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理想汽車發布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在交付承壓、補能政策變化與供應鏈爬坡等因素疊加的背景下,李想在財報電話會上選擇以一種不同以往的方式對外溝通。
與其說這是一次季度業績說明會,不如說是李想在公司進入第二個十年的節點,試圖用更明確的表達重塑外界對理想的長期預期。他沒有回避外界對理想汽車當下處境的疑問,通過耐心的溝通,理想要將戰略重心放在具身智能上。
這一轉向背后有其深層邏輯。近期,段永平在雪球談及“蘋果為什么不會造車”時的觀點在行業內引發了討論。他認為,蘋果極其重視能否為用戶創造足夠價值;一旦不能,它就不會進入這個領域。李想在電話會上的表述,與這一判斷形成了意外的呼應。
李想指出,如果把汽車的邊界限定在“電動車”,競爭必然滑向參數堆疊:續航多20公里或少20公里、車身尺寸略有差別,最終都難以產生本質性的體驗提升。在這種框架下,任何超出“優秀線”之外的創新,很容易被定義為成本浪費,甚至在能耗層面構成負擔。
在高度成熟的中國供應鏈體系內,這種困境被進一步放大。大量創新可以在不同主機廠間迅速擴散,技術形態被加速同質化。李斌在近日舉辦的廣州車展上直言,中國車企的創新往往“六個月后大家都有”,供應鏈的高度透明讓差異化難以維持。
李想顯然認同這一判斷:當供應鏈成為全行業共享的底盤,單純依靠參數上的領先難以建立真正的護城河。
因此,理想的長期路徑必須跳脫參數競爭,尋求系統能力層面的差異化。財報發布前,李想在個人社交媒體上透露,公司將推出AI眼鏡和AI音箱。這些動作若與電話會內容結合,指向的是同一條主線:理想正試圖把車內長期打磨的AI Agent能力,擴展到更廣泛的智能終端體系中,讓“理想同學”成為其最具可持續性的核心資產。
對于一家以家庭場景為主要定位的車企而言,AI Agent的延展性與日常觸點密度,有可能構成第二增長曲線的雛形。
為此,理想需要重新定義“車”本身。李想把未來的產品形態概括為“具身智能機器人”。這一定義并非概念化的愿景,而是建立在一套具體技術結構之上:它需要具備感知(相當于眼睛和耳朵)、模型能力(大腦)、操作系統(神經系統)、端側算力(心臟)以及線控底盤與主動懸架(身體)。這五部分必須形成系統級協同,車輛才能從被動執行指令,過渡到自動決策,再進一步成為能夠主動為用戶提供服務的機器人。
在這一框架下,汽車的價值也隨之發生位移。李想給出的例子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功能表”,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場景:主動完成停車、充電、開關門,甚至在艙內承擔部分照護職責,讓家庭用戶獲得接近“頭等艙”或“被照顧感”的體驗。理想希望通過這種具身化能力,解決傳統汽車難以觸達的用戶需求,把車輛從交通工具推進為生活場景中的“照護型終端”。
這樣的戰略意味著理想必須在技術側向前邁出更大一步。李想在會上強調,目前不存在任何一家供應商能夠提供具身智能所需的完整系統能力。
無論是感知、模型、算力還是底盤本體,都無法通過外購實現系統化構建。這迫使理想必須自研包括M100芯片、星環OS、具身智能模型以及線控底盤在內的全鏈路能力。對一家主機廠而言,這不是輕量選擇,而更像是一條高成本、長期投入的必選項。
即便如此,理想仍需在短期業務層面維持競爭力。將2026年視為關鍵節點,其中最重要的產品動作,是L系列的“代際級大改款”。總裁馬東輝在電話會上披露,這一改款承擔著“重回增程領先地位”的目標。
具體而言,理想將回歸更精簡的SKU,以兼顧供應鏈效率和體驗一致性;核心配置將“全系拉滿”,避免入門版本體驗折損;設計語言將在家族化基礎上增強豪華質感,重新匹配家庭用戶的使用場景;技術方面,L系列將全系標配5C超充,并與純電超充網絡協同,進一步強化補能體系的整體效率。
理想希望用這些確定性的產品升級、穩定的交付節奏與可感知的體驗提升,對沖需求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從策略上看,這是在現有紅海市場中繼續爭奪份額的現實選擇,與理想在智能化方向上的長期投入構成雙線推進。
從這場電話會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理想正在嘗試為自己的第二個十年建立兩條支撐線。一條是在整車產品維度,把傳統意義上的“配置競爭”做到極致,借助補能體系與效率優勢,確?,F階段的市場份額不被稀釋;另一條則是通過具身智能和AI Agent,在系統能力層面構建不依賴供應鏈擴散的護城河,把差異化放在更難被模仿的位置。
未來幾年,市場將持續觀察這兩條路徑是否能夠形成互相強化的閉環。一方面,具身智能的落地需要持續投入與長期驗證;另一方面,AI Agent的價值必須在真實使用場景中不斷累積,才能成為穩定的增長驅動。
對理想而言,這條路徑的賭注不在“能否造出更強的車”,而在于能否把汽車轉化為一種有生命周期延展能力的智能節點,把過去“用力”塞進車里的無用功能都延展到外部硬件,并且做到互聯互通。
從電話會的表達來看,理想已經明確了自己的方向。未來也不再把自己限定為一家電動車企業,而試圖成為一家以具身智能為起點、以AI Agent為抓手、以汽車為入口的長期型公司。接下來,市場會以2026年為時間軸上的關鍵刻度,檢驗這套戰略在產品、技術和組織層面的可執行性與可持續性。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