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在公布2025財年第二季度財報時,披露已于10月份全部清倉英偉達(NVIDIA)股份,套現58.3億美元。這一舉動被市場解讀為軟銀從AI“硬件之王”英偉達抽身,轉而押注OpenAI。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資產調整,更是軟銀集團掌門人孫正義對AI未來布局的戰略宣言。
孫正義素以大膽押注聞名,并總能在風口上捕捉機會。早在2016年,軟銀就投資了英偉達,如今,英偉達憑借AI芯片霸主地位,市值飆升至4.5萬億美元以上,軟銀的3210萬股持股價值已翻數倍。 但孫正義為何在英偉達股價高位時“見好就收”?答案指向OpenAI:軟銀承諾追加225億美元投資,使其在OpenAI的總持股比例從4%躍升至11%。這一轉變,標志著軟銀從AI基礎設施的投資者,轉型為AI應用生態的投資者。
軟銀清倉英偉達的資金,預計將迅速轉化為對OpenAI的“彈藥”。軟銀早在2024年底就承諾向OpenAI投資225億美元,當時僅完成部分支付。此次清倉英偉達后,軟銀不僅將兌現全部承諾,還計劃注入更多資金,總投資規模或超300億美元。孫正義此前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上直言:“今年我們在OpenAI的投資規模巨大——超過300億美元。這將幫助OpenAI加速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發,并推動其上市,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
OpenAI作為AI領域的明星,其估值已從2023年初的290億美元飆升至2025年的5000億美元以上。軟銀的投資并非盲目的追捧,而是基于戰略協同。OpenAI的核心產品ChatGPT和Sora模型,需要海量計算資源,而這些資源離不開英偉達的GPU芯片。吊詭的是,軟銀清倉英偉達的資金,最終將通過OpenAI的采購訂單“回流”至英偉達,形成一個閉環生態。此外,軟銀還計劃將部分資金注入“星際之門”項目——一個與OpenAI、甲骨文(Oracle)合作的價值500億美元的超級數據中心計劃。該項目旨在構建全球最大的AI訓練基礎設施,預計將消耗數百萬塊英偉達芯片。
從財務角度看,這一交易對軟銀的資產負債表是利好。清倉英偉達后,軟銀的現金儲備激增至約200億美元,軟銀旗下Vision Fund的投資收益達190億美元,主要源于OpenAI和甲骨文的估值增長。相比之下,英偉達持股雖盈利豐厚,但孫正義一度認為其增長潛力已趨飽和,英偉達的市盈率已超50倍,市場擔憂其壟斷地位面臨AMD和Intel的挑戰。
軟銀公布清倉英偉達后,英偉達下跌3%,投資者擔憂軟銀的退出信號或引發跟風拋售。社交平臺上,話題#SoftBankNVIDIA迅速登頂熱搜,用戶調侃“孫正義賣芯片買大模型,是AI界的‘左手倒右手’?” 一位匿名交易員在社交媒體發帖:“軟銀賣NVIDIA給OpenAI,OpenAI再買NVIDIA芯片,這圈錢游戲玩得飛起!”
對于軟銀的交易,市場觀點呈現兩極分化。新街研究(New Street Research)認為,此舉并非對英偉達的看空,而是資金需求驅動:“軟銀單季投資300億美元,超過過去兩年總和。賣NVIDIA只是‘變現’策略。以精準預言2008年次貸危機聞名的投資人、“大空頭”邁克爾·伯里在社交平臺稱,AI估值已成泡沫,軟銀的“全押”或將重蹈WeWork失敗的覆轍。有媒體分析稱,OpenAI的燒錢速度驚人——2025年研發支出預計超100億美元,若AGI遲遲未現,回報周期將拉長至5年以上。
軟銀的轉向或許暗含三重考量。首先,以分散投資規避風險。英偉達雖強勢,但地緣政治和競爭加劇始終是其不可忽視的隱患。軟銀清倉后,避免了單一資產的風險暴露。其次,OpenAI的“護城河”更深。ChatGPT用戶超10億,Sora視頻生成或將顛覆娛樂業,而已經推出的Atlas瀏覽器或重塑搜索市場。最后是協同效應。軟銀旗下Arm公司,正與OpenAI合作開發低功耗AI芯片;“星際之門”項目則有意將OpenAI的模型部署到全球數據中心,形成“軟銀-Arm-OpenAI”鐵三角。
有分析認為,軟銀早期押注英偉達,旨在捕捉AI硬件紅利——英偉達的H100和Blackwell芯片,成為OpenAI等AI大模型公司的“命根子”。但隨著AI從“算力競賽”轉向“應用落地”,孫正義嗅到新機會:模型和生態的價值將超越硬件。對全球市場而言,這一事件或許預示AI投資進入“下半場”:不再是盲目追硬件,而是聚焦AI生態整合。(綜編)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