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11月14日是第19個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糖尿病已成為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2024年,我國20-79歲糖尿病患者達1.48億,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
在糖尿病患者群體中,90%以上為2型糖尿病(T2D),其發(fā)病主要與遺傳因素、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相關,正呈年輕化趨勢;而另一類1型糖尿病(T1D),雖發(fā)病人數(shù)總體少于2型糖尿病,但主要見于兒童和青少年,為患者、家庭以及社會帶來巨大心理和經濟負擔。
目前,我國有經典1型糖尿病人群約60萬,數(shù)量居全球第三,高發(fā)于10-14歲。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分為3期,進展隱匿。持續(xù)的高血糖會引發(fā)酮癥酸中毒,嚴重時可導致腦損傷等長期不可逆損傷。
早期篩查、早期干預對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至關重要。研究顯示,1型糖尿病2期患者通過早期免疫干預,可為患者延緩1型糖尿病2期進展至3期近3年,部分患者延緩近10年未進展至3期。
與此同時,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兒童和青少年,因此構建友好社會尤為關鍵。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內分泌科陳曉春護士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疾病可篩查、可干預,是構建友好社會的基石,也是臨床不斷努力的方向。一方面,臨床醫(yī)生通過早篩給予及時干預和心理支持;另一方面,患兒家庭擁有了珍貴的緩沖期,學習疾病管理、調整生活方式、逐步建立社會支持體系,這對于兒童的身心成長都將起到關鍵作用。”
推動高危人群早篩
1型糖尿病作為一種進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發(fā)病時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會逐漸破壞胰島β 細胞,使得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進而影響身體調節(jié)血糖水平的能力。
臨床上看,1型糖尿病進展隱匿,患者在1期、2期幾乎沒有糖尿病典型癥狀,多因急重癥送醫(yī)被“突然診斷”,此時疾病已進展至3期,自身胰島功能幾乎衰竭。
更為關鍵的是,持續(xù)的高血糖可能會導致酮癥酸中毒,30%-40%的1型糖尿病兒童首次確診是因酮癥酸中毒緊急送醫(yī)。酮癥酸中毒急重癥是1型糖尿病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顯示,1型糖尿病人群在10歲前進展至3期,預期壽命將縮短16年。
1型糖尿病帶來的挑戰(zhàn)不止于此。據(jù)統(tǒng)計,近50%患病家庭遭受中到重度經濟損失,約有15%的家長放棄工作全職照護。青少年1型糖尿病群體的焦慮、抑郁發(fā)生率分別為35.6%和15.6%,顯著高于健康同齡人。由于社會對這一疾病的認知不足和誤解,很多家庭面臨巨大心理壓力,選擇“隱糖”,而這對患者而言非常危險。
早期篩查將推動1型糖尿病實現(xiàn)全生命周期管理。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y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曹冰燕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過去多年,1型糖尿病的篩查較少被提及,主要原因在于該疾病長期缺乏有效的預防與進展延緩手段。而現(xiàn)在,隨著創(chuàng)新藥物的獲批,1型糖尿病的早篩已經迎來實質性突破。
曹冰燕教授進一步指出:“1型糖尿病具有遺傳風險,患者的一級親屬是高危人群,他們的發(fā)病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5倍。另外,甲亢、橋本甲狀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是高危人群。我們建議這部分人群定期開展疾病篩查。”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也明確推薦在高危人群中檢測胰島自身抗體,篩查亞臨床期1型糖尿病(即1期和2期),有助于早期診斷和降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發(fā)病風險。研究表明,早期篩查可將酮癥酸中毒發(fā)生可能性降低90%。
曹冰燕教授表示,早期篩查將推動診療模式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干預”。胰島自身抗體是1型糖尿病早期篩查的決定性指標,大部分三級醫(yī)院都能檢測。早期篩查,能幫助家庭提前識別風險,及時干預并進行長期管理,同時降低并發(fā)癥風險,減輕中長期負擔。
研究顯示,通過早篩早干預,可延緩疾病2期進展至3期近3年,部分患者甚至延緩近10年。陳曉春向記者表示:“對成年人而言,三五年或許影響不大,但對兒童青少年來說,能為他們爭取成長關鍵期的寶貴時機——既為健康成長鋪路,更能有效延緩遠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這正是1型糖尿病早篩的核心意義之一。”
當前,社會對1型糖尿病的認知還存在諸多誤區(qū)。
一方面,很多人默認糖尿病是“富貴病”“成人病”“老年病”,“當他們得知孩子患病時會非常驚訝,這會讓患兒家庭承受額外心理壓力,也忽略了糖尿病可通過科學管理實現(xiàn)正常生活的事實。”陳曉春說道。
