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18 20:40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老盈盈
近期,多家中小銀行調整存款產品結構,內蒙古土右旗蒙銀村鎮銀行、昆都侖蒙銀村鎮銀行等紛紛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部分民營銀行的存款產品列表中也不再顯示3年或5年期定存產品。盡管大多數銀行仍在售5年期定存,但長期定存的收益吸引力持續下降。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此次調整背后,是銀行業凈息差收窄壓力的體現,中小銀行尤為突出,因此減少長期限高成本存款、優化負債結構成為必然選擇。
面對這一趨勢,有投資者的資金配置開始向“穩健低波+高流動性”轉型,貨幣基金、短期理財及紅利低波類產品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多家中小銀行下架5年定存
11月初,內蒙古土右旗蒙銀村鎮銀行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關于調整該行存款利率的相關公告。在公告中,該村鎮銀行表示,綜合考慮同業機構的利率水平,自2025年11月5日起,對定期人民幣存款利率進行調整,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土右旗蒙銀村鎮銀行此前在售的5年期定期存款原利率為1.90%,調整后直接顯示為空缺。
目前,土右旗蒙銀村鎮銀行已經刪除了該篇公告。11月17日,經濟觀察報記者致電該行總行營業廳,接電話的業務人員表示,6個月、1年至3年的定期存款仍在產品架上,但已沒有5年期的定期存款。
內蒙古昆都侖蒙銀村鎮銀行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該行于11月初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公布了調整后的最新存款利率公告表,5年期定期存款調整前的利率為1.9%,而調整后的利率一欄顯示為空缺,昆都侖蒙銀村鎮銀行隨后也刪除了該公告。11月17日,經濟觀察報記者致電該行總行營業廳,該行接電話的業務人員表示,11月初至11月16日,該行取消了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但從11月17日起,該行又恢復了5年存期的產品,利率只有1.6%,略高于2年期的1.55%,低于3年期的1.85%。
經濟觀察報記者還注意到,一些民營銀行的存款產品也不顯示5年期定期存款了。例如在華瑞銀行、新安銀行、網商銀行等多家銀行官方App(手機應用程序)的定期存款產品列表中,記者并沒有找到5年期定期存款的“蹤跡”。有的銀行的調整力度更大,不僅下架了5年期定存,還將3年期定期存款一并下架。例如,中關村銀行在存款產品利率調整公告中表示,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均已下架,僅限存量客戶在自動續存的情況下還可以繼續持有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
雖然部分小型銀行對長期定存進行了調整,但大多數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中小型銀行仍然在售5年期定期存款產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各大銀行多次下調存款利率,長期限定存的收益吸引力持續降低,“利率倒掛”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例如記者看到,中國建設銀行5年期整存整取定存最高年利率僅1.3%,而3年期存款最高年利率為1.55%,明顯高于5年期。
平衡資產與負債收益
上述村鎮銀行的業務人士表示,高息中長期存款曾經是小銀行的攬儲“神器”,但伴隨著銀行負債端成本的不斷上升,這種吸儲模式難以為繼。之所以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的定期存款,是不想讓客戶存如此長期限的產品。
對此,薛洪言表示,近期部分中小銀行調整存款業務,本質是經營壓力和政策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前銀行業整體面臨凈息差收窄的難題,中小銀行的壓力尤為突出,利潤空間被擠壓后,它們不得不通過下調存款利率、減少長期限產品來優化負債結構。與此同時,寬松貨幣政策帶動社會融資成本下行,銀行資產端收益受到影響,需要通過調整負債端來實現資產與負債的收益匹配,而資金鎖定成本偏高的長期定期存款,自然會成為首要調整的對象。
11月14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公布2025年三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情況。凈息差方面,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民營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凈息差分別為1.31%、1.56%、1.37%、3.83%、1.58%和1.35%,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環比上升了0.01個百分點,民營銀行環比下降0.08個百分點,其余類別銀行環比均持平。從同比情況看,六類銀行機構三季度凈息差同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民營銀行同比下降了0.3個百分點,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分別下降0.14個、0.07個、0.06個、0.14個和0.09個百分點。
各大銀行管理層在業績發布會上,也多次提到受LPR利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持續下行、資產收益率下降快于負債成本等因素影響,銀行凈息差仍有一定下行壓力。比如,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姚明德預計,下半年凈息差下行仍然是行業共性,但降幅將進一步收窄。他表示,凈息差是商業銀行綜合平衡讓利實體經濟、自身穩健增長、商業可持續性等多目標后的結果,與三個關鍵因素緊密相關:一是貨幣政策對資產負債兩端的影響,二是社會信貸需求的變化趨勢,三是銀行自身資產結構的調整能力。
薛洪言預計,后續大概率會有更多中小銀行跟進調整長期限存款產品,或將成為行業的普遍趨勢。中小銀行的攬儲能力和品牌公信力通常不及大型銀行,此前依賴高息長期存款吸引客戶的模式已無法持續。鑒于銀行業凈息差下行的壓力仍將持續,且存款利率市場化定價機制將持續推進,未來預計將有更多銀行通過縮短存款期限、下調利率來平衡資產端與負債端的收益。
“穩健低波”與“高流動性”搭配
針對上述趨勢,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從目前看,一些貨幣基金與低風險銀行理財在當前個人、家庭的現金管理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穩健低波”與“高流動性”的組合,能夠為個人和家庭提供入門級、易上手的基礎資金管理功能,也便于他們的日常消費和資金應急儲備,具有較高的配置價值。
光大銀行一名客戶經理向經濟觀察報記者介紹,盡管他們仍在售5年期的定期存款,但也會推薦客戶轉向保險、理財等其他產品。如果儲戶家里有閑錢,并且在5年甚至10年內不太可能用到,想追求收益更高的產品,可以考慮配置儲蓄型保險,鎖定長期收益。
投資人小張并不喜歡儲蓄型或年金型的保險,她認為自己打理財務的收益不會低于保險產品的收益。她對記者表示,自己對產品的流動性要求比較高,不喜歡封閉期長的理財產品,一般只關注最低持有期不大于90天的產品。
在她看來,首發新品往往會設置較高的收益率,以此來吸引投資者,但幾周或幾個月后收益就會下滑,所以留意銀行的產品上新公告或咨詢客戶經理搶新發產品是個好辦法。除了新發理財,其余產品大多只能參考歷史數據盲選,而銀行現在幾乎不提供“近7日年化”“近3日年化”這類有可比性的數據,只給出“成立以來年化”“近一個月年化”等數據,在這種情況下,相關數據只能靠自己整理。
小張會經常購買以債券資產為底倉、再適度配置權益資產的穩健型理財產品。在她看來,這類產品能在獲取基礎收益上增強回報,在收益與風險間找到較好的平衡點,抗波動能力較強,雖然短期彈性不及純股基金,但對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來說,這種積少成多、穩步增長的收益特征,能帶來更踏實的投資體驗。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