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11 18:53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劉曉諾
“手術機器人這條賽道非常‘卷’,但遠沒有飽和。”11月6日,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期間,強生醫療科技中國區總裁周敏濤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說,手術機器人屬于強生外科產品線的重點發展板塊之一,強生有希望為行業發展帶來重大突破。
強生正加快在中國手術機器人領域的布局,也在加大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在本屆進博會的展臺上,腔鏡手術機器人海山一被放在強生展臺醒目的位置,這款機器人系由中國企業瑞龍外科研發。
2025年9月,在強生創投的領投下,瑞龍外科完成了6700萬美元的D輪融資。強生醫療科技還與瑞龍外科達成了戰略合作,將在中國共同推進這款機器人的商業化。
布局分體式手術機器人
手術機器人已是近年來競爭最激烈的醫療器械賽道之一。最著名的腔鏡手術機器人莫過于直觀醫療的達芬奇,它曾長期獨占國內外市場,至今仍是國內裝機量最大的腔鏡手術機器人。
據眾成數科統計,在2025年第二季度,按新裝機量計算,直觀醫療仍以53.8%的市占率排名第一,余下的市場份額才輪到微創機器人(02252.HK)、精鋒醫療等國產品牌。
瑞龍外科的腔鏡手術機器人在2025年3月才獲批,當時國內已有十幾款競品。是什么吸引了強生?
據周敏濤介紹,大多數手術機器人都是一體式的,靈活性有局限,對手術室的空間要求較大,而海山一是中國首款分體式手術機器人,配置靈活,一般醫院的標準手術室即可使用。且由于分體式設計,生產和配置成本都會更低,價格會有一定競爭力。同時,這款手術機器人有普外科、胸外科、婦科和泌尿外科4個適應證同時獲批,而其余機器人產品的適應證幾乎都要一個個拿下。
在諸多醫療器械巨頭中,強生在機器人領域入局較晚,近年來在持續發力。2018年之后,強生做了多筆手術機器人資產收購,其中有數款產品獲批上市。其自研的腔鏡手術機器人OTTAVA則還正處于臨床試驗階段。
“強生也有自己的腔鏡手術機器人,但從注冊到將來的國產化,都是個很長的過程,我們也想更快一點(進入市場)。”周敏濤認為未來兩款產品不會直接競爭,而是將面向不同醫療場景的需求,實現互補。
目前,強生只有一款手術機器人在華獲批,即經自然腔道診療機器人MONARCH。周敏濤說,MONARCH是剛剛在華起步的新技術,今年在上海完成了首臺裝機;海山一的裝機量則會更大,目標是5年內達到500臺。
這一目標裝機量接近目前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裝機量。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2024年財報顯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的累計裝機量超過460臺。
周敏濤告訴經濟觀察報,“在機器人領域,我們在時間上稍微有點落后,因為我們一直在做耗材。現在手術機器人在強生的外科業務中屬于重點發展板塊之一。機器人是一個大型設備,我們確實投入很多。”
盡管屬于后來者,周敏濤對強生做手術機器人的前景仍非常樂觀。“我和很多外科醫生聊過,他們還是相信機器人未來可能是手術室的標配,那這仍然是個巨大的市場。強生是外科的領導者,一些知名的手術機器人現在機械臂上裝的還是強生的超聲刀。所以人們認為,強生有望為行業發展帶來重要突破”。
手術機器人長期被認為價格過高,以至于制約了裝機量。眾成數科數據顯示,直觀醫療的手術機器人的單價仍在2000萬元以上,其余國產腔鏡機器人的單價也在千萬元的級別。
周敏濤認為,未來,手術機器人的價格仍然有優化的空間。“我們還是會一直支持技術、優化供應鏈和生產工藝,這樣才能把成本逐步降下來”。
與中國企業合作商業化
周敏濤認為,與創新藥企相比,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創新能力起步相對較晚,在器械領域與跨國企業達成的合作也并不是很多,但正在慢慢追趕。
商業化也是所有企業必須跨過的一關。周敏濤介紹,包括與瑞龍外科的合作在內,近年來強生與中國本土械企的合作主要有3筆,強生在合作中都是幫助對方商業化的角色。
他認為,本土械企的商業化能力正在快速上升,但目前仍是跨國企業有更深厚的積累。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中國醫療器械企業比較年輕。第二,醫療器械的銷售方式比較復雜,不像推薦藥品那樣只需要向醫生講清楚藥理,讓醫生使用器械需要給醫生做培訓,要花很多精力投資。”
在本屆進博會上,強生還首次展出了一款血流導向密網支架,這是一種治療顱內動脈瘤的神經介入裝置,由強生與江蘇暢醫達合作研發,2024年獲批上市,強生負責該產品在中國的商業化。據周敏濤介紹,這款密網支架現已完成超1000例植入。收到患者的臨床反饋后,強生還打算與暢醫達開展聯合研發,做第二代密網支架。
周敏濤認為,這款密網支架與進口產品比較起來也很有特點,強生也非常有意愿幫企業在國外推廣。瑞龍外科的腔鏡手術機器人也正在歐洲和拉丁美洲注冊。
“中國的本土企業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出海,也完全可以找我們這種跨國企業幫助它出海。”周敏濤說,“我們看好本土企業,但是依然要通過實際的商業推廣確定它質量是好的、供應鏈是穩定的,只有這兩點都確認了,我們才會開始考慮到海外去。”
周敏濤告訴經濟觀察報,強生對中國市場的態度一直非常堅定。他認為,未來中國市場的機遇還是在于老齡化帶來的巨大病患需求。“比如一個人年紀大了,瓣膜功能就不行了,可能就會有房顫。中國的病人群體特別大,醫療剛性需求仍在快速增長”。
本屆進博會上,強生還展出了兩款治療白內障及老視的人工晶狀體,以及骨科領域的人工肩關節系統等產品,均主要面向老齡化帶來的需求。
據周敏濤介紹,強生在進博會上累計帶來了1000余款產品。這些產品一開始是純進口的,后來漸漸有一部分國產,現在已經有與中國國內企業合作的產品。周敏濤認為,這意味著“我們正全面融入中國的創新生態,不再只靠自己的創新”。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