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眼下,這場關乎“中國飯碗”的攻堅戰,正從祖國的最北端開始打響。
一直以來,東北黑土地,都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繁育基地”。
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訥河市,鑫豐種業有限公司正面臨著“豐收的煩惱”,作為當地的種業龍頭企業,每逢糧食收儲季,企業既要兌付農戶的售糧款,又要投入良種繁育,資金周轉壓力巨大。
“‘收購季缺款、生產期用款’,這是我們種業企業的共性問題。”鑫豐種業的工作人員表示。了解到企業困境后,農行黑龍江訥河市支行迅速行動,依托農行黑龍江分行專門推出的“龍江種業專項貸”服務方案,當地支行主動上門對接,最終為鑫豐種業投放貸款500萬元。
這筆“及時雨”不僅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更讓企業有底氣擴大收購規模,提升繁育質量。今年以來,僅在齊齊哈爾,當地農行就已服務多家種業企業,累計發放貸款超2400萬元。
從“黑土糧倉”到千里之外的山東濱州,金融助力種業振興的創新實踐正加快向全國拓展。
在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裕食品有一套獨特的商業模式,該公司在全國首創“三產融合、綠色循環”的發展模式,其目標,是“吃干榨凈”每一粒麥子。
傳統加工一噸小麥,產品總價值約3700元。而中裕通過精深加工,可“變”出谷朊粉、特級酒精、膳食纖維、蛋白肽等十大系列600多種產品,產品總價值達9140元左右,是傳統加工產值的2.5倍。農行山東分行正以“聯企興村貸”模式為總抓手,近年來,累計為中裕及產業鏈上下游提供了超9億元的信貸支持。
面向種業振興主戰場,農業銀行圍繞“研、育、繁、推”一體化布局,打造專業化、全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讓金融資源真正沉下去、活起來,持續賦能“農業芯片”,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