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全球長線海島游市場正在悄然發生結構性變化。隨著人們對深度旅行和個性化體驗的需求日益增長,短途觀光和標準化度假產品逐漸失去吸引力,而那些能夠提供獨特文化體驗、原生態自然景觀以及高質量服務的目的地,正在成為新一輪長線旅游市場的焦點。特別是在亞太及中國市場,游客更傾向于選擇“值得飛十小時以上”的海島目的地,他們希望的不僅是美麗的海灘和度假村,更是可以親身觸碰的當地生活、文化故事和人文情感。

在這樣的趨勢下,斐濟憑借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文化氛圍以及“人本精神”而脫穎而出。相比其他長線海島目的地,斐濟不僅擁有連綿的珊瑚礁、寧靜的瀉湖和原生態村落,更在旅游服務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價值——從當地人的熱情接待,到社區參與的民宿體驗,游客能夠感受到島嶼“自然的快樂”與“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連接”。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現代廣告》采訪到斐濟旅游局董事Josaia Rayawa。作為在旅游行業擁有逾三十年經驗的資深專家,他不僅見證了斐濟旅游從歐洲殖民時代走向全球化的歷程,也深度參與了斐濟在國際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的品牌塑造與戰略布局。在他的視角中,斐濟的旅游發展不僅是產業的競爭,更是文化與人本精神的延展。

在斐濟旅游業,Josaia是一個跨越多重角色的人物:他從麗晶酒店的管理崗位起步,在航空業擔任區域銷售總經理與品牌推廣負責人;后來成為度假村總經理,又曾轉身進入保險行業,以一種并不常見的方式重新理解“人與目的地”的關系。直到 2023 年,他正式加入斐濟旅游局董事會,在斐濟、新西蘭、澳大利亞到美國的多年市場實踐,讓他成為這個國家旅游品牌最堅定、也最具文化敏銳度的講述者之一。
他說,自己在不同職業角色之間穿梭,但真正貫穿三十年的,是“如何講好斐濟的故事”。
Josaia的旅游職業生涯開始于酒店。從麗晶酒店集團的中層管理做起,讓他第一次意識到,“旅游”不只是目的地或服務項目,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無論我在哪里工作,無論角色是什么,我最關心的是,我們如何講述斐濟?如何讓人們在體驗之前,就能感受到我們的精神?”他說這句話時,語氣里帶著一種篤定。
舊時斐濟的旅游業,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典型的歐洲度假目的地。在20 世紀 60 年代到 80 年代的產業發展階段,游客多來自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目的地品牌的敘述也更傾向于“殖民風格”的度假形象。直到更晚一些時候,與當地文化相關的表達才逐漸進入主流視野,真正以斐濟人的價值與生活方式為中心。
當Josaia 進入行業時,正是這種文化交匯的節點。他看到一種新的機會:“斐濟不是產品,它是情感。”
酒店訓練了他的執行力,但真正讓他對品牌敘事有深刻領悟的,是后來的航空業經歷。作為太平洋航空(現斐濟航空)廣告與推廣負責人、以及太平洋地區銷售總經理,他從“賣酒店房間”轉為“賣一段長途旅行”,也從目的地運營端走到了全球市場的前線。
他說:“每一個來斐濟的人,一開始的目的可能很簡單,但他們回去后談論的,永遠是我們的文化和人民。”
在他的敘事里,斐濟不是“產品經理”式的概念,而更像一個“待人以心”的主人,對外界抱持一種自然的歡迎姿態。這種文化上的自覺,也在慢慢影響他對市場傳播的想象。

與他交談,你會發現他很少使用“營銷”“轉化率”“ROI”這樣的商業詞匯。他談得最多的,是“精神”“連接”“文化”“關系”。他說:“旅游不是經濟行為先行,而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先行。我們分享的不是產品,而是意義。”
斐濟語中有一個詞“Loloma”,意思是“真誠分享”。在 Josaia 看來,這不僅是斐濟人待客的方式,更是整個目的地品牌的靈魂。他把它描述為一種“天然的邀請”:游客來到島上,無論走進民居還是村莊,人們都會主動邀請你坐下來,哪怕屋子很普通,但那份“想讓你參與我的生活”的情感,是無法用市場投放去替代的。
他強調:“這不是被訓練出來的,這是我們的文化植入在心里的。”
因此,他對旅游傳播策略的看法與很多目的地管理機構不同。他不追求單一創意或短期話題,也不希望國際傳播變成一種為了吸睛而犧牲文化本真的“外包裝”。他說:“我們需要創造力,但不能讓文化變形。斐濟的獨特性來自心,而不是技術。”
他并不反對數字傳播或AI 技術,但認為這些只能模擬視覺,卻無法生成情感。他提醒團隊:“AI 可以造圖,但造不出一個人的心 —— 而斐濟的競爭力就在于心。”
在全球旅游營銷日益“概念化”和“技術驅動”的時代,這樣的表達顯得格外獨立,又極具地域文化的底氣。

