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11 20:59

梁嘉琳/文 醫院之間影像共享正在提速。截至今年10月,已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完成醫保影像云軟件部署;2027年年底將實現全國醫保影像云數據共享。屆時,大部分患者跨院就醫既無需攜帶膠片,也無需重復檢查,調閱影像云平臺上其他醫院的數據即可。
這是對2024年11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七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指導意見》的落實。這份文件為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定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檢查檢驗互認進程大幅提速,醫保局的政策導向是一大推手。針對醫院共享影像數據積極性不高的問題,醫保局規定,如果醫院不提供符合要求的數字影像處理和上傳存儲服務,其執行的相關放射檢查項目價格必須減收5元。這是用真金白銀作為激勵,引導醫院將影像數據上傳到影像云平臺。
此外,國家醫保局在開展真實世界醫保綜合價值評價中,從各地遴選出一批醫院作為國家可信評價點,允許其在獲得真實世界證據背書的基礎上,先行試用創新藥品和器械。這一遴選也將“積極配合醫保影像云建設”作為前提。
一個獨立于單家醫療機構、全國互聯互通的影像云平臺,對于國家醫保局跨省調度影像數據至關重要。但是,影像云平臺落地時仍出現不少走樣變形之處:
筆者了解到,有的地方政府將影像云平臺當成醫保大數據產業發展機遇,在其民生保障功能之外,賦予產業園區過多的經濟考核指標,這可能造成對涉及患者個人隱私、國家數據安全的醫保大數據的濫用;還有的地方政府不顧地方財政實力,想一步到位建設全國最先進的影像云平臺,卻沒有設計好籌資機制,以至于將建設費用轉嫁給區域內醫院,讓本來就經營承壓的公立醫院更加艱難。
一些地方的影像云平臺不好用,還有一個底層原因:當地政府部門(如:財政局、衛健委、醫保局)只管一次性建設、不管持續性運營,甚至要求影像云平臺的承建方低價中標政府工程——這導致后者沒有動力開展維護工作,或者將維護工作轉嫁給醫院信息部門。這種只顧眼前,不著眼長遠的做法,只會重蹈過去醫院信息化、區域健康信息平臺勞民傷財的覆轍,留下“死系統”“爛賬本”,改革也不可持續。
為此,筆者呼吁,各地不能回避影像云平臺的籌資機制問題,尤其是要合理區分地方財政、醫保基金、醫院、第三方企業等利益主體的責權利關系。具體來說,可以有兩種思路——
一種是行政化思路:可以借鑒帶量集中采購(集采)的結余留用政策,對實現醫學影像互認后節約下來的衛生費用,通過降低檢查檢驗費用的方式讓利一部分給患者,其余用于支付給影像云平臺運維、影像數據處理工作。貴州省在全國已經率先探索將云膠片視同傳統膠片,納入集采范圍,通過集采大幅降價,降低醫院的信息化運營成本。
一種是市場化思路:可以借鑒上海、江蘇等發達地區經驗,將醫學影像數據授權給內資的第三方運營商(如數據集團、產業園區、智慧醫保實驗室)進行深度開發。在確保數據經過合規脫敏處理的前提下,數據作為資源包售賣獲得的收入,也可以用于支持影像云平臺建設與運營。不過,要提醒的是,我國需要盡快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信息公開及商業利用的規則,不能事前“畫大餅”讓商業機構虧本投入,事后又各種設卡不讓數據變現。
除此之外,高質量的影像醫學診斷本身也存在堵點。比如,一些地方平臺出于成本考慮僅保存三個月的影像資料,影響慢病和腫瘤患者的長期隨訪;部分基層醫院設備參數不統一、前處理環節執行不規范,使上傳的影像質量參差不齊。云影像能被調閱,但在不同顯示終端上的清晰度、加載速度、比對功能等仍未達臨床所需。醫學影像質量不佳,將直接影響診斷準確性,造成治療延誤乃至誤診誤治。
筆者認為,從技術層面看,為了降低影像存儲成本、處理成本,經濟水平欠佳的地區,不能照搬發達地區做法,沒必要保存全量的圖像數據,只保存關鍵病灶或相關區域的影像數據,或者為不同數據設置差異化的存儲期,比如:全量影像數據保存3個月、局部影像數據保存1年、影像診斷結果數據保存5年——這樣一來,長周期的患者全病程管理需求、短周期的原始數據查驗需求,都能兼顧到。另外,影像共享切忌一刀切死板地執行,醫院之間影像診斷質量的確存在差異,疾病進程也是變化的,影像共享本身是手段而非目的,其根本目標是讓患者能夠高效、優質地“看好病”。
(作者系健康國策2050創辦人、研究員)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