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享譽世界的數學家丘成桐先生在《人民日報》撰文,深刻闡述了數學的真諦與當代中國數學發展的路徑。
文中,丘先生反復強調一流人才所不可或缺的“廣博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在他看來,文學、歷史、哲學與數學,如同從不同視角仰望同一座真理的高峰。許多偉大的數學突破,正源于這種跨學科的廣博視野。
在閱讀丘成桐先生的文章之前,我們謹向您推薦由他主編的《數理人文》系列科普圖書。在最新出版的第2輯:“數學人生”中,我們將跟隨“整體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的回望,溯源中國算學的思想源流;探索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尤金·威格納所提出的“數學在自然科學中不合理的有效性”這一經典命題;從數學大師格羅滕迪克的生平中獲得啟迪,也在從高斯消元法到康德時空觀的哲學審視中,感受數學與人文思想的深度交融。
這一切,共同印證了本書的核心信念:數學的真與美,需要在與人文的對話中被充分激發。探索真理的征途,離不開跨學科的廣博視野。
而這一理念,正是丘成桐先生在《人民日報》文章中所深入闡述的核心。他立足于中國數學發展的現狀與未來,鄭重地提出了他的解法:營造健康的學術環境、建立長周期的評價體系,以及最為根本的——培養具備深厚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因此,當您在文章中讀到丘先生強調“頂尖的數學人才,應該具備廣博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人文素養”,或感慨“如果把真理比作一座高山,文學、歷史、哲學與數學就是從不同視角來看這座高山”時,您手中的《數理人文》系列便是這一思想最直接的體現與實踐。
我們希望,《數理人文》系列與丘成桐先生的文章能夠互為映照,引導您更深入地理解丘成桐先生的遠見卓識,共同思考如何讓中華大地成為培育數學英才的沃土。
現在,讓我們開始閱讀這篇文章。
文章來源:2025年11月12日《人民日報》第11版,由《人民日報》記者黃曉慧采訪整理。
數學的真諦在于深刻的思想與完美的邏輯。對數學的興趣,源于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培養頂尖的數學人才、做世界一流的數學研究,需要摒棄浮躁之風,潛心治學,回歸科學精神的本真——對未知的好奇、對真理的探索以及對自然之美的追求。
近年來,中國數學學科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批在本土成長起來的優秀年輕學者,在國際學術舞臺嶄露頭角。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在原創性研究、頂尖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不少提升空間。
當前,一些科研人員將獲取各類人才計劃頭銜,即所謂的“帽子”,視為學術生涯的主要目標。一些高校、科研機構以“帽”取人,依賴“帽子”評價人才,這種評價方式容易導致有潛力的年輕人跟風,選擇相對容易發表論文的研究方向,難以沉下心來攻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的難題。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容易造成學術資源分配失衡,也會影響學術生態的健康發展。
健康的學術生態,關鍵在于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和自由探索的氛圍,鼓勵科研人員從事具有挑戰性的原創研究。一流的學術環境意味著扎實的學術積累和持續的人才產出,而只有一流的學術環境才能造就一流的人才、獲得突破性成果。我們要建立長周期的評價體系,以學術成果的原創性和國際影響力作為衡量標準。同時,也要保障青年學者的研究條件和相對良好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安心從事研究。
頂尖的數學人才,應該具備廣博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如果把真理比作一座高山,文學、歷史、哲學與數學就是從不同視角來看這座高山。不同學科之間是相通的,都是在探索真理與自然之美。回顧數學研究與發展的歷史,很多偉大的數學家都受到了文學、藝術的啟迪,數學領域的重大突破也往往源于數學家的廣博視野和跨學科的思維能力。如果有數學天賦的年輕人很早就被限制在狹窄的研究方向上,缺乏對相關學科乃至人文藝術的基本了解,就容易墨守成規,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沒有科學文化的沃土,培養不出偉大的科學家,更難以產生開創學科新方向的大學問家。對中國人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很好的土壤。要鼓勵學生閱讀哲學、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經典,提升思想境界。同時,注重傳授學生重要數學思想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脈絡,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美,感受數學創造的魅力。只有培養出既有專業深度又有人文廣度的學者,中國數學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一流。
培養數學人才,需要高瞻遠矚的戰略定力。我們要勇于打破“帽子”崇拜,重塑評價體系;要改革教育模式,激發學生興趣;要構筑健康的學術生態,摒棄功利引才;要注重人文修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條路需要持續的投入與耐心。我期待通過各界共同努力,讓中華大地成為培育數學英才的沃土,讓中國的數學研究躋身世界一流行列。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