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17 21:59

經濟觀察報記者 鄭晨燁
11月16日,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下稱“高交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正式閉幕。根據組委會披露的數據,本屆展會展覽總面積達40萬平方米,吸引了5000余家企業參展,累計意向成交金額突破1700億元。
本屆高交會,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展館現場所呈現出的技術與應用深度融合的可能圖景。從探索浩瀚宇宙的航天重器,到支撐城市級算力的基礎設施,再到具身智能的場景突圍,這場科技盛會覆蓋了相當多的前沿領域,從中可以生動感受到中國創新力量的“技術大爆炸”。
當然,在這場“大爆炸”背后,所有創新成果又面臨同一個避不開的問題:如何找到清晰、可量化的商業落腳點?
聚焦“商業化”落地
高交會開幕首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展臺前人流絡繹不絕,大家都是來看“驚喜”的,因為在開幕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曾介紹,航天科技集團將在本屆高交會上全球首發中國太空旅游項目。
不過,當天航天科技集團并未在現場展出太空旅游相關項目,占據展臺核心位置的,是一枚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模型。現場工作人員向經濟觀察報記者介紹,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是面向未來低軌巨型星座組網發射需求改進研制的,其在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達到7噸級。
這個數據直指商業航天當前最核心的痛點——降低單位載荷的入軌成本。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該火箭采用了新研制的直徑3.35米通用氫氧末級,推力和結構系數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該火箭不僅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擁有專屬工位,還兼容文昌發射場,具備了多工位靈活發射的能力。
對于中國的商業航天而言,如何盡快從單純的技術試驗階段脫離,轉向追求高頻次、模塊化發射的工業交付階段,是當務之急。這種對“應用”和“落地”的急迫追求,在產業鏈下游表現得更為明顯。
在北京鈞天航宇技術有限公司的展位上,記者看到了該公司展示的“鈞天一號04A星”1比1模型。鈞天航宇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顆衛星具備“穿云透霧”的探測能力,發射后將直接應用于城市監管、道路橋梁沉降監測以及山體滑坡預警等領域,落地在市政管理當中。
熱了許久的低空經濟賽道,相關企業也在此次高交會中帶來了聚焦商業化的新方案。
比如,深圳道和通泰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道和通泰”)就在其展區展示了“空地一體”方案在跨海大橋巡檢中的實際應用——將原本需要15天的檢測任務壓縮至3天。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在這套“空地一體”方案背后真正起關鍵作用的,不僅是單一的無人機硬件,還有一套名為“Avant Hub”的智慧巡檢平臺,支持異構智能體協同與全流程無人化任務調度。
道和通泰展臺的技術人員向記者講解了這套系統的運行邏輯——它不僅僅是能指揮無人機飛一圈,而是能夠同時調度天上的無人機和地面的機器人進行協同作業,也就是所謂的“異構智能體協同”。除了大橋巡檢,該技術人員還向記者展示了智慧交通場景下的另一項試點成果——通過空地一體的感知系統,該方案協助某城市實現了信號燈的動態優化,實際運行結果顯示,試點區域的通行效率提升了42%,平均延誤時間減少了35%,碳排放降低了18%。
在商業模式上,道和通泰也表現得頗為務實。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短期內聚焦智慧交通、智慧園區及智慧能源這三大高頻場景,通過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來獲取現金流;中期則計劃加速“垂域Agent操作系統”AIP平臺的商業化,并將具身地面機器人整合進系統,構建更完整的空地協同網絡。
這種從“賣設備”轉向“賣服務”“賣平臺”的路徑,正在成為低空經濟企業擺脫同質化競爭的主流選擇。
在同一展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下稱“火箭院”)展出的多款特種無人機,也從應急救援、安防探測等實際場景切入,體現了低空經濟“場景為王”的發展邏輯。
記者在現場看到了一款名為“雀鷹”的網捕無人機,與常見的航拍或物流無人機不同,該無人機掛載了專門的網捕裝置。火箭院展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款無人機就是為了進行物理反制,在空中捕捉“黑飛”的低慢小目標,也可以與探測設備協同,執行集群或單機網捕任務。
這種極度細分的產品設計邏輯,說明行業需求已經從泛娛樂轉向了精準的安防與應急處置。同臺展出的“鳴鏑”智能應急救援安防系統,則配備了載重80公斤的渦噴無人機,用于機場、油庫等重點區域的滅火和物資轉運。
但無論是天上的衛星組網,還是空地協同的巡檢系統,海量數據的回傳與處理,最終都會指向底層的算力基礎設施。
