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發布的10月份《資產管理信托市場統計分析》顯示,10月份非標產品遇冷,標品信托產品成為亮點。在業內人士看來,在信托行業發布一系列重磅新規背景下,非標信托業務收緊是大勢所趨,行業加速向標品信托業務轉型。
非標產品市場遇冷
《資產管理信托市場統計分析》顯示,發行市場方面,10月份資產管理信托發行數量與規模環比雙降,但同比雙增。10月份,共發行資產管理信托產品2208款,環比下降9.39%,同比增長19.87%;已披露發行規模為1107.32億元,環比下降12.99%,同比增長25.52%。其中,非標產品發行數量環比下降18.72%,已披露發行規模環比下降19.81%。標品信托產品發行數量微降,但規模穩中有升。10月份,標品信托產品發行數量環比微降1.23%,已披露發行規模環比增長1.00%。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研究團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非標產品的發行降溫或是導致發行市場遇冷的主要原因。”
成立市場方面,10月份共成立資產管理信托產品1651款,環比下降27.71%,同比微增0.61%;已披露成立規模為605.16億元,環比下降14.62%,同比增長28.95%。其中,非標產品成立市場整體呈現疲弱態勢。10月份,已披露非標產品成立數量環比下降37.12%,成立規模環比下降22.78%。而標品信托產品成立數量雖然環比減少,但已披露成立規模環比增長12.86%?。
對此,上述研究團隊認為,一方面,受國慶中秋假期因素影響,節前非標信托項目集中落地,信托行業提前釋放項目儲備與資金需求,同時10月份工作日大幅縮短,這導致長假后市場供需動能明顯減弱,資金募集周期被迫拉長,產品成立節奏中斷,這對非標信托業務影響尤為顯著;另一方面,受9月份實施的預登記新規影響,10月份非標信托轉頭下行,但標品信托業務逆勢上行,成為資產管理信托市場的亮點。
信托行業加速轉型
近年來,信托行業迎來一系列重磅新規,行業加速轉型。2023年,《關于規范信托公司信托業務分類的通知》厘清了資產管理信托、資產服務信托、公益慈善信托邊界內涵;2025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金融監管總局《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信托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加強信托業務全流程監管;9月份,金融監管總局修訂發布《信托公司管理辦法》,全面強化了信托業務監管要求;10月31日,為規范信托公司資產管理信托業務發展,金融監管總局發布《資產管理信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
中國信托業協會特約研究員周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辦法》是對信托行業的系統性優化,核心在于推動行業逐步脫離傳統非標業務模式,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這意味著行業競爭將從過去的規模競爭,逐步轉向以投研能力、合規水平為核心的能力競爭,同時夯實資產管理信托業務健康發展的制度基礎。”
《辦法》將資產管理信托定位為基于信托法律關系的私募資產管理產品,具有符合資產管理本質、堅持私募定位、嚴格投資者標準三大特征。在周萍看來,《辦法》為資產管理信托劃定了清晰的業務范圍與監管要求,明確禁止通道業務和資金池業務,合理限制非標債權投資范圍與結構化產品杠桿水平,確立其基于信托法律關系的私募資產管理產品定位,面向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人數不超過200人,從根源上規范規模擴張行為。
“長遠來看,在政策指引下,通過夯實投研基礎,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深化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和資產服務的生態協同,信托行業有望實現從‘規模導向’到‘質效優先’的轉型,立足信托制度優勢,在大資管市場中打造差異化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周萍說。(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方凌晨)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