疫情后,全球旅游業都在重新定位,而斐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世界上最早開放接待國際游客的國家之一。Josaia回憶說:“其他國家還在等待,而我們已經做好準備迎接人們回來。”
這種先發優勢讓斐濟在后疫情時代獲得了短期紅利,但他很快意識到:市場回歸穩定后,競爭會重新加劇。尤其在新的全球格局下,長途目的地必須重新回答一個基本問題——為什么值得從地球另一端飛來?
對斐濟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寫在他們的品牌承諾里:“Happiness Comes Naturally.”(天生快樂)
Josaia認為,這不是一句 slogan,而是一個需要產業鏈每一個環節共同完成的“體驗閉環”。從游客在社交媒體看到斐濟的第一張照片,到機上服務、落地歡迎,再到在島上體驗村莊文化,每一步都必須讓“自然的快樂”成為真實發生的體驗。
他說:“品牌承諾不是廣告說的,是人在島上感受到的。”而當談到全球競爭時,他并不擔心同為海島國家之間的“資源相似性”,更關心的是文化表達與市場準備的差異。
“歐洲和美國游客已經來斐濟幾十年了,他們知道會遇見什么。但對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我們必須從頭開始準備。”
談到中國,Josaia語氣立刻變得更加積極。他認為中國是斐濟“最重要的長線市場之一”,并且是整個太平洋島國未來增長潛力最高的地區。
他說:“中國不是短線市場,它需要被悉心培育,像照顧一個孩子一樣。”
這句話聽上去溫柔,卻也現實。對于中國游客來說,斐濟是一個相對遙遠的目的地,飛行10 小時、消費水平較高、文化差異明顯——這些都是市場推廣必須面對的挑戰。
但在Josaia看來,這并不是阻礙,而是機會。“如果我們把文化講透,把體驗準備好,讓他們知道自己會遇見什么,他們就不會覺得遠。”
他反復強調“準備”這個詞。他認為中國游客對新文化的興趣極高,也愿意分享體驗,而斐濟的自然景觀、獨特文化、人情氛圍,恰好能滿足中國游客追求“新鮮”“深度”“不同”的需求。
2024年,斐濟全球游客接待量歷史性突破百萬大關。在此背景下,中國市場能在2025年運力受限的情況下,于特定月份實現中國入境人數逆勢增長,充分證明了斐濟在中國市場,目的地品牌忠誠度與產品吸引力的強大韌性。中國作為斐濟第四大國際客源市場的地位穩固,客源結構持續優化,斐濟作為中國游客"長線海島首選"目的地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更重要的是,他相信中國游客會成為“斐濟的傳播者”。“那些真正愛上斐濟的人,會把斐濟講給朋友和家人聽。這比任何廣告都更有力量。”
在他看來,這種“口碑傳播”是斐濟品牌的天然增長機制,而中國市場的社交生態更讓這種機制具有更強的擴散能力。
在全球旅游目的地愈發“同質化”的當下——統一的海邊酒店、標準化的度假體驗、復制性的營銷活動——斐濟的挑戰不是如何跟上,而是如何不被同化。
Josaia多次強調:“創造性很重要,但不能犧牲文化本質。”他擔心一旦為了吸引更多游客、為了迎合商業趨勢而過度包裝,斐濟的獨特性就會被磨平。
“我們的文化是活的,它不是一個營銷素材,不是一個舞蹈、一個服飾、一個表演……它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生活方式。”
因此,他不愿意讓品牌傳播走向“快閃式創意”或過度符號化的“文化裝飾”,他更愿意讓游客到來后自己去感受、去發現。
“斐濟還有太多美好的部分沒有被世界了解。我們不急,我們希望慢慢地、真誠地展現。”
這樣的回答,帶著某種島嶼國家特有的從容,也是一種對文化本源的堅守。
采訪的最后,他說了一段話,讓整個對話有了非常清晰的底色:
“旅游不僅僅是航空公司、酒店、行程、體驗……它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經濟當然重要,但如果少了情感,它就會變得空洞。”
他講起斐濟人的習慣:當游客來到村莊,即便并不相識,人們也會邀請他們留宿、喝茶、聊天、分享食物。這不是“服務”,而是文化深處自動流動出來的一種“連接欲望”。
這也是為什么,盡管他在航空、保險、酒店等行業穿梭多年,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在做同一件事——講述并實踐斐濟的故事。
他相信,只要這種“人本的力量”還在,斐濟的旅游品牌一定會保持差異性,甚至在未來全球更加內卷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位置。

采訪結束時,他再次強調:“我們依靠的不是廣告,而是人。”
在今天這個由流量、短視頻、算法與品牌設計主導的時代,這樣的表達聽上去近乎“反商業”。但如果你真正理解斐濟文化,你會知道,那不是拒絕,而是一種更穩固、長期、持續的品牌塑造哲學。
斐濟的品牌,也許正是由無數微小但真實的瞬間組成:海邊村莊里的邀約、某個小孩遞來的椰子、一位老人講述的故事、陌生人之間自然的微笑……而 Josaia,把這一切看作“真正的競爭力”。
他說:“你來斐濟,看到的不是廣告里的斐濟,而是真實的斐濟。”
這句話,大概便是他三十年職業旅程的核心答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