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13 14:02

2025年11月1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蔡昉在太湖世界文化論壇·錢塘對話上分享了他對人工智能發展的一些思考。
當前,全球形成了一股人工智能投資熱,引發了熱議:究竟是一場革命,還是一場泡沫?蔡昉認為,不管是革命還是泡沫,這一輪AI投資熱都“澆不冷”,原因有四方面:一是東亞國家面臨生育率降低、勞動力開始短缺和老齡化加速趨勢等挑戰,而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一種真實而緊迫需求的技術解決方案;二是在地緣政治形勢激化的情況下,人工智能的實力決定了一個國家處在什么樣的制高點上,所以每個國家都會不遺余力地推動這場革命;三是處在戰略性競爭之中的大公司,都把人工智能的技術地位視作其科技領先和市場地位的象征;四是作為人工智能的用戶,任何企業甚至機構都認為如果不積極地擁抱人工智能,那么就會落后,落后就在競爭市場上挨打甚至被淘汰。
不過,蔡昉也提醒,任何技術都有“雙刃劍”性質,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人工智能是一個創造性的破壞,是創新就有創造性的破壞,既有創造性也必然有破壞性。
他說,有研究顯示,歷史上所有的顛覆性技術周期都伴隨著投資熱,乃至巨大的投資泡沫,只要有科技革命就有泡沫存在,而且泡沫難以避免。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稱,有“好的”(產業)和“壞的”(金融)泡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西莫格魯稱,有正確(增強能力)的和錯誤(替代就業)的人工智能。
對于如何選擇,蔡昉提出了“對標”理念,即智能向善,這可能決定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
蔡昉表示,對中國來說,發展人工智能的目的是用生產率的提高打破供給側的增長制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確認了未來五年和十年的發展愿景,這要求GDP保持特定的增長速度,但增長速度伴隨著老齡化的加深是有所減慢的,因此必須轉變經濟增長動能,從要素投入型轉向生產率提高型。
同時,他提到,經濟學理論有一個索洛悖論,大意是新技術提高生產率,但是現實中生產率又沒有多大提高。蔡昉的解釋是,在應用技術上,企業與企業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是不平衡的:那些使用了新技術的企業、部門和地區、國家,提高了生產率,但是把勞動力排斥了出去,而后者只有進入到生產率不高而且沒有趕上新技術浪潮的企業、部門和地區,結果是生產率高的變得更高,生產率低的變得更低,出現了馬太效應,總體勞動生產率就沒有如預期中提高那么快。因此,“對標”是必須要讓人工智能服務于提高生產率,使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成為經濟增長新的驅動力的一個重要保障。
蔡昉表示,需求側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制約,特別是伴隨著人口的負增長、老齡化程度提高,消費需求成為越來越大的制約因素。例如,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受到老齡化抑制,就業者承受社保繳費、老人贍養、預防性儲蓄三重負擔等問題,應該通過人工智能來解決。
最后,蔡昉強調,人工智能的“對標”都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制度環境,這需要通過改革實現,包括以制度建設平衡新技術的破壞性與創造性,用制度建設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養,釋放戶籍制度改革的需求側紅利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