貼水時,會在現貨市場收購符合交割標準的螺紋鋼,同時在期貨市場建立空頭頭寸,鎖定價差收益。據其了解,近期他們通過這種方式鎖定的利潤大約在每噸80到100元。在過去,期現套利也在業內出現過,但是如今這一輪的期現套利與過去相比,不僅在政策環境、市場預期、套利策略、風險管理以及市場參與者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還更加注重長期政策驅動和綜合風險管理。這些變化使得期現套利不僅能夠捕捉短期價格波動,還能在長期政策預期下獲得穩定的收益。
比如,在政策環境的變化上,過去期現套利主要受市場供需關系和價格波動的影響,政策因素相對較少。現在行業限產成為影響期現套利的重要因素。例如,2025年“反內卷”政策背景和行業限產措施導致現貨市場供應減少,現貨價格相對堅挺,而期貨市場則因需求預期減少而出現深度貼水,這為套利提供了新的機會。
不過,這種操作對資金規模和專業能力要求很高,并非所有貿易商都能效仿。上述熟悉該公司操作的業內人士說:“這需要充足的現金流來支付現貨貨款,還需要專業的期貨團隊來管理頭寸風險。中小貿易商大多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劉建清說:“過去貿易商主要賺取信息不對稱的利潤,現在必須找到新的機會,要么向上游延伸做供應鏈服務,要么向下游深耕做終端服務,單純的搬磚式貿易模式已經做不下去了。”
生存之戰
當市場的異常波動從圖表和數據,傳導至實實在在的現金流時,貿易商的生存之戰便打響了。
對于唐山一家鋼貿集團的總經理張海榮而言,2025年第四季度,是其從業生涯中資金鏈最緊繃的一個季度。
他說:“表面上看,螺紋鋼現貨價格堅挺,我們手里的存貨是升值的。但實際情況是,有價無市,庫存變現極其困難。”
他的公司目前持有近1.5萬噸螺紋鋼現貨,按照當前市價計算,價值約4700萬元。這批貨物占用了該公司近80%的流動資金。
資金壓力首先來自庫存本身。
以往,他所在的企業庫存周轉快,資金一個月能滾動2到3次。但是現在,銷售周期被迫拉長,同樣的資金規模,效率折損過半。這相當于隱性融資成本大幅上升。
更直接的壓力來自銀行端。
張海榮表示,往年這個時候,公司都能獲得銀行續貸,但今年多家合作銀行表示需要“重新評估”,并將針對鋼貿行業的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了1.5到2個百分點。
僅此一項,他所在的企業每月就需要多支付超過10萬元財務費用。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025年7月30日公布的數據,上半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僅為1.97%,在工業行業中排名靠后。這一數據揭示了鋼鐵貿易商面臨融資困境的深層原因——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弱化導致信貸風險攀升。
銀行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中鋼協數據顯示,盡管上半年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3.26%,但這是在去年同期低基數上的恢復性增長,且利潤率仍處于較低水平。
這種盈利狀況難以支撐銀行對鋼貿行業信貸風險的良好預期。
在河南鄭州,鋼貿商劉建清的困境則更為直接地體現在“回款”二字上。
他的公司主要服務于本地及周邊的中小型建筑承包商。
劉建清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去年這個時候,我們給核心客戶的賬期通常是30天,現在普遍延長了。”
他回顧2025年9月的催款記錄后發現,一個本地建筑公司的項目,合同約定貨到45天內付款,但如今已逾期超過一個月,對方以“業主方工程款未到位”為由拖延。
這已經不是個例。
劉建清表示,2025年10月,其所在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已達到歷史最高的83天,而去年同期僅為52天。
為此,他不得不和團隊專門成立了一個三人催款小組,但效果甚微。他們甚至不敢輕易停止供貨,怕一旦停供,之前的欠款就更難要回來了。
新生存法則
與以往的建筑行業周期性不景氣不同,本輪困境的特殊性在于“反內卷”政策引發的市場結構性變化。在行政限產導致供應收縮,而房地產需求持續疲軟的雙重擠壓下,鋼貿商的經營模式面臨根本性挑戰。
面對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鋼材貿易商們正在做出艱難但必要的選擇。
張海榮的選擇是“去庫存”與“金融化”。他正不惜以略低于市場均價的速度出貨,目標是在一個月內將螺紋鋼庫存從1.5萬噸降至8000噸以下。“哪怕每噸少賺幾十元,也要盡快回籠資金,現金為王。”
與此同時,他開始積極探索利用期貨工具進行風險對沖。
11月以來,他已經在期貨市場為剩余的半數螺紋鋼庫存做了賣出套期保值。雖然期貨貼水嚴重,做套保賬面虧損,但這相當于花錢買保險,鎖定了庫存貶值的最大風險,保證了公司的現金流不斷。
此外,張海榮還開始接觸供應鏈金融平臺,嘗試將部分貨權清晰的庫存進行質押融資,以解燃眉之急。
劉建清則果斷停止了對兩家回款最慢、風險最高的建筑公司的供貨,盡管這意味著每月損失近千噸的銷售量。在他看來,必須壯士斷腕,否則會被拖垮。
他將有限的資金和精力,集中服務于三家合作超過五年、信用記錄良好的大型國企背景建筑商。他說:“雖然他們的采購價格壓得低,利潤薄,但付款及時,能保證公司正常運轉。”
劉建清開始嘗試拓展新的業務模式,比如與鋼廠協商,嘗試做“代銷”業務,自己不占用資金囤貨,只賺取固定的服務費。模式變了,利潤薄了,但至少風險可控,能先活下來。
在這場生存阻擊戰中,無論是張海榮的金融化操作,還是劉建清的客戶結構調整,能夠快速適應新規則、穩住資金鏈的貿易商,才有資格談論未來的機會。
張海榮說:“沒有人知道這場背離會持續多久,但我們知道,過去那個靠價格波動賺差價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