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論壇】
作者:倪好(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副研究員)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協同育人,優化高校布局、分類推進改革、統籌學科設置。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做好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也是引導高校分類發展的重要前提。
近年來,為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競爭力與科技支撐力,不少高校宣布撤銷一些專業,同時也增設不少新專業。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國家在推進高校專業調整方面決心、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高校專業的集中調整,著眼于服務建設教育強國的需要,著眼于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如華南理工大學新設智能海洋裝備專業,海南大學新增生物育種科學專業,都是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行業緊缺人才,發揮人才鏈對產業鏈創新鏈的賦能作用。同時,高校專業的大幅調整也著眼于精準對接社會供需,回應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期待。我們看到,有些傳統專業或存在課程體系陳舊、落后于市場需求、與產業需求匹配程度低等問題;近年來也有部分高校在綠色低碳、數字法治、體育康養等關鍵領域布局相關專業,既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密切相關,也體現出跨學科色彩和交叉融合特征。
高校專業的“加”與“減”、“調”或“并”,只是高校專業建設的開始。加快推進學科專業的優化調整步伐,必須回歸理性、集中資源、突出優勢,在內容建設方面提質增效,如此才能免于新設專業未來陷入撤銷或預警的窘境。
當前,從頂層設計上優化調整高校學科專業,堅持宏觀布局、規范管理、質量為要、動態調整是重點,同時也須給予地方整體統籌和高校充分自主的權利。從全球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來看,學科專業的邊界正逐漸弱化,跨學科、超學科與交叉學科正在成為知識生產與創新的主要模式,在專業教育基礎上如何培養學生解決跨領域復雜問題的能力,從而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需要,還面臨不少新的挑戰。教育部門應指導高校做好后續計劃,無論是新增專業也好,調整專業學制也好,都得做好相關配套工作,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高校設置新專業或者調整舊專業,不應簡單跟風,更不能受“冷門熱門”等輿論的裹挾,而是應立足自身特色,整合優勢資源,在不同的賽道上爭優創先。
高校專業建設練好“內功”,離不開強化課程設置、提升師資水平、完善專業實踐、促進國際合作等實現路徑。未來,高校應改進教風、學風和作風,推動更多“金課”“金教材”涌現;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亟待提升,產教協同培育“新質人才”的模式還有待探索。同時,無論是高校的管理者還是師生,都不應該將專業視為知識和能力的“圍欄”。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質量保障是高校專業建設的生命線。數據顯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60%,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4846萬人,因而確保教育質量提升更顯重要。高校除了完善以自我評估、發展戰略規劃為主的內部質量保障機制外,還應該吸納政府、用人單位、行業企業、學生、媒體等多元利益群體共同參與評價,積極參與院校認證、專業認證和國際評估等外部質量保障活動。
學科與專業,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的關鍵點,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期待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給予高校專業建設更多的理解與支持,積極參與產教融合,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倪好)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