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8日,云貴高原,北盤江大峽谷,隨著第一輛車駛入,全長2890米、垂直高度625米的花江峽谷大橋正式通車。
這座跨徑與高度均居世界山區橋梁之首的鋼桁梁懸索橋,將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下稱:“關嶺縣”)與黔西南州貞豐縣的通行時間,從原本的2小時縮短至2分鐘。
在花江峽谷大橋連接的兩岸,曾受困于深山峽谷阻隔的關嶺縣小黃牛與貞豐縣特色糯食產業,如今正借由高速路網加速走向全國市場;沿線村寨的民宿與餐飲,也因大橋通車帶來的“橋旅融合”客流而煥發新生。
千里之外,河西走廊腹地,在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的白水泉光電產業園區,25594面定日鏡正跟隨太陽轉動,將戈壁荒灘的光熱資源轉化為清潔電能,源源不斷輸送至國家電網。在西北戈壁灘上,光熱項目的落地不僅帶來了清潔電力,更為當地縣域留下了穩定的稅收與就業崗位。
作為國民經濟的“骨骼”與“動脈”,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支撐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圖景,更是縣域經濟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載體。
而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往往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技術要求高、資金使用密集等特點,如何保障工程建設期間資金鏈條穩健,確保工程紅利有效轉化為縣域產業升級的動力,一直以來,都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課題。
眼下,從西南深山的橋隧到西北戈壁的電站,金融力量正推動國家戰略在縣域落地生根,這不僅打通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物理通道,更將大國工程的紅利,切實轉化為縣域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跨越山海:
架起縣域“致富橋”
在貴州省西南部,北盤江切開大地,形成了一道長達數公里的深切峽谷,被稱為“地球裂縫”,這里地形險峻,地質復雜,常年瞬時風力可達14級。長期以來,這道天然屏障阻斷了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與黔西南州貞豐縣的直接聯系,兩岸往來需繞行山路,耗時近2小時。
對于世代居住在峽谷兩側的布依族村民而言,這不僅是地理上的距離,更有經濟上的羈絆。受制于交通限制,北岸關嶺縣的優質黃牛與南岸貞豐縣的特色糯食,長期難以實現跨區域的高效流通。兩岸雖然坐擁壯麗的峽谷風光,卻因路途艱險,遲遲無法將生態資源轉化為旅游產業。
打破這一地理隔絕的,是貴州省“十四五”規劃的重點項目“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的關鍵控制性工程”——花江峽谷大橋。

這座大橋全長2890米,主橋跨徑1420米,垂直高度625米,工程建設面臨著超高墩、超大跨徑、復雜風場等多重技術挑戰,其建設難度和技術標準均創下世界山區橋梁之最。
如此體量的超級工程,不僅考驗著建設者的技術智慧,更對資金保障的穩定性、及時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極高要求。
據統計,包含花江峽谷大橋在內的六安高速公路項目總投資高達243億元。如何確保建設資金如期到位,保障工程進度不因資金短缺而停滯,是項目推進過程中的核心問題。
作為六安高速項目銀團貸款的主要合作行之一,中國農業銀行貴州分行在項目規劃初期便深度介入。“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由于層級高、影響大,對金融機構的服務效率和資金結算有著極高的要求?!痹撔写罂蛻舨抠Y深專員黃健姣介紹。
為響應這一需求,該行制定差異化服務方案,迅速啟動“總行—省行—分行”三級聯動服務機制。向上爭取政策傾斜,向下打通執行堵點。在審批環節,采取“前后臺平行作業”模式——前臺業務部門在調查階段,后臺審批部門即同步介入,雙方共同赴現場實地考察,面對面解決問題。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銀行信貸審批的線性流程,大幅壓縮了決策時間。最終,由農行貴州分行作為主要牽頭行之一,為該項目提供超過40億元的銀團貸款支持,并根據工程建設進度已投放貸款超34億元,有力保障了從主體工程建設到原材料采購等關鍵環節的資金需求。
