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11月11日,軟銀集團宣布清倉“AI芯片霸主”英偉達股份,套現58.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15億元)。隨后晚間,英偉達股價下跌,市值一夜蒸發千億美元。
市場人士對孫正義清倉英偉達的看法存在分歧。一些分析師認為,孫正義的決定是明智的,反映了他對市場風險的高度敏感。還有分析師認為,孫正義的減持行為可能是一個錯誤的信號,因為AI技術的長期前景依然看好。
孫正義與英偉達的緣分始于2014年,當時深度學習技術尚處于實驗室階段,英偉達的GPU因并行計算優勢被研究者發掘,但彼時其股價低迷,更多投資者將其視為游戲顯卡公司。
然而,孫正義卻獨具慧眼,將其鎖定為“AI基礎設施的基石”。據券商中國報道,2017年,軟銀以40億美元買入英偉達近5%的股份,成為其大股東之一。
但2019年,軟銀卻選擇以70億美元清空全部持股,錯失了英偉達從千億市值飆升至4萬億美元的超級紅利。這次清倉也被孫正義稱為“漏掉的大魚”,“這是一個巨大的失誤。”
2024年,軟銀重新建倉英偉達,持股價值達10億美元,到2025年3月底,增持至30億美元。然而,2025年10月,軟銀再度全數賣出,獲利58.3億美元。這次離場正值英偉達股價高點,幫助軟銀二季度實現利潤暴增。
據有關報道,孫正義此次決策或許受到其個人投資哲學的影響。他在2023年軟銀股東大會上曾表示:“偉大的投資需要等待合適的時機收割,就像農民不會在暴雨天搶收稻谷。”如今看來,這位曾押注雅虎、阿里巴巴創造神話的投資大亨,正試圖在AI狂熱期提前鎖定利潤。
有分析稱,當前,AI泡沫即將破裂的恐慌正彌漫華爾街,美國正在形成一種風險共識,即美國資本市場的AI神話已經不可持續。
從技術指標來看,許多AI概念股的市盈率已經達到了歷史高位,這引發了投資者對估值過高的擔憂。例如,英偉達的市盈率在2022年一度超過了100倍,遠高于其歷史平均水平。此外,許多新興的AI初創公司雖然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但尚未實現盈利,這使得投資者對其可持續性產生懷疑。
從美科技股債市表現也可以看到市場對這種擔憂情緒。美國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由包括Alphabet、Meta、微軟和甲骨文等正在建設龐大數據中心的公司在內的所謂“超大規模運算企業”發行的一籃子債券,相較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利差已升至0.78個百分點,為今年4月市場震蕩以來的最高水平,較9月的0.5個百分點明顯擴大。利差擴大折射出投資者對科技公司通過債務市場為其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投資融資的擔憂正在不斷強化。
此外,近期以來做空機構也趁機尋覓商機。華爾街“大空頭”邁克爾·伯里旗下對沖基金Scion Asset Management披露的第三季度持倉報告顯示,該基金持有名義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看跌期權(占其資產總值的80%),押注對象為兩大AI明星股——英偉達和數據分析公司Palantir。
這已是邁克爾·伯里年內第二次“狙擊”英偉達,顯示出他對AI泡沫風險的判斷。
AI概念股在華爾街的表現也確實“拉胯”。英偉達股價雖在年初至今漲超48%,但市值已從月初的5萬億美元跌至11日的4.69萬億美元。半導體新貴邁威爾科技盡管交出扭虧為盈的財報,股價仍暴跌40%;被視作“AI基礎設施”的Palantir,市值較年內高點已經縮水36%。
最新一期美國銀行《全球基金經理調查》更是首次將“人工智能股票泡沫”列為全球頭號尾部風險。這一調查涵蓋了全球數百名專業基金經理的意見,結果顯示,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AI概念股存在泡沫,這一比例創下了歷史新高。
調查還指出,許多基金經理已經開始減少對AI相關股票的持倉,以規避潛在的風險。這說明,市場對AI泡沫的擔憂已經從個別投資者蔓延到了整個投資界。據報道,硅谷某對沖基金經理的操盤記錄顯示,其管理的20億美元基金正以每天3%的速度減持AI概念股。
英國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相繼警告,AI概念股的市值飆升至“與互聯網泡沫高峰時期相似的水平”。目前,美國市值最高的五大公司合計占據標普500指數總市值的30%,為半個世紀最高集中度。以調整后盈利指標計算,這些股票的估值已是自2000年以來最極端的水平。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MacroStrategy Partnership分析師朱利安?加蘭(Julien Garran)甚至認為,AI領域當前的泡沫規模是當年互聯網泡沫的17倍,是2008年全球房地產泡沫的4倍。此前,特斯拉CEO馬斯克也曾直言:“很多公司只是把‘AI’標簽貼在舊業務上,實際技術投入與市值增長嚴重脫節。”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認為,此舉反映軟銀對短期估值過高的警惕,其歷史操作顯示該機構擅長逆向投資——曾在2021年精準逃頂阿里巴巴股票。但ARK Invest創始人Cathie Wood反駁稱:“英偉達GPU仍是AI基建的核心硬件,清倉可能錯失萬億美元市值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倉英偉達股票的同時,軟銀宣布將投資重心轉向ARM的AI芯片研發,這種戰略轉移被部分人士解讀為“用確定性技術替代概念炒作”,暗指英偉達故事講得太多太“迷幻”。
值得關注的是,就連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自己也在拋售英偉達股票,今年6月至今,他已累計套現超10億美元。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