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托業高管變更潮仍在持續。11月18日,浙商金匯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日內收到3則批復,涉及董事及兩名獨立董事的任職資格獲準,這并非個例,而是今年信托業高管人事頻繁變動的縮影。稍早之前的11月7日,北京金融監管局也發布公告核準王會妙中誠信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裁的任職資格。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過45家機構發生核心管理層更迭,甚至包括中信信托、平安信托等頭部機構。
高管密集變更
11月以來,除浙商金匯信托以外,還有多家信托機構發生人事變更,例如11月7日,北京金融監管局發布公告核準王會妙中誠信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裁的任職資格,同日,深圳金融監管局也發布相關批復核準劉曉斌華潤深國投信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的任職資格。11月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發布批復核準姚俊建元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任職資格。11月3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山西監管局發布公告核準寧宇山西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的任職資格。
更早時候,深圳金融監管局公布批復,核準胡昊華潤深國投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長任職資格,這位“80后”高管從暫代董事長到正式履職,完成管理團隊平穩銜接。此外,還有上海國際信托董事長、中鐵信托總經理獲批,任職人選均為信托公司內部的升遷或股東集團的調派。
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5年至今,信托業已有超過45家機構發生核心管理層更迭,涉及機構類型廣泛,既包括中信信托、平安信托等頭部機構,也涵蓋上海國際信托、國投泰康信托等央企及地方國資背景的機構,以及萬向信托、愛建信托等民營及混合所有制機構。變動職位涵蓋了董事長、總經理等多個關鍵崗位。
“信托公司內部的升遷或股東集團的調派成為一把手依然是現在及未來的主要方式,現在信托公司多為大集團特別是央企、國企旗下的重要金融牌照,各大集團都非常重視內部人才的發掘和培養,提升大股東對公司運營的深度參與。”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提到,信托公司的轉型更依賴于團隊的執行能力和對公司文化的理解與貫徹,這是公司內部提拔高管沿襲企業文化的基礎。
考驗專業能力
核心高管密集變更,主要源于信托業的轉型。
2024年正式實施的信托業務“三分類”新規,將信托業務明確劃分為資產管理信托、資產服務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類,直接推動行業告別以往依賴房地產、政信的傳統融資類業務模式。服務信托、證券投資類信托等新型業務正成為轉型的核心方向。
這一業務結構的調整,對高管團隊的專業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
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認為,“三分類”新規的實施對信托公司的業務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托公司高管團隊需具備更強的專業能力和創新精神,深入理解并能夠有效執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和受托服務等新業務方向,以適應行業轉型發展的需求,也迫使公司尋求具有新型業務經驗的領導人。
此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信托公司也需要通過高層管理團隊的更新來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應對能力。“不少信托公司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快速擴張后,現在更注重提升內部治理結構和風險管理水平,這往往伴隨著管理層的變動。”余豐慧分析道。
從數據可以看到,當前信托業轉型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中國信托業協會6月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投向證券市場的資金信托規模占比已攀升至46.17%,首次超越傳統融資類業務成為第一大配置領域;而此前占比常年居首的房地產領域,其資金信托占比已降至4%以下。
但隨著近年來監管趨嚴,政策指引越發細化,處罰力度和深度不斷加強,合規經營得到各家信托公司的高度重視。“在‘三分類’等新規指引之下,各家公司加速轉型,更換高管為公司注入新經營理念,高效指引公司適應監管合規要求,推進公司規范化經營,完善公司團隊合規體系建設,避免合規問題帶來的損失和處罰,保持穩健持續經營,同時還可以更好地整合金融行業資源,提升風險管控和業務拓展能力。”廖鶴凱說道。
展望未來,余豐慧預計,這種人事密集變動的態勢將在短期內持續,但隨著時間推移將逐漸趨于平穩。一方面,行業轉型仍在繼續,對具有相關經驗和技能的領導者的需求依舊強烈;另一方面,隨著各家公司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和管理模式,管理層的穩定性將有所增加。因此,雖然短期內仍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人員流動,但從長遠來看,信托公司將更加重視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發展。
廖鶴凱進一步指出,回歸信托本源,有效運用信托制度優勢,多維度服務實體經濟是目前轉型期各家機構探索的重點,特別是加大綠色金融、ESG的占比,同時信托業務發展面臨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挑戰,在實體經濟投融資需求減弱、房地產信托業務收縮等因素影響下,信托公司可以更多地關注這一階段的新基建、不良資產處置、企業重整等新領域機會。(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岳品瑜 岳雯艷)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