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企業中常常會看到“部門墻”和“屁股指揮腦袋”的現象,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就是不能調整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這也是協同最大的難題。如何避免發生這樣的現象,實現跨部門高效協同?
我有三點建議,即通過形成協同的價值觀、培養協同的行為習慣、應用協同的工具,來打破部門墻,提升組織成員之間的協作意愿,實現組織內部的整體協同。
01 塑造協同的價值觀
明確的價值觀能夠起到巨大的引領作用。很多企業在擁有很多的創新單元、事業單元之后,很難協同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為彼此不信任,沒有形成協同的價值取向,在價值觀里不信任也不利他。跨部門之間如果要做好協同,一定要有一些價值取向的訓練。
比如,我們不能僅僅獎勵自己績效好的人,還必須得獎勵幫助別人取得績效的人,這樣協同才可以形成。
價值取向是一個人在面對沖突、處理沖突和矛盾時,所持有的基本價值立場,是直接決定、支配一個人價值選擇的關鍵。
我們在梳理很多優秀企業的內部管理時,發現這些企業都養成了協同的價值觀。它們以協同價值取向為基礎,將“誠、利、信、不爭”的價值取向注入企業文化。
很多優秀的企業都認識到,只有讓每一個員工發揮最大的價值創造,并讓那些對企業做出真正貢獻的人得到合理的回報,企業才有長久生命力。
一支用共同價值觀統和的隊伍,既可以讓組織內部的效率得到極大發揮,又能夠讓組織與外界共生伙伴之間達成高效服務顧客,創造價值的結構。
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任何企業都需要在文化內化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取向——是否有協同的價值取向?是否有能力做到“誠、利、信、不爭”,并以此形成指導企業行為的基本準則?
02 養成協同的行為習慣
我曾經帶過一個企業做轉型,這個企業當時在行業中已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公司員工很多,在這樣一個體系要做轉型其實是很困難的。
我就跟大家講,整個轉型就是要求大家要做協同。如何讓這么多人做到協同,我就用了一句話來幫助大家理解責任和角色的概念,這句話是“有人負責我配合,沒人負責我負責。”聽到這句話后,我們這幾萬人就知道怎么工作了。
組織內的關系,實際上是很難討論邊界的。當我們去完成整體的目標實現,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要做奉獻的。我們要把組織內的關系理解為奉獻關系,奉獻關系使組織真正存在并發揮作用。
如果我們還是靠分工,你就會發現總有沖突,總有責任被空缺的地方,可是當我們說“有人負責我配合,沒人負責我負責”的時候,大家就會發現我們彼此之間是一個完全的協同概念。
其實就是這樣,真正的成功就是看你幫助了多少人,真正的成長就是看你配合了多少人。道理是非常簡單,只是我們本身愿不愿意這樣去做,這個是關鍵。
所以,管理者一定要養成協同的行為習慣:有人負責我配合,沒人負責我負責。
03 善用協同的技術工具
要想實現跨部門高效協同,我們不能只從理念上講協同,還需要應用一些協同的工具。
數智時代,一個企業如果要形成協作的概念和效應,必須要有一個技術平臺,通過數智技術讓協同更具可能性,讓協同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比如,通過視頻會議等在線工具,可以讓我們在不同的地方都協同在一個空間里,實現高效的遠程共創與實時決策。
依托一體化協同工作平臺,我們可以將分散的人、任務與知識串聯成網,實現信息的自動流轉與工作流程的透明化和無縫對接,構建起堅實的協同底座。
基于大數據和智能軟件的支撐,協同全過程變得可追溯、可量化。這為協同過程的價值評價奠定科學、量化的標準管理手段,大大提升了協同價值評價的公平性和效率,降低了協同價值評價難度。
當大家能夠共享技術、共享信息、共享可能性的時候,才會真正形成協同的概念。在跨部門協作中,技術平臺的賦能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成為實現高效協同的必備基建。
最后我想說的是,本文只是給大家提供三點建議,企業還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特點去解決協同的問題。(本文完)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