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12 15:00

越來越多中小銀行與助貸業務的合作,正“漸行漸遠”。
11月11日,多位城商行與農商行人士向記者透露,他們正計劃大幅壓縮合作助貸機構數量——除了極少數助貸行業頭部機構有望繼續合作,其余助貸平臺都將被排除在合作名單之外。
“即便是頭部助貸機構,也未必安全。一旦他們出現違規操作遭遇監管部門處罰,我們將迅速退出相關合作。”他們直言。
部分中小銀行已“切割”助貸業務。
11月6日,烏魯木齊銀行發布公告稱,自10月1日起,已停止開展合作類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
此前,龍江銀行僅公布一家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機構,但這家助貸機構的合作狀態已變成“已停止合作”。
某中部地區城商行互聯網金融業務部門負責人王俊向記者透露,從“壓縮”到“切割”助貸業務,也是中小銀行防范互聯網貸款業務合規風險的必然選項。
在10月《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助貸新規》)實施后,中小銀行發現部分助貸平臺仍變相開展年化利率在24%—36%的助貸業務,令他們擔心一旦相關助貸平臺遭到監管部門處罰,將波及合作銀行。
王俊坦言,考慮到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對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不審慎的處罰力度持續加大,越來越多中小銀行寧可選擇“切割”助貸業務,以此降低業務違規操作風險。
記者多方了解到,在《助貸新規》實施后,部分助貸機構之所以繼續開展年化利率在24%—36%的助貸業務,一是個別金融機構受制于資金獲取成本偏高,繼續開展高息助貸業務資金合作以維系盈利空間;二是他們找到新的變通做法,即他們在提供年化利率24%的助貸產品同時,還將借款人推介給資產管理機構(AMC),由AMC向借款人提供個人債務重組管理服務,助貸機構收取相應的服務費提成,令助貸業務實際利率變相突破24%。
所謂個人債務重組管理服務,主要是當借款人出現還貸違約時,AMC迅速介入,向借款人提供貸款展期或部分利息豁免等個人債務重組方案,并與貸款提供方達成協議,從而減輕借款人還貸壓力。
助貸機構玩出的“新花樣”,卻令中小銀行日益擔心互聯網貸款業務合規風險,開始切割助貸業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小銀行不大會直接中斷與助貸機構的合作,而是等待現有合作協議到期但不續簽。一旦合作助貸機構“歸零”,他們也無需披露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機構名單。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共有119家金融機構披露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機構名單,包括11家股份制銀行、39家城商行、15家民營銀行、11家外資銀行、1家直銷銀行、5家農商行、7家信托公司以及30家消費金融公司。
王俊分析,鑒于國內銀行機構數量達到約4000家,多數銀行尚未披露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機構名單,不排除眾多中小銀行已決定“切割”助貸業務,就沒有相關信息披露義務。
“即便年化利率低于24%的助貸機構,也會成為中小銀行的切割對象。”長期涉足助貸資金合作的東部地區農商行個人金融部業務主管趙群星向記者透露。近期他們與當地城商行溝通了解到,針對年化利率低于24%的助貸機構,監管部門對助貸操作流程的合規性檢查相當細致——比如監管部門會仔細檢查助貸業務的每個操作環節是否存在三大違規操作問題,一是向借款人是否捆綁銷售其他權益,二是助貸平臺是否兜售與貸款利率高度關聯的服務權益,三是在借款人貸款申請流程是否悄悄嵌入某些服務權益,令借款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增加貸款利率負擔。
“我們不可能時刻監督助貸平臺的業務流程是否合規,只能采取更加審慎的舉措。”他直言。10月起,他所在的農商行決定采取兩大舉措,一是銀行不再設立所謂的助貸機構白名單——即便助貸平臺年化利率低于24%,只要他們以往有過強制捆綁銷售服務權益等行為,銀行不再續簽合作協議,二是將助貸機構合作期限從一年一簽改成半年一簽,一旦發現助貸平臺存在合規問題,他們可以在更短時間內完成業務切割。
一位助貸機構資金業務合作總監向記者透露,中小銀行開始切割助貸業務導致合作資金不斷流失,令他們在10月份的業務量較以往驟降逾20%,尤其是高息助貸業務幾乎“斷炊”。讓他們更難受的是,在金融黑灰產猖獗等因素影響下,借款人貸款逾期后的M1(一個月期)催收成功率在10月份驟降至70%,較以往低了逾10個百分點,導致潛在壞賬率增加約1.2個百分點,整個助貸業務不再賺錢。
受此影響,他們不得不迅速重組助貸業務風控體系,將大量風控人員調往貸后管理部門,專注分析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及還款意愿最新變化,盡早采取舉措挽救M1催收成功率。
“但是,隨著中小銀行陸續切割助貸業務,預計11月業務量較10月進一步下滑逾10個百分點。”他坦言。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