在保障工程“大資金”流轉的同時,金融服務還將觸角延伸到了具體的“人”。
花江峽谷大橋建設高峰期,現場有數千名建設者日夜奮戰,對于這些主要來自周邊的農民工而言,工資能否按時足額發放,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為此,農行貴州分行創新運用“項目貸款+結算業務+資金監管”綜合服務模式,專門設立“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實行資金閉環管理。
隨著花江峽谷大橋正式通車,兩岸通行時間瞬間縮短至2分鐘。這并不只是金融服務的終點,也是金融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起點。
依托大橋的世界級影響力,貴州省提出“橋旅融合”發展思路。在橋上,云端咖啡廳、高空玻璃棧道等觀光項目吸引著游客駐足;在橋下,原本封閉的峽谷村落因交通改善和客流增加,迎來了產業發展的機遇。
在大橋北岸的關嶺縣,黃牛養殖是當地傳統支柱產業,這里出產的“關嶺牛”是中國“五大名?!敝弧_^去,受制于交通物流成本,關嶺牛主要在省內銷售。隨著高速路網的貫通,關嶺牛走向全國市場的通道被徹底打開。

為支持這一特色產業擴產提質,農行貴州安順關嶺支行加大了對當地養殖戶的信貸支持力度。該行通過“惠農e貸”等線上產品,依據農戶的養殖規模、過往信用記錄等數據進行授信,解決了農戶缺乏抵押物的融資難題。
在大橋南岸的貞豐縣,糯食產業同樣因路而興。
貞豐糯米飯、粽子等特色產品,借助更加便捷的物流網絡,不僅進入了高速公路服務區,更遠銷省外。農行貴州黔西南貞豐支行緊扣產業脈搏,主動對接當地糯食加工企業和原料種植戶,提供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金融服務。
為將金融服務進一步下沉至村鎮末梢,農行貴州安順關嶺支行在花江鎮等地累計建成了17個惠農通服務點及3個鄉村振興惠農服務站,這些設在村委會或便民服務中心的站點,配備了專門的機具和駐點客戶經理,讓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辦理小額取款、轉賬結算和貸款申請等業務。截至2025年10月末,通過這些服務站輻射帶動花江鎮及周邊農戶貸款余額達1.24億元。
從支持大國工程屹立云端,到護航農民工工資發放,再到助力橋下黃牛、糯食產業興旺,金融資金順著交通路網,流向了縣域經濟的每一處細微角落。
花江峽谷大橋不僅打通了地理上的阻隔,更成為一座連接國家戰略與縣域民生、資本要素與鄉村產業的“致富橋”。
點綠成金:
激活縣域發展的“新引擎”
在距離貴州兩千公里的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一場關于能源的變革正在戈壁荒灘上悄然發生。
這里是河西走廊的西端,日照資源豐富,但也曾因風沙肆虐而被稱為“不毛之地”。如今,在白水泉光電產業園區,2.3萬畝戈壁灘上布滿了一望無際的光伏板,宛如藍色的海洋。在這片“海洋”中央,聳立著一座高大的吸熱塔,上萬面定日鏡時刻追蹤著太陽的方位,將高強度的陽光匯聚于塔頂。
“這是國家第二批‘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重點項目——金塔中光太陽能‘10萬千瓦光熱+60萬千瓦光伏’項目。”金塔中光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副站長黃祿杉指著吸熱塔介紹。

該項目采用“光熱+光伏”配置模式,利用熔鹽儲能技術,解決了光伏發電“看天吃飯”的問題。白天,光伏板發電;夜晚或陰天,儲存的高溫熔鹽釋放熱量繼續發電,每年可向電網輸送清潔電力約13.72億千瓦時。
與此同時,在不遠處的酒泉能建玉能科技項目建設現場,世界首臺300兆瓦人工硐室壓縮空氣儲能工程正在推進,項目副總經理許瑞金介紹,該項目在地下100米深的花崗巖體中開鑿硐室作為儲氣庫,實現了核心設備的完全國產化,將進一步提升區域電網的消納能力。
然而,新能源項目建設往往面臨前期投入大、回款周期長等挑戰。
據了解,金塔中光項目總投資達42億元,酒泉能建玉能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投資亦達26億元。對于企業而言,融資效率直接決定了項目的并網進度。
“我們是和時間賽跑,當時正好趕在一個政策調整時間窗口,如果資金不能及時鎖定,項目成本就會大幅增加。”許瑞金回憶道。
關鍵時刻,農業銀行“差異化授權”機制發揮了作用。 “針對新能源領域,農行專門優化了審批流程,像這種重大項目,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農行甘肅分行在總行授權范圍內即可完成審批。”農行甘肅酒泉分行行長史軍亮告訴記者。
