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12 10:30

韓浩月/文 電影行業調研機構拓普數據2025年11月發布的《2025年中國電影市場洞察》顯示,當前電影內容對年輕觀眾的吸引力正在下滑。2025年24歲以下電影觀眾占比僅為15%,而在2019年,這一比例是38%。
數據還顯示,從2022年起,30—39歲觀眾成為觀影主力,2025年占比達到40%。這說明,現在的電影,在內容上是傾向于中年群體的,與他們的審美和情感更貼近。
當然,年輕人的觀影需求并非完全未被響應——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2025年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正是因精準迎合了年輕群體而爆紅,但這兩部電影是個例,具有稀缺價值和不可復制性,甚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電影市場的畸形。
兩部《哪吒》系列電影的異軍突起,是對國產電影內容中年化的一次反擊,但中國電影行業并未抓住此契機,在創作上向年輕人轉向。這從根本上暴露了中國電影創作話語權的結構性失衡。目前掌握資源、占據主流的創作者,仍然以中老年導演、演員、制作人為主;影視界所謂的“叔圈現象”,也反映出創作者與觀眾的互動,無形中將諸多年輕人排斥在外。主流創作群體受經歷、成長背景、觀念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對當下年輕人的精神世界缺乏共情,即便試圖創作吸引年輕人的作品,在理解其審美、觸達其情感層面,仍顯笨拙。
年輕觀眾對講述歷史、刻畫現實、弘揚文化的電影,自然有他們的理解角度和觀看愿望。他們對一些從青年視角出發拍攝的作品,也給予了熱情的回應,但這并不意味著,年輕觀眾對雷同的題材、重復的內容、老舊的表達會一直給予掌聲。如果電影市場不能提供更多創新而充滿活力的作品,缺失那些主題鮮明地指向年輕人對青春與生命思考的作品,那么,青年觀眾的退場將會是無聲且堅決的。
年輕消費者的流失,對任何行業的打擊都是巨大的,因為一代人對一類產品或一類作品的放棄,容易導致消費慣性出現“斷代”。2025年24歲以下電影觀眾占比僅為15%,是電影業的一個轉折點。如果這一比例繼續降低,那么,電影業的蕭條將不會只是檔期狀況和經濟變化的呈現,而是被時代拋棄的結果。現在年輕人有很多其他娛樂選擇,更廉價、更便利、更有吸引力,電影的精神文化產品功能和電影院的社交價值,都面臨被取代的壓力。
電影行業失去年輕人的支持,是個世界性難題,北美2025年10月的票房為4.25億美元,創下27年來新低。消費者觀影偏好發生根本性變化,被認為是導致這輪行業深層次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漫威系列、英雄主義、重工業電影等過去無往不利的類型標簽,現在集體受挫。這意味著電影的創新步伐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與年輕人的心理變化。
放棄對過去成功經驗的固守,向年輕人靠攏,這是東西方電影行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對中國電影市場而言,若想挽回24歲以下的觀眾,當務之急是推動主流創作群體年輕化。行業要有培養受眾的長遠意識,投資者要認識到年輕觀眾的價值。以年輕觀眾為服務對象,從創作到宣發,整個行業鏈條都應審視現狀、面向未來、做出改變。就算可能會面臨傳統審美、文化觀念受沖擊的痛苦,電影業也只能選擇與年輕人共舞。
(作者系文化評論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