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的貨架,像是一個精心布置但選擇有限的“樣板間”,難免讓追求個性化的用戶有些意猶未盡。試點近三年后,昔日略顯稀缺的產品,目前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北京商報記者近日梳理發現,險企已推出的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總數突破400款大關,118款在售產品正“同臺競技”。同時,曾由固定收益“一統天下”的格局正在松動,帶有浮動收益性質的分紅型、萬能型產品大規模擴容,占據在售產品的四成以上。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場從“稀缺”到“豐富”,從“穩健保底”到“攻守兼備”的變遷,不僅是一串數字的更迭,更映射出在市場供需與政策引導的雙重驅動下,大眾為退休生活進行財務規劃的觀念正在進化,一幅更為多元也更為復雜的養老金融圖景正徐徐展開。
浮動收益類產品密集上新
從時間線來看,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標志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同年11月25日,人社部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在36個先行城市(地區)啟動實施,這項關乎億萬人晚年生活質量的制度探索,邁出從藍圖走向現實的關鍵一步;自去年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由36座先行城市擴大至全國……
與一般金融產品相比,個人養老金產品要具備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范、側重長期保值四個屬性,從而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員的生活。
三載光陰,白駒過隙。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自身,也完成了一場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全國推廣的“自我進化”。據北京商報記者梳理,自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以來,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不斷擴容,市面上已推出437款產品,目前在售產品達118款。包括中國人壽、國民養老、人保壽險、太保壽險、農銀人壽在內的超過20家險企參與其中。
如果說數量的增長是“量變”,那么產品類型的演變則預示著更深層次的“質變”。目前,產品類型主要集中于兩全保險、年金保險和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其中在售的部分年金險和兩全保險,紛紛披上“分紅型”或“萬能型”的新裝。這兩個專業術語,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最直觀的意味便是產品從此具備了提供浮動收益的可能。整體而言,這類浮動收益類產品正密集上新,其合計占比已達在售產品的四成以上,成為貨架上不容忽視的半壁江山。
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的收益情況無疑是市場關注的焦點。以備受矚目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為例,去年的數據顯示,有七成產品的結算利率維持在3%以上,多款在售產品的結算利率甚至突破4%的門檻。根據各險企公布的數據,其穩健賬戶結算利率多在2.5%—4.07%的區間內波動,而進取賬戶則分布在2%—4.12%的區間。
“分紅型產品的客戶利益分為‘保證’和‘浮動’兩部分,保險公司需要將運營收益的大部分與保單持有者共享?!边@種機制,在業內人士看來,為消費者帶來前所未有的選擇彈性。不同風險偏好、保障需求、投資需求的客戶,終于可以在該框架內找到屬于自己的“菜”。在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看來,保險公司新推出的個人養老金保險,會受到預定利率下調的影響。在浮動收益型產品成為保險公司供給主體的趨勢下,新開發的個人養老金產品也將越來越多的以分紅型產品出現。
對于產品類型的變化,眾托幫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龍格表示,這主要源于市場供需兩方。對保險公司而言,在長期利率下行背景下,推出分紅型產品可緩解固定收益承諾帶來的利差損風險,實現風險共擔,且有利于產品差異化競爭。對消費者而言,單純的固定收益可能難以對抗通脹,分紅型產品提供“保底+浮動”的收益模式,契合了部分投資者在穩健基礎上追求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是風險與收益的折中選擇。
產品+服務待破局
個人養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對于參加人來說,可根據經濟負擔能力,自主決定是每年都參加還是部分年度參加,以及年度內繳多少、一次性繳納還是分次繳納。現金、手機銀行或個人網銀等渠道均可繳費。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實行封閉運行,不得提前支取。
制度的吸引力,從開戶數據中可見一斑。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末,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兩周年,36座試點城市已有7279萬人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但如何增強產品吸引力,激發居民持續的繳費意愿,而非讓賬戶淪為“沉睡賬戶”,已成為整個行業共同關注的焦點。
“個人養老金保險包括個人養老金制度,當前仍處于發展初期。”宋占軍表示。
龍格表示,市場正處于“快擴容、低活躍”的初級階段。發展成績固然顯著,產品數量、類型和開戶人數快速增長,但核心痛點在于“叫好不叫座”,實際繳費和持續繳費意愿低。同時,他剖析了背后的原因:其一,產品吸引力相對不足,固定收益產品在多變市場下的吸引力下降,而浮動收益產品又面臨投資者教育缺失的困境;其二,稅收激勵政策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感知較弱;其三,資金長期鎖定與居民普遍的流動性偏好之間存在矛盾;其四,投資者對個人養老金的信任和長期投資理念尚未完全建立。
破局之路在何方?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為突破當前發展瓶頸,保險機構必須大力創新,開發與健康管理、養老服務緊密綁定的綜合型產品。龍格表示,要實現從“廣覆蓋”到“深激活”的質變,需多方合力、精準施策。對于短期突破的建議,龍格認為,可以優化稅優政策,建議研究提高繳費額度上限、實行“直接補貼”或“匹配繳費”模式,讓中低收入者即時感受到激勵,提升參與率;簡化參與流程,推動開戶、繳費、投資、退稅/免稅的全流程線上化、一鍵化,大幅降低操作門檻。
龍格表示,中長期核心在于推動產品從“財務儲蓄”向“綜合解決方案”升級,深度融合“養老+健康”服務(如康護、養老社區),以實質性權益提升附加值。同時,必須加強長期、透明的投資者陪伴與教育,利用科技提供個性化規劃,構建用戶信任,最終讓個人養老金成為公眾心目中保障未來生活品質的、不可或缺的溫暖依靠。
“未來三年實現‘深激活’的質變,關鍵在于將個人養老金從一項‘金融投資’升級為一個‘有溫度的未來養老生活保障方案’,通過‘產品+服務’的創新和長期的投資者陪伴,真正激發用戶的繳費和持有意愿。”龍格進一步表示。
來源:北京商報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