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緯37°,黃河三角洲腹地,這里日照充足,黃河奔流千年沖積而成的沃土深厚肥沃,水土光熱條件優越,自古便是小麥生長的黃金地帶。
11月,齊魯大地廣袤田野已完成秋播,靜待來年麥苗拔節生長。這里,孕育著全國鏈條最長、體系最完整的小麥全產業鏈。
這一鏈條的起點,是一粒優質種子;終點,是千家萬戶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在山東濱州,小麥不再只是“口糧”,更成為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原料——從田間到車間,從原糧到精深加工,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讓“土里刨食”變為“土里生金”。

在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下稱:“中裕食品”)的產業布局中,“新質生產力”正從一粒麥子中發展壯大。該企業自主選育的“裕田麥126”等優質專用品種,不再僅僅用于磨面做饅頭,而是瞄準更高目標——從小麥加工副產物中提取功能性成分“阿拉伯木聚糖”,廣泛應用于健康食品和醫藥領域。
這一轉變背后,是長達十余年的育種攻關,以及農業銀行授信幫助中裕建設的優質小麥精深加工項目的成果,正是持續的研發投入與產業鏈延伸,讓普通小麥在縣域沃土上長出了科技含量和市場價值。
這樣的探索,正在廣袤縣域大地悄然鋪展。
在山東日照,五征集團自主研發的混合動力大馬力拖拉機,搭載國內首創的電驅CVT無級變速系統,讓重負荷耕作更高效、更節能;在安徽蒙城,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拖拉機牽引播種機,在田野間精準將種子播入土壤;在貴州貴陽,智能化的種子加工設備在車間內高速運轉,將水稻原種制成一袋袋可溯源的種子產品。
無論是突破“一粒種子”的基因密碼,還是攻關“農業裝備”的智能技術,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每一步前行,都離不開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要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金融就必須主動跨前一步。
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領軍銀行,農業銀行聚焦農業科技攻關和產業升級中的長期投入需求,創新推出“科技e貸”“農機貸”等專屬金融產品,將信貸活水精準滴灌到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關鍵環節。
從一粒麥到一條鏈,從一塊田到一片業,縣域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生長,正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成色更足。
深耕源頭:
夯實種業“芯片”之基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眼下,這場關乎“中國飯碗”的攻堅戰,正從祖國的最北端開始打響。
一直以來,東北黑土地,都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繁育基地”。
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訥河市,鑫豐種業有限公司正面臨著“豐收的煩惱”,作為當地的種業龍頭企業,每逢糧食收儲季,企業既要兌付農戶的售糧款,又要投入良種繁育,資金周轉壓力巨大。
“‘收購季缺款、生產期用款’,這是我們種業企業的共性問題。”鑫豐種業的工作人員表示。了解到企業困境后,農行黑龍江訥河市支行迅速行動,依托農行黑龍江分行專門推出的“龍江種業專項貸”服務方案,當地支行主動上門對接,最終為鑫豐種業投放貸款500萬元。
這筆“及時雨”不僅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更讓企業有底氣擴大收購規模,提升繁育質量。今年以來,僅在齊齊哈爾,當地農行就已服務多家種業企業,累計發放貸款超2400萬元。
從“黑土糧倉”到千里之外的山東濱州,金融助力種業振興的創新實踐正加快向全國拓展。
在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裕食品有一套獨特的商業模式,該公司在全國首創“三產融合、綠色循環”的發展模式,其目標,是“吃干榨凈”每一粒麥子。
傳統加工一噸小麥,產品總價值約3700元。而中裕通過精深加工,可“變”出谷朊粉、特級酒精、膳食纖維、蛋白肽等十大系列600多種產品,產品總價值達9140元左右,是傳統加工產值的2.5倍。農行山東分行正以“聯企興村貸”模式為總抓手,近年來,累計為中裕及產業鏈上下游提供了超9億元的信貸支持。
面向種業振興主戰場,農業銀行圍繞“研、育、繁、推”一體化布局,打造專業化、全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讓金融資源真正沉下去、活起來,持續賦能“農業芯片”,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
賦能裝備制造:
鍛造農機發展“新動能”
2025年11月,山東日照五蓮縣,山東五征集團(下稱“五征集團”)的產品展廳內,一臺EH2604型混合動力大馬力拖拉機成為現場參觀人群矚目的焦點。

