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12 11:10

這幾天,中日關系因為臺灣問題再起波瀾。
原因是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日本國會回答提問時,公開暗示一旦大陸采取非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日本可能會武力介入。
高市早苗此言一出,不但日本朝野震驚,中國方面也給予了嚴厲的駁斥和警告。11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日本領導人公然發表涉臺錯誤言論,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
林劍說,日本曾對臺灣實行殖民統治,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日本當政者妄圖介入臺海事務,既是對國際正義的踐踏、對戰后國際秩序的挑釁,也是對中日關系的嚴重破壞。中方敦促日方立即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停止挑釁越線,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這起風波迄今沒有完全平息,但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多年來,日本政客頻頻就臺灣問題發表錯誤言論,挑釁一個中國原則底線,高市早苗不是第一個,應該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怎么辦?
筆者認為,我們不應該被日本政客的言論帶風向。我們需要預判的是,假如大陸采取非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日本敢武力干涉嗎?
簡要分析如下:
首先,日本民意可操弄。
政客與選民是共生關系。有什么樣的選民就有什么樣的政客,反之亦然。日本有意圖干涉中國統一的政客,以此推論,日本就有贊同干涉中國統一的選民。政客可以引導、操弄民意。假如日本干涉中國統一的民意不斷上升,并將相關政客推上政治舞臺,那么,介入臺海就有可能成為日本的國家意志,進而演變為國家行動。
這在理論上是行得通的。日本政客引導民意,有兩個抓手:一個是歷史情結,日本曾殖民臺灣;一個是現實需要,臺灣海峽掐住了日本的能源動脈,一旦兩岸統一,對日本的能源安全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有中國網民認為日本是最不希望中國統一的國家,比美國更甚,也是從上述論據出發展開論證的。
其次,法律障礙被去除。
日本有和平憲法,不允許有軍隊,只能有自衛隊,沒有對外交戰權,只能在本土進行被動防御。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破解了這一魔咒。
在安倍晉三政府的推動下,2015年9月,日本國會通過了《國際和平支援法案》與《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其中《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由十個小法案構成,包括《武力攻擊事態法》《自衛隊法》《周邊事態法》《美軍行動關聯措施法》《俘虜處置法》等,這一組法案規定了日本自衛隊可以動用武力的幾個要件,其中就包括此次高市早苗提到的“存立危機事態”(海外媒體翻譯為“存亡危機事態”)。
所謂“存立危機事態”,是指由于其他國家遭受武力攻擊而危害到日本國家的存立,日本可以投入自衛隊的力量加以解決。
“存立危機事態”使得日本在即使本土沒有受到攻擊情況下,也可以以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理由對其他國家使用武力。這樣的條文嚴重違背了日本憲法放棄對外交戰權的和平主義原則。
11月7日,日本眾議員岡田克也問高市早苗,如果臺灣海峽遭到封鎖,何種情況會被認定為“存立危機事態”?高市早苗回答說,若(中國大陸)對臺灣發動武力攻擊,并以戰艦實施海上封鎖,同時采取其他配合行動時,就可能構成(日本)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立危機事態”。
第三,日本到底敢不敢。
政客可以操弄民意,法律障礙也已去除,那么,日本敢武力干涉中國的統一嗎?
筆者認為,日本敢不敢武力干涉中國的統一,與日本的民意、政客的意愿和手腕、甚至所謂修改后的安全法案沒有多大的關系。
日本的行動,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關鍵因素,一個是致命因素。
假如美國強力干涉中國的統一,并要求甚至命令日本協助、出兵,日本的態度一定是恭順的。
這是關鍵因素。
但是,如果日本朝野知道,一旦武力干涉中國統一,將會招致中國什么規模、什么力度的反擊和報復,日本將要承受的是傷筋動骨的重大損失,還是滅頂之災,那么,日本政壇高層一定會三思而后行。
這是致命因素。
高市早苗,包括未來的日本領導人,應該清楚這一點。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