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實觀察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企業往往只能夠解決眼前的問題,更多關注的是如何競爭以及與誰競爭的問題。
如果陷入這樣的紛爭,其實就表明企業沒有戰略,因為戰略不會基于同行的競爭,而是基于顧客價值的創造、對于未來的判斷、對變化的認識和準備。
01 戰略決定命運
戰略不解決當前問題,戰略解決未來的問題。如果企業現在的競爭力不夠、成本能力不夠,這只和企業當期的經營有關,和戰略無關。
很多企業所作的努力,其實都是管理的努力而不是戰略的努力。這些企業追求的是解決問題,但解決問題是管理思考而非戰略思考。
· 遇到原材料漲價如何辦?
· 勞動力成本增長怎么辦?
· 面對競爭變化該如何辦……
的確,這些都是企業運營中需要面對的問題。
但是,對于一家企業來說,解決問題應該是第二位的,排在第一位的是選擇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也就是回答戰略的問題。
這意味著,企業要先回到戰略思維方式上,之后再落到管理理念上解決問題。因為企業要面對的問題是層出不窮的,面對問題本身就是管理的職責,但是問題并不是影響企業生存的關鍵,企業是否可以生存的關鍵是如何做出戰略的選擇。
02 你是否混淆了戰略思維與管理理念?
·?戰略思維與管理理念
企業領導者需要明白一件事情,戰略思維與管理理念有著根本的區別,戰略首先是選擇,這種選擇決定命運。
戰略意味著做出艱難的抉擇,選擇那些有利的事情;而管理則是那些你不必做選擇而必須面對的事情,它事關各種業務的處理方式。戰略思維是:
問題1:你想做什么?
問題2:所想做的事情憑什么條件可以做?
問題3:你有什么?
問題4:你缺什么?
關鍵的問題是:你要做些什么?
戰略思維就是做出選擇,尤其是選擇不做什么。而管理理念則是:遇到任何問題都要找到解決的辦法,管理沒有對錯,只有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因此,不管遇到什么問題,戰略思維要求首先問自己“我想做什么”,而不是去問自己“我如何解決問題”,后者屬于管理理念。
·?以持續發展為選擇依據
戰略思維會讓企業關心企業存活的依據,會清楚地界定盈利的來源,會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戰略并不是一個以盈利作為選擇依據的行動,而是以持續發展為選擇依據的行動,盈利僅僅是戰略選擇所帶來的結果,但并不是依據。
企業經營者若只能看到面對的問題,只知道解決問題,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企業所努力的方向就是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其經營者一定是只顧管理的人。
在今天,信息流和資金流以驚人的速度運轉,只會管理的企業前途難測。更糟糕的是,只以管理為中心的做法,往往還會導致企業陷入故步自封的形態。如果人人都想竭力解決問題,那就必然會使企業根據自己的能力來決定產品,從而可能錯失未來。我們看到,技術發展帶來的行業格局調整,使很多曾經占據領先地位的企業被淘汰,這其實就是只顧管理而忽略戰略的結果。
03 戰略的前提:法律保守與財務保守
“從法律上和財政上的意義(不是從公司結構及經濟上)來說,現在有120年歷史的公司將活不過25年。”??——彼得·德魯克
我在講學的時候,常常會以這段話為開篇來講戰略的問題。德魯克告訴我們,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有兩點是必須保證的,用我的理解來說就是:法律保守和財務保守。這是做企業的兩個基本前提,如果違背了這兩個前提,已經活了120年的大企業也不會再活多久。
這里明確表達的就是:戰略是在法律、規則保守和財務保守的前提下的選擇,換個角度說就是,戰略要求不做違背法律和規則的事情,不做財務冒進的事情,這是戰略思維的首要選擇。如果你具備戰略思維,就應該具備這樣的自我約束能力,這會強化你的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很多時候一些企業沒有做好,不是沒有商機,不是選擇不對,很可能就是財務或者法律冒進,在戰略上這是致命的打擊。前段時間,有企業家問某個事情是否要做,我就問他:合規性怎么樣?他說還是有一點點冒進,那我就建議不做。講戰略時,我認為排在第一位的是合規性和穩健。在戰略中,穩健是最好的速度。
04 不要急著解決問題,先回答到底要做什么
戰略的發展是重新定位,解決問題是管理思維而非戰略思維。從戰略的角度就要通過重新定位,持續尋求新的發展空間,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種訓練。
擁有戰略思維的管理者,能夠不斷重新定位,尋找新的發展空間;習慣于管理思維的管理者,遇到問題就尋解答。對于企業家或創業者來說,這兩個能力都要強,如果都能做到,就可以帶領企業持續獲得成長。
現實中,一些企業因為不斷解決問題反而在戰略上失去了機會,而那些好像管理不怎么樣的反而在戰略上找到機會。有時我們會發現,一個管理做得非常好的企業反而沒有戰略機會,原因是在這里,解決問題是管理習慣,管理者太內卷,反而對外部變化沒有那么敏感。
過去因為中國市場的高速發展,讓很多領導者認為增長是必然的,但是現在,需要我們沉靜下來思考,增長到底從哪里來?這就是戰略的核心問題。領導者需要好好想想,在戰略上做了什么,沒有做什么?真的不要急著解決別的企業正在解決的問題,更應該去關注他們對待變化的敏感度,以及不斷創新商業模式、尋求新發展空間的選擇。
看看沃爾瑪的全球供應鏈效應,微軟的實現顧客價值的能力,寶潔對于消費者的深刻理解,也許我們該明白這不是低價的問題,不是創新的問題,也不是多產品的問題,而是戰略的堅實基礎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提出異議,說企業沒有管理理念怎么能行?我不反對這個說法,但是更強調,企業更要有戰略思維,管理理念才能釋放出價值,即幫助企業實現戰略,實現增長。企業領導者必須學會先思考要選擇做什么,再思考解決什么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
05 戰略選擇要與環境匹配
企業的戰略選擇還要與環境匹配。很多企業因為沒有解決好與環境匹配程度的問題,而喪失了未來的市場和機會。
進入數智時代,很多行業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根本性的原因就是環境變化,無論是消費者的行為習慣,還是打破行業邊界等等。
那些跟上環境變化,主動與環境互動的企業,獲得了持續發展的可能性;那些理解環境變化,并把變化視為機遇的新興企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長。但是,我們依然看到,一些曾經輝煌的企業,因為固守自己原有的優勢,不愿意與環境互動,而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戰,甚至一部分企業失去發展的空間。
環境作為直接影響組織績效的外部力量,特別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于企業的持續發展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事實上,今天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復雜程度也增加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企業戰略需要根植于環境來具體地選擇和判斷,企業戰略需要保證企業能夠順應環境的趨勢。
企業與環境是互為主體的,企業如果不能順應環境的變化,不能與環境互動,就不可能具有競爭力,正是每一次對環境變化的深刻理解,才使得那些領先的公司始終保持著領先位置。所以,具有戰略思維的企業一定是能與環境互動的企業,它們會了解到環境的變化,以變化為戰略的依據和選擇的前提,知道應該選擇做什么和選擇不做什么,能夠引領變化并利用變化。
“我滑向球將要到達的地方,而不是它已經在的地方?!?——著名冰球運動員韋恩·格雷茨基
這是我在做戰略當中最喜歡的一句話,戰略就是朝著趨勢的方向走。做戰略一定要知道行業的趨勢、變化的趨勢和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朝著趨勢發展的方向先走過去,那個機會就會是你的。(本文完)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