“農行的動作確實是最快的,第一個和我們把合同簽了下來。”許瑞金表示。為配合企業的快節奏,當地農行工作人員多次上門面簽,甚至連夜處理放款流程。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末,農行甘肅分行已為金塔中光項目累計投放貸款7.17億元,為酒泉能建玉能項目配套3億元項目前期貸款,并在后續與當地金融同業通過“組合貸款”模式共同支持。
隨著這些大型能源項目的落地,也為縣域經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在金塔縣,新能源產業的崛起不僅為政府帶來了可觀的稅收,更帶動了裝備制造產業鏈的下沉。在項目建設期,大量用工需求吸納了周邊村民就業;在運營期,電站提供了多個穩定的技術崗位。
這些金融資金支持下的“落地生根”新能源基礎設施,正在重塑縣域的產業版圖,它們將原本閑置的荒灘、風場轉化為高價值的生產要素,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持久的綠色動能。
潤澤民生:
筑牢縣域發展根基
在安徽省,一項被稱為“一號工程”的宏大計劃正在重塑淮河與長江的地理聯系,這就是引江濟淮工程。
作為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該工程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水系,跨越安徽、河南兩省,涉及55個縣區,受益人口達5117萬人,它不僅是一條輸水干線,更是一條集供水、航運、生態功能于一體的戰略廊道。
如此規模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其資金籌措與管理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工程,工程一期估算總投資達912.71億元,建設周期長達6年。
除了為工程主體“輸血”,金融服務更需深入到工程沿線的“毛細血管”,引江濟淮工程途經安徽省內大量縣域農村,工程建設涉及大規模的征地拆遷。
在項目籌劃階段,農行安徽分行便確立了“服務一號工程”戰略目標。針對項目投資規模大、回收期長的特點,該行率先行動,為引江濟淮項目出具了總額超600億元的貸款意向書。這一信貸意向的出具,為項目通過國家可研審批提供了關鍵的資金信用支撐。
征遷資金的撥付,直接關系到沿線數十萬農民的切身利益,這是一項涉及面廣、時效性強、容錯率為零的民生任務。
為此,農行安徽分行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聯動服務體系,確立了以項目沿線征遷服務為主線的差異化路徑,在沿線開立了29個市縣級征遷賬戶,覆蓋了工程沿線100%的市級區域和80%的縣區級區域。
通過與壽縣、桐城、肥西等縣的15個鄉鎮及146個行政村達成統一代付協議,農行安徽分行承擔起了征遷資金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任務。截至目前,已累計代付征遷資金約60億元,這些資金通過農業銀行結算網絡,精準、安全地到達農戶手中,保障了他們的基本生計與后續安置。
在數千公里外的內蒙古自治區——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一直是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瓶頸。作為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綽濟遼”工程承擔著向遼河流域缺水地區供水、保障沿線農業灌溉的重任。

農行內蒙古分行將支持重大水利工程作為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切入點。截至2025年9月末,為“引綽濟遼”項目累計投放貸款超2億元,這些信貸資金轉化為了一條條洪道、一座座副壩,將珍貴的水資源輸送到田間地頭,為縣域糧食穩產增產筑牢了根基。
從西南深山的大橋,到西北戈壁的電站,再到潤澤江淮的清流;在大國工程向縣域延伸的宏大圖景中,中國農業銀行以國有大行的擔當,依托資金實力與下沉式服務網絡,有效暢通了國家戰略實施的資金通道。
這場以交通路網優化、能源體系升級、水利設施完善為核心的基礎設施革命,不僅實現了縣域硬件條件的跨越式提升,更通過功能重構激活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當現代化基礎設施集群逐漸成形,廣袤縣域正加速蛻變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以系統性補強構筑起經濟韌性新高地。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