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18 14:56

陳白丨文 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問”項目,全力進軍AI to C(面向消費者的人工智能)市場。當天,千問App公測版上線,它基于全球性能領先的開源模型Qwen3(千問3),憑借與各類生活服務場景的深度融合及免費策略,與ChatGPT展開全面競爭。阿里核心管理層將“千問”項目視為“AI時代的未來之戰”。
ChatGPT 問世之后,人們普遍感受到 AI(人工智能)功能的顯著變化,但對“AI到底會不會改變世界”這一提問,許多公司依然心存疑慮。現在,答案已經很清晰。中美頂尖科技巨頭們,進入了下一個階段——AI世界的入口爭奪。
回顧移動互聯網的崛起,我們能清晰看到,這種“全面競爭”到底在爭什么。商業史已經證明,最終定義時代的并非3G或4G技術本身,而是建立在這些技術之上的超級入口:微信定義了社交與通訊;淘寶定義了消費;字節、百度等則定義了信息獲取。
這些超級應用一旦占據了用戶心智,就構建起牢不可破的生態壁壘,成為連接億萬用戶與數字世界的橋梁。這正是當下AI領域所有玩家的終極夢想。
全世界都在等待一款AI領域的超級應用。這也反過來解釋了為何會出現關于“AI 泡沫”的爭議:資本下注的其實不是前沿技術本身,而是誰能率先找到那個“超級入口”。
因為所有人都不知道,這個入口究竟會以何種形態出現,它是一個更聰明的聊天機器人,一個深度集成到操作系統里的助手,還是一個能調度萬千工具的“AI總管”?這種巨大的不確定性,伴隨著“贏者通吃”的巨大誘惑,催生了這場史無前例的軍備競賽。
在這場競賽中,我們能夠看到兩條清晰的戰線。
第一條戰線是“引擎之戰”,即大模型本身的能力邊界。這是基礎,是入場券。無論是OpenAI的閉源迭代,還是一眾國產AI都更擅長的開源進化,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技術涌現。
當Qwen3大模型在美國引發白宮發布備忘錄、造成“千問恐慌(Qwen Panic)”時,它反過來也證明了,在模型引擎競速層面,全球的AI實力正在快速趨同,技術壁壘正被無限拉平。
所以,更關鍵也更決定生死的,是第二條戰線的“入口之戰”。擁有強大的引擎,不代表能贏得用戶。如何將強大的AI能力“產品化”,使其從一個聰明的玩具轉變為不可或缺的工具,才是未來決勝的關鍵。
ChatGPT率先用簡潔的對話界面教育了市場,但所有人都明白,這絕不是終局。現在人類對AI的要求,不僅要“會聊天”,更要“能辦事”。從千問發布的戰略意圖來看,其指向的是整合地圖、外賣、訂票、購物、辦公等生活場景,這完全復刻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超級應用的打法。它試圖告訴用戶:無需在不同 AI 工具間切換,只需一個“千問”,即可將現實生活中的全部需求與 AI 對接。
這正是AI入口爭奪戰的核心邏輯。未來真正的“AI超級應用”,必然是一個“AI Agent”(智能體),它不僅可以提供信息,更能執行任務。它將是你的個人助理、研究員、旅行規劃師甚至健康顧問。
而這場戰爭的勝負手,不再是模型參數的多寡,而是誰能更早地構建起一個“模型+工具+場景”的閉環生態。
全球AI公司對此都有了日益清晰的認識。OpenAI最近不僅推出了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來構建生態,還增加了群聊功能,試圖將其從個人助理轉向協作工具;谷歌同樣在努力,試圖將Gemini(Google DeepMind發布的人工智能模型)融入其龐大的搜索和安卓體系;而千問則依托阿里在中國市場的電商、生活服務和云計算生態,期望走出一條“全棧整合”的路徑。
今天,AI技術與商業進化之路再次來到了一個“范式轉移”的關口。這場爭奪“超級入口”的競爭,不僅關乎萬億市值的歸屬,更將決定未來十年全球科技力量的版圖。巨頭們已經全速啟航,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場競爭沒有試錯空間,錯過就可能意味著失敗。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