陳曉春進一步表示:“我們常對家長強調,困住孩子未來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對疾病的錯誤認知:糖尿病飲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非‘沒得吃’的可憐狀態(tài);只要管理得當,患兒完全可以回歸社會,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公眾與家長的恐懼,本質上源于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知,唯有通過精準科普,才能消除偏見與歧視。”
另一方面,當前1型糖尿病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大型核心醫(yī)療機構,基層醫(yī)護人員仍可能停留在患病后再管理的傳統(tǒng)認知中,對兒童糖尿病的識別能力不足,這也是酮癥酸中毒高發(fā)的重要原因。
陳曉春認為,基層兒科承擔著相關診療責任,卻缺乏兒童內分泌專科支持,因此亟需將糖尿病“防、篩、診、治、管”全鏈條知識,全面普及到社區(qū)、基層醫(yī)療機構的醫(yī)護人員中,讓更多一線從業(yè)者掌握早篩理念與早期識別技能。
當前,對1型糖尿病的管理已在強調構建友好社會,其核心是搭建“家-校-醫(yī)-社”協(xié)同生態(tài)圈。目前醫(yī)療層面正全力助力患兒回歸正常生活,家長也為孩子的未來付出諸多努力,但來自學校與社會的障礙仍較為突出。
“部分學校不愿接收患病兒童,或缺乏胰島素冷藏、血糖監(jiān)測等基礎保障設施;患兒帶動態(tài)血糖儀、攜帶應對低血糖的零食可能被同學嘲笑,進而引發(fā)抑郁;大學錄取、就業(yè)招聘中,糖尿病仍可能被列為‘嚴重的內分泌疾病’,從而設置不合理門檻。”陳曉春說道。
她進一步指出,這些現(xiàn)實困境,往往會摧毀醫(yī)護人員與家庭為孩子建立的心理防線。在兒童糖尿病管理中,飲食控制、血糖調節(jié)都有具體方法可循,但保持孩子從小到大的樂觀心態(tài),卻是很難的課題。心理創(chuàng)傷沒有特效藥,卻可能影響終身。
曹冰燕教授補充道,全社會需以平常心態(tài)對待他們。無論是學校的老師、校醫(yī),職場的同事,還是生活中的親戚朋友,或陌生人,都不必給予過度關注,更不應投去異樣眼光。1型糖尿病人群不需要被一直貼著“弱勢群體”的標簽,更不愿因疾病被特殊對待。把他們當成普通人對待,給予尊重與包容,就是最實在的關愛。
或其他類型糖尿病而言,平穩(wěn)是疾病管理的核心關鍵詞之一。臨床通常將血糖管理作為患者健康管理的重心,然而,在疾病的長期影響下,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相對較低,帶狀皰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預防也不容忽視。
因此,“糖友”在做好血糖控制的同時,還需做好多重風險因素的綜合管理,降低共病風險。
“臨床中,糖尿病患者‘多病共存’的現(xiàn)象比較常見。我曾接診過一位62歲的糖尿病患者,不慎罹患了帶狀皰疹之后,血糖也隨之波動,疾病情況更加復雜,我們不得不調整他的降糖方案,他的生活質量也受到了較嚴重的影響。”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醫(yī)院·國家老年醫(y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結合臨床實踐經驗分享道。
他進一步指出,高血壓、血脂異常與糖尿病共存,會加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心肌梗死、腦卒中和腎功能衰竭等。而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相比于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患各種感染的風險均在增加,長病程、代謝異常、控制不理想的患者風險則會更高。如果帶狀皰疹與糖尿病共存,會增加血糖控制的難度,約有24%的患者會在感染后血糖控制惡化,住院率、再住院率和并發(fā)癥風險均增加。
作為一種全身代謝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多病共存”現(xiàn)象的背后,暗藏著復雜的發(fā)病關聯(lián)。中日友好醫(yī)院副院長、皮膚科主任崔勇教授介紹:“糖尿病患者長期受疾病影響,免疫力水平相對較低,一旦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趁虛而入,便會誘發(fā)帶狀皰疹。帶狀皰疹與普通的皮膚病不同,雖然它的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水皰、皮疹,但本質上它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已有研究顯示,超過90%的成人體內都潛伏著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而應對“多病共存”的嚴峻挑戰(zhàn),離不開多方協(xié)同發(fā)力、凝聚防控合力。郭立新教授建議:“從醫(yī)生層面來看,內分泌科醫(yī)生要成為‘綜合健康守護者’。這就要求我們內分泌科醫(yī)生轉變觀念,不僅要聚焦于血糖、血脂、血壓等指標,更要在日常診療中主動評估患者的感染風險,尤其針對 50 歲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高風險人群,需關注其疫苗接種狀況,提醒其重視流感、肺炎、帶狀皰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預防。同時,我們還需加強與皮膚科、感染科、疼痛科、疾控部門及基層醫(yī)療機構的協(xié)同協(xié)作,構建‘醫(yī)防融合’的診療服務模式,推動感染預防真正融入糖尿病管理的全流程。”
總而言之,唯有各方協(xié)同,以認知破局、以包容落地、以保障托底,同時加強多病聯(lián)防,才能讓糖尿病患者真正獲得平等的成長與發(fā)展機會,讓更多居民享有更高質量的健康生活。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