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由AI、大數據和流媒體賦能的“暗戰”,正在金融領域的隱秘角落激烈上演,攻守雙方爭奪的焦點,是價值數千億的市場秩序與消費者權益。某金融機構內部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非法代理維權類黑灰產信息同比增長約42%,其中約91.54%集中于快手、抖音、小紅書和微信四大平臺。這些內容以“征信修復”“債務減免”“內部渠道”等話術引流,誘導用戶支付高額服務費,并通過偽造通話錄音、虛構投訴理由等方式向金融機構施壓,嚴重干擾正常金融管理秩序。
面對黑灰產手段快速迭代、樣本稀缺及AIGC深度偽造帶來的識別難題,傳統風控機制已顯乏力。馬上消費以科技賦能作為治理黑灰產的核心支撐,基于多年攻防實戰經驗,搭建起智能化技術治理體系,推出了自研的“黑產關鍵詞提取&泛化模型”、“黑灰產套路識別模型”與“舉證洞察模型”。應用實踐表明,相關模型在非法代理維權等場景下識別準確率超90%,效率提升40%,案件處理周期大幅縮短至一周內,有效提升了金融機構的舉證效率與反制能力。

從“維權代理”到敲詐勒索 黑灰產運作模式完成閉環
2025年9月,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并宣判了曾某鵬等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敲詐勒索案,成為司法層面定性非法代理維權行為的關鍵判例。經查,自2022年起,曾某鵬等人以兩家信息咨詢公司為掩護,通過非法渠道大量購買貸款逾期客戶的電話號碼,開展所謂“精準營銷”,累計為數千名客戶提供“維權代理”服務。其操作流程高度標準化:先以“減免債務”“修復征信”為誘餌吸引客戶簽約,收取高額服務費;隨后指導客戶提交虛假材料,如偽造失業證明、病歷或AI合成的催收通話錄音,并組織批量向金融監管平臺、黑貓投訴等渠道發起惡意投訴,脅迫金融機構減免本息。
一旦平臺因投訴壓力妥協,團伙即按比例分成;若遭拒絕,則持續升級投訴強度,形成事實上的敲詐鏈條。該案涉案金額超百萬元,法院最終認定其行為構成敲詐勒索罪,為全國同類案件提供了明確司法指引。
這一案例清晰揭示了當前金融黑灰產已從早期零散的“代投訴”個體,演變為具備數據獲取、話術培訓、材料偽造、投訴施壓等全鏈條能力的組織化犯罪網絡。其核心特征在于“合法外衣+非法實質”,表面提供法律咨詢或債務協商服務,實則通過濫用投訴機制、偽造證據、侵犯公民信息等手段牟利。更值得警惕的是,此類團伙往往利用監管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善意,將正當維權工具異化為勒索工具,使金融機構陷入“合規困境”,既不能忽視投訴,又難以甄別真偽。隨著AIGC技術普及,偽造通話錄音、病歷、收入證明等成本大幅降低,黑灰產的舉證能力和對抗能力顯著增強,傳統依賴人工審核與靜態規則的風險防控體系已難以應對。這種從引流、洗腦到偽造舉證、惡意施壓的閉環式運作,正成為金融安全的新威脅。
技術對抗升級 大模型泛化識別與小模型精準打擊協同
面對日益智能化、組織化、跨平臺化的金融黑灰產攻勢,單一機構的“單兵防御”已難以為繼。如何構建科技賦能、多方協同、法治護航的立體治理體系,成為行業共識。
10月28日,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數智化時代下的金融風險防控與協同治理”平行論壇上,北京金融監管局聯合北京市檢察院、中國政法大學發布《關于打擊治理金融黑灰產的聯合倡議書》,倡議協同共享信息、聯動健全機制、規范權益保護、壓實主體責任、深化多方互動、恪守合理維權底線、普及防范教育。《倡議書》明確呼吁各方力量形成共治合力,營造清朗、安全、可信的金融生態環境,構建多方聯動的綜合防治體系,遏制金融黑灰產蔓延,防范化解金融系統性安全風險。

馬上消費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以科技賦能作為治理黑灰產的核心支撐,針對黑灰產動態多變、對抗周期縮短的趨勢,該公司構建了 “黑產關鍵詞提取&泛化模型”、“黑灰產套路識別模型”與“舉證洞察模型”三大技術工具,形成系統化應對能力。在治理策略上,形成“對內固本、對外協同”的綜合治理框架,對內實施全流程風險管控,對外開展溯源打擊與生態凈化行動,實現治理效能最大化。
其中,“黑灰產套路識別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構的大模型對海量文本、語音進行語義解析,不僅能識別“代理全額退保”“信用卡逾期減免”等直白表達,還能敏銳捕捉“有內部渠道處理債務”“提供全套維權話術”等隱晦的黑產話術,完成初步風險篩查。隨后,基于卷積神經網絡(CNN)的專用小模型深入“勘驗”,從圖像、語音中提取偽造痕跡,精準識別交互行為套路。模型還引入思維鏈推理,結合聲紋與多模態數據,顯著提升智能客服中的客訴洞察效率。
通過因果推理等三重機制的結合,該模型形成“風險初篩——特征驗證——結論確認”的三級識別鏈路。實測表明,其在非法代理維權場景下的識別精確率超過90%,效率提升達40%。同時,配套的舉證模型能自動化生成客觀證據,已使金融機構的申訴成功率顯著提高,相關調解周期也大幅縮短。
生態共治 從單點打擊到聯合防御
近年來,非法金融活動更具隱蔽性與傳染性,黑灰產治理已從機構內部風控走向跨部門、跨平臺協同。因此,亟需建立司法、監管、行業、平臺、公眾共同參與的防控體系,多方協同、持續發力。
2022年3月,馬上消費牽頭成立“打擊金融領域黑產聯盟”(AIF),AIF聯盟成員目前已突破167家,包括郵儲銀行信用卡、民生銀行信用卡、騰訊、字節跳動等機構,通過迭代升級AIF系統平臺——愛馬平臺、開展學術機構共建、與多地公安機關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等方式,逐步形成立體共治網絡。截至目前,愛馬平臺已累計共享黑產數據量突破20.34萬條,AIF聯盟自成立以來,推動警方打擊非法代理維權類案件796起。
2025年9月,馬上消費發布一站式智能決策平臺——天星洞察系統,實現對“征信修復”等黑灰產信息的精準識別、預警與溯源。今年累計處置8萬條黑灰產信息,筑牢事前防線。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金融黑灰產的治理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對抗,而是涉及法律、監管、技術、公眾教育的系統工程。西南政法大學金融法治研究院院長王煜宇表示,受金融業內部監管標準差異大、法律法規層面的滯后性、跨區域執法難、消費者對金融知識和非法代理維權風險的認知不足等因素制約,當前金融黑灰產治理存在諸多監管困境。舉例來看,現行法規滯后于犯罪迭代,缺乏對金融黑灰產明確的法律定性,法律適用存在空白。
金融黑灰產的本質,是利用制度縫隙與技術不對稱牟利。隨著AIGC等技術普及,偽造成本降低,攻擊面擴大,單純依賴事后打擊已難以為繼。未來,治理路徑需進一步強化“數據共享——技術迭代——制度協同”的閉環。一方面,應加快制定黑灰產行為界定與平臺責任的法律細則,推動跨區域執法協作;另一方面,需構建行業級技術標準與溯源平臺,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此外,公眾金融素養的提升與舉報機制的完善,將是遏制黑灰產蔓延的社會基礎。只有形成政府、企業、公眾三方共治的生態,才能從根本上筑牢金融安全的防線。
胡群/文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