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28 09:40

11月27日,招商基金發布公告稱,王穎自11月27日起擔任公司董事長。該職位自今年9月原董事長王小青因“工作安排”離任后,一直由總經理鐘文岳代為履職,此次任命標志著招商基金正式迎來新一任“掌舵人”。
新任董事長王穎與此前幾任董事長一樣,同屬“招商系”背景。她于1997年便加入招商銀行,長期深耕于招商銀行體系,擁有豐富的金融從業和管理經驗。此次履新,是王穎在招商體系內的又一重要履職。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招商基金核心管理層出現“大換血”,除了董事長一職外,總經理、副總經理等關鍵崗位也相繼發生變動。在“將帥”相繼更迭的背景下,新管理層將如何應對明星基金經理持續流失、經營業績增長乏力等現實挑戰,已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管理層“大換血”
公開資料顯示,王穎于1997年1月加入招商銀行,歷任招商銀行北京分行行長助理、副行長,天津分行行長,深圳分行行長,招商銀行行長助理,2023年11月起任招商銀行副行長。
作為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成立之初股權結構多元,經過幾次股權調整后,目前由招商銀行持股55%、招商證券持股45%。
根據公開信息,招商基金自2002年成立以來,已歷經7任董事長。從第二任董事長馬蔚華開始,董事長人選均來自招商銀行體系。其中馬蔚華任職時間最長,達5年11個月;張光華和劉輝任期較短,分別為1年11個月和1年9個月;其他董事長任期多在4至5年之間。
在前任董事長王小青任職的4年多時間里,招商基金公募管理總規模從2021年二季度末的5765億元上升至2025年三季度末的9501億元,增幅超過60%。
Wind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末,招商基金公募總規模首次突破9000億元關口,達9313億元,在公募行業中排名第9位。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其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雖繼續升至9501億元,但在全市場164家公募機構中排名下滑至第12位;其中非貨基規模5635億元,行業排名第11位。
從經營業績來看,招商基金在2022年曾實現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雙增長,其中營業收入57.57億元,凈利潤18.13億元,同比增幅均超過10%。但自2023年起,公司凈利潤連續兩年出現下滑,2023年、2024年分別降至17.53億元和16.50億元。根據招商銀行發布的2025年半年度報告,招商基金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7.89億元,同比仍下降6.85%。
事實上,2025年以來,招商基金內部經歷了密集的人事調整,核心層出現“大換血”。
回顧來看,5月20日,招商基金發布公告稱,任職滿三年的總經理徐勇因個人原因離任,由老將鐘文岳接任;5月30日,王景、朱紅裕、陳方元新任公司首席(副總經理級);6月19日,董方因“工作安排”離任副總經理一職;6月27日,于立勇新任公司首席(副總經理級);8月23日,楊渺離任副總經理一職;8月26日,譚智勇被任命為公司副總經理;9月24日,王小青因“工作安排”離任董事長一職,由鐘文岳代任。
投研穩定性受關注
更為市場關注的是,去年以來,一場明星基金經理的“離職潮”席卷了招商基金的投研團隊,使得其投研力量穩定性受到考驗。
今年8月,知名績優基金經理翟相棟因“個人原因”離任,他曾是招商基金投資管理四部資深專業副總監,曾將招商優勢企業混合基金的規模從不足5000萬元管理至百億級別。
今年4月份,招商基金固收老將、首席固定收益投資官馬龍離職,隨后入職天弘基金。其在招商基金任職時管理總規模一度逼近900億元,占公司債券型基金規模兩成以上。
2024年6月,招商基金原投資管理四部專業總監、百億基金經理賈成東離職,轉任申萬菱信副總經理;此外,招商基金旗下蘇燕青、王巖、吳昊等任職超過十年的老將也在近一年多時間內因“個人原因”離職。
值得關注的是,近日,招商基金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蔡振在朋友圈表達希望“減負”的言論,雖迅速刪除且公司回應為“個人行為”,但仍將招商基金存在的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推至臺前。根據Wind數據,招商基金旗下95位基金經理管理著339只基金,人均管理3.57只產品和98.72億元基金資產,其中包括蔡振在內的7位基金經理在管基金產品數量超過10只。
記者注意到,在投研團隊頻繁變動的同時,招商基金的新產品發行也陷入低谷。數據顯示,2024年與2025年(截至11月27日)新發產品規模分別為284.34億元和209.24億元,發行規模已降至近十年的低位水平。
管理層更迭之后,招商基金未來的戰略方向備受市場關注。招商基金方面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公司未來將以“主動管理業務”和“被動指數業務”雙輪驅動,打造招商基金高質量發展轉型核心勢能,不斷強化公司核心業務布局。在做好新三年戰略落地的同時,進一步豐富產品類型,鞏固業務優勢,補齊發展短板,持續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強化多元資產配置核心邏輯。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招商基金表示,公司始終把人才工作擺在公司發展的突出位置,持續優化干部選育用管機制,加大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健全人才培養體系,營造良好團隊生態。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