所以,本屆高交會上,算力相關產品亦是一大主角。在華為展區,記者看到了首次在深圳線下展示的“昇騰384超節點”算力集群,從外觀看,這組由12個計算柜和4個網絡柜組成的大型設備方陣所帶來的視覺效果頗為震撼。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昇騰384超節點”集群的最大算力可達300PFLOPS(每秒30京次浮點運算),配備了48TB的高速內存,此種規模的集群是專門為了支持更大規模的模型訓練需求而誕生的,例如DeepSeek、Qwen等多模態模型,在特定的MoE(混合專家)模型上,“昇騰384超節點”的集群架構可以帶來3倍以上的效率提升。
隨著算力密度的指數級上升,能耗問題也成了另一個必須解決的物理挑戰。
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展區,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超聚變”)展出了FusionPoD for AI全液冷機柜。超聚變展臺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在AI大模型時代,單機柜的功率密度往往突破20kW甚至更高,傳統的風冷散熱已經難以為繼,而且能耗成本巨大,液冷技術于是就成了解決算力與能源矛盾的關鍵。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液冷機柜采用了高密度的設計,試圖在承載更高算力的同時,保持可控的運營成本,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是為了在算力需求指數級增長的當下,解決算力擴張與能源消耗之間的矛盾,避免高昂的電費成為制約數據中心發展的瓶頸。
在算力硬件之外,操作系統的“下沉落地”也是本屆高交會的一大亮點。
在北京航天拓撲高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展位上,一套名為“燃鴻”的工業物聯智能系統在通過沙盤演示燃氣場站的運行狀態。現場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套系統是以開源鴻蒙(OpenHarmony)為底座構建的,但應用場景并非手機或平板,而是燃氣行業的工業物聯。
通過將消費級操作系統改造并下沉至工業級應用,該系統解決了傳統工控體系中設備碎片化、協同難的痛點。拓撲高科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燃鴻”系統實現了從芯片、操作系統到應用的全棧國產化,目前已在天津泰達燃氣的關鍵場站正式投運。
不論是旨在降低入軌成本的長征八號甲,還是將大橋巡檢周期壓縮至3天的道和通泰,抑或為這一切提供算力支撐的華為與超聚變,本屆高交會上的參展商傳遞出的邏輯高度一致:相比于解釋晦澀的技術原理,企業更傾向于直接展示產品對效率提升的幅度。
具身智能“集體突圍”
在高交會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展區,現場氣氛比其他展館更燥熱一些。
在深圳賽博格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展臺,公司沒有讓機器人進行復雜的“舞蹈”表演,而是把演示重點放在了核心零部件的負載測試上:一臺Cyborg-H02靈巧手正在反復抓舉8公斤重的啞鈴,另一臺輪式機器人Cyborg-W01則在演示底盤的原地轉向與避障。
不遠處,深圳領鵲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是一臺臂展達6.2米的噴涂機器人,它在一個模擬的建筑工地場景中,正按照設定的路徑進行墻面作業,試圖解決建筑裝修中的高空施工難題;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則展示了其GRx系列人形機器人如何多臺協同完成料箱的搬運。
作為消費電子產業鏈的頭部玩家之一,領益智造(002600.SZ)也在本屆高交會上亮出了自己的“新身份”。記者在其展臺看到,除了傳統的精密結構件,領益智造這次重點展示了多款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其中一款名為“磐石”的機器人,雙臂負載能力達到20公斤,重復定位精度被控制在0.05毫米以內。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款產品是專門針對精密搬運和AOI(自動光學檢測)光學檢測等高要求工業場景設計的。除了整機,他們還展出了一款能“蟹行”和斜向移動的人形機器人通用底盤,試圖解決傳統AGV(自動導引車)在工廠窄道中轉向困難的痛點。
這些扎進工廠車間、瞄準具體工位的機器人,不約而同地放棄了炫技式的表演,轉而聚焦負載、精度、續航等工業場景上的剛需,但從演示到交付,中間也還存在著不少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在高交會現場的演講中,智元機器人CMO邱恒披露了一組關于“具身智能規模化商用”的實質性進展,并表示其工業級機器人“精靈G2”在發布后迅速收到了幾千臺訂單,交付排期已排至明年上半年。
“精靈G2”正式發布于10月16日,與眾多追求雙足行走的機器人不同,這款被定義為“工業級”的機器人采用了“輪式底盤+雙臂”的構型。根據官方資料,G2配備了支持熱插拔的雙電池系統,以保證24小時不間斷作業;其腰部設計了3個自由度,能夠實現180度旋轉。這意味著在狹窄的工廠通道中,機器人無需掉頭就能完成身后取貨的動作。
記者了解到,為了適應電子廠24小時不停機的作業節奏,智元的新一代機器人不再追求高度仿生的外形,而是以實用性和作業效率為優先。
這種從“看著像人”到“干得像人”的轉變,也體現在了具體的制造標準上。與以往機器人企業更多采用實驗室手搓組裝模式不同,現在的頭部企業已開始引入汽車行業的制造標準。智元機器人合伙人、高級副總裁姚卯青告訴記者,智元的零部件在出廠前會進行EOL(下線測試),整機則按照工業品的標準進行高低溫和耐久測試。
隨著高交會的閉幕,這場由5000余家企業帶來的技術創新“秀”暫告一段落,但接下來,無論是天上的無人機還是地上的機器人,最終都需要證明自己不僅僅是一個“硬科技”,更是一門好生意。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