“這是國內首創的電驅CVT無級變速系統。”五征集團農業裝備產品經理潘月山介紹,它專為深翻深耕等重負荷作業設計,“與傳統機械傳動拖拉機相比,作業效率能提升5%~30%,燃油經濟性提高10%~30%。”展廳另一側,五征集團數字化總監湯啟高正通過“車聯網智能平臺”演示著全國車輛的分布情況。“用戶端可以看到車輛全生命周期數據,”湯啟高說,“我們內部研發,則可以利用這些數據,推動新產品的迭代。”
這家成立于1961年、深耕農機制造60余年的骨干企業,正加速向“綠色智能”轉型,但這種轉型,一度受困于產業鏈的“資金梗阻”。五征集團財務中心負責人坦言,農機產業的“賬期錯配”是行業通病:集團下游是遍布全國縣域的1000多家經銷商,體量小、分布廣,回款周期長達半年甚至一年;而上游是數百家零部件供應商,要求3個月內付清貨款。“研發和生產都需要持續投入,下游的回款慢,上游的付款急,大量的資金沉淀在應收賬款上,束縛了企業的手腳。”
要打通這一關鍵堵點,金融必須下沉至產業鏈末梢,依托農業銀行“農銀智鏈”供應鏈金融開放平臺,將銀行系統與五征集團的ERP系統直連,整合了產業鏈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
農行山東日照五蓮縣支行對公業務負責人介紹,這套模式將“鏈主”五征集團的信用“變現”了:對下游經銷商,農業銀行基于其與五征的真實訂單數據,通過“訂單e貸”產品提供線上融資;對上游供應商,農業銀行則為其提供“融通e信”電子債權憑證融資。
山東菏澤的單縣開源農機有限公司,是五征在縣域的經銷商之一。今年“三夏”旺季,農機銷量大,資金周轉壓力也大。該公司負責人表示:“通過農行的‘訂單e貸’,我們不擔心資金周轉了,準備從五征再進一批農機。”新模式推出一年多來,農業銀行已累計為五征集團上下游企業提供供應鏈融資超20億元,助力五征“智慧農機”開赴全國。
這種以金融科技賦能高端制造的思路,同樣在安徽“淮畔糧倉”中得到實踐。
在蚌埠市懷遠縣,安徽省久陽農業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農用烘干機研發生產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每當春耕秋收期訂單激增,企業常常出現資金缺口。農行安徽懷遠縣支行主動上門,以最快速度為其發放“科技e貸”500萬元,及時化解了企業的資金周轉困境。
在亳州市蒙城縣,安徽省戴峰農業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擁有數十項專利,其搭載北斗導航的無人駕駛拖拉機是當地的“明星產品”。為支持其備料擴產,農行安徽亳州分行精準投放400萬元“科技e貸”,保障了智慧農機在銷售旺季的穩定供應。
從山東五征的“農銀智鏈”到安徽農機企業的“科技e貸”,農業銀行正通過精準的金融產品創新,深入裝備制造的研發、生產、流通全環節,為農業現代化鍛造堅實的發展“新動能”。
數字驅動:
?激活縣域產業“智慧圖景”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既離不開種子“芯片”的研發與智能農機裝備的技術突破,更需要貫通產、供、銷全鏈條的數字化支撐。
農業銀行把握這一趨勢,在金融服務中,不再局限于傳統信貸供給,而是以數據為紐帶、以場景為載體,推動金融服務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嵌入”,而這種“主動嵌入”的數字生態,其根基在于金融服務與地方政府治理的“同頻共振”。
近年來,農業銀行主動對接地方發展藍圖,將金融資源精準匹配到政府的重點工作中,推動“金融活水”與“政策東風”同向發力。
2025年10月,農行安徽分行密集與淮南市、宿州市、蚌埠市政府簽署“十五五”高質量發展政銀戰略合作協議,將金融支持深度嵌入地方的產業升級和城鄉融合規劃。
2025年4月,在黑龍江,農行黑龍江分行聯合省農業農村廳,共同舉辦銀企沙龍并發布“龍江種業專項貸”,實現了金融產品與產業政策的同步部署。
在浙江、山東等地,農業銀行亦積極深化“政銀合作”,通過參與“信易貸”等政府公共數據平臺建設,并在“整村授信”等具體實踐中,主動將客戶經理的走訪信息與“政府共享的大數據”進行整合,這使其數字畫像更加精準,實現了從“政府藍圖”到“農戶檔案”的數據貫通。
在杭州桐廬縣梅蓉村,這種“政銀合作”的力量正被激活。個體戶孫申富的豆腐坊想擴大規模,苦于沒有抵押物,當地農行客戶經理通過“整村授信”模式,依據其穩定的經營記錄和良好口碑,為其發放了20萬元貸款。

“信用”正在成為農民可用的“數字資產”。浙江杭州桐廬縣梅蓉村黨委書記吳方云對此感受深刻:“村民貸款的使用和還款情況都在村口公示欄張貼,大伙兒互相監督,現在是‘一戶失信,全村著急’。”這種機制,讓村民更加珍惜個人信用,也推動了村風村貌的改善。截至2025年10月末,農行浙江分行已在4000多個建制村落地該模式,發放貸款超500億元。
數字金融不僅重塑了“信用”,更在重構“產業”。在浙江杭州淳安縣“大下姜”片區,農行浙江桐廬淳安縣支行正助力當地探索“共同富裕”的新路徑。該行主動支持片區19個村集體“抱團發展”,牽頭打造“農品出山”項目,不僅提供場地硬件,更對接銷售渠道,打通農特產品的產、供、銷全鏈路。為進一步打通數字銷售渠道,農行浙江分行還聯合發起“萬名村播成長計劃”,通過專業培訓培育“鄉村主播”,推動優質農產品借力直播拓寬銷路。
這種“融通數據”的思路,也在守護著“齊魯糧倉”和“淮畔糧倉”的產后環節。
今年秋收時節,糧食的烘干和收儲是保障顆粒歸倉的關鍵。
在山東淄博,面對陰雨天氣,淄博“農邦邦”農業科技的烘干塔急需資金“搶烘濕糧”,農行山東淄博桓臺縣支行依托其倉儲能力和日常運營數據,通過“糧食收購基金貸”及時投放500萬元。
在安徽合肥,金谷米業同樣面臨添置烘干設備的資金需求。農行安徽合肥長豐縣支行通過“惠農e貸”,快速為其發放200萬元,實現了“錢等糧”。金融服務正通過數據,精準嵌入農業生產的每一個關鍵節點。
從一份可量化的“信用檔案”,到一場田埂上的直播帶貨;從一筆基于倉儲數據的“搶烘貸款”,到一個貫通產供銷的數字平臺——農業銀行正以數字金融為筆,在廣袤縣域描繪出一幅產業更高效、農民更主動、鄉村更智慧的新圖景。
這不僅是技術的落地,更是發展邏輯的升級,讓數據成為新農資,讓算法成為新農具,讓數字生態真正扎根鄉土、服務人民。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