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11月12日,2025年清華財經新聞論壇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國家記者俱樂部舉行。論壇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經濟傳播研究中心、全球財經新聞項目承辦,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和中國經濟傳媒協會協辦。
美國國家記者俱樂部位于白宮旁,地處政治核心地帶,是面向媒體人士的專業組織。清華財經新聞論壇匯聚了來自中美兩國的25家主流媒體、財經媒體的40余位負責人、資深記者及專家學者;與會嘉賓緊扣“世界格局變化下的中美經濟關系:媒體的角色與解讀”主題,針對中美經貿關系、全球敘事演變以及財經新聞教育等議題展開了深度交流。

在論壇開幕式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經濟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全球財經新聞碩士項目主任杭敏教授向受邀出席論壇的中美媒體嘉賓致以感謝。她認為,在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攀升、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關鍵階段,中美媒體開展面對面交流與溝通極為必要,能夠為中美媒體記者搭建這一對話平臺,深感欣幸。
清華大學全球財經新聞英文碩士項目聯合主任、美國國家記者俱樂部前主席Rick Dunham指出,清華財經新聞論壇已經連續舉辦18屆,成果顯著。他談到,當下正值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二任期滿一年的關鍵節點,中美兩國媒體人能齊聚一堂、坦誠交流,實屬難得。

美國國際記者協會(ICFJ)主席Sharon Moshavi回顧了在全球范圍內支持記者培訓項目發展的歷程。她表示:“借此中美媒體專家寶貴的相聚機會,希望與會專家超越對挑戰與問題的探討,在凝聚共識的基礎上共同尋求務實方案。”

美國國家記者俱樂部主席、俄克拉荷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榮譽院長Ed Kelley在致辭中表示,本屆論壇所營造的“人情味”和開放交流的氣氛將有助于增進中美媒體的理解與互信,推動雙方關系持續健康發展。

第一場圓桌討論以“中美經濟關系及全球敘事”為主題,由Rick Dunham主持。著眼于政策變化下中美經濟關系現狀,嘉賓們探討了財經新聞在塑造全球認知中所起的作用,并針對日益兩極化的趨勢,就貿易、供應鏈及技術競爭等議題交換了意見。嘉賓們也聚焦跨文化交流語境下的中美經濟關系報道,探討了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及數字故事創作工具如何改變全球經濟報道模式與受眾參與度。
美國記者俱樂部前主席、《商業周刊》主編Doug Harbrecht分析了全球貿易新聞視角下的中美經濟關系。他從中美經濟往來消息中發現,美國實際上借鑒了諸多中國貿易管理規則。《今日北極》高級編輯Cary O’Reilly以產業新聞為例,分析了特朗普政策上的“不可預測因素”,認為其在多個層面為中美媒體創造了報道機遇。CQ Roll Call 財經高級記者Mark Schoeff Jr.認為,關稅與制裁將成為新一屆國會博弈的核心,也是兩國財經媒體關注的重點。《第一財經》華盛頓分社社長孫卓認為,美國農業相關媒體輿論對關稅談判進程的影響和改變,值得兩國媒體共同關注。Bankrate.com華盛頓分社社長、美國國家記者俱樂部前主席Mark Hamrick指出,近年來美國公眾對供應鏈風險的關注大幅提升,經濟新聞中的“關稅專題”成為公眾認識政策的重要抓手。《財經》美國分社社長金焱回顧了近年來中美貿易議題在公眾視野中的變化,指出雖然公眾尋求深入解讀貿易政策為媒體提供了機遇,但是跟風報道也可能導致新聞質量走低。

第二場圓桌討論以“全球商業新聞的教育、創新與未來”為主題,由杭敏主持。與會嘉賓圍繞國際合作、教育創新及新興技術培訓等議題展開討論,特別關注了對能報道氣候與環境變化、社會責任、數字金融、人工智能等復雜全球經濟議題的專業人才培養問題。此外,嘉賓們還討論了數字化加速轉型、虛假信息泛濫大背景下的新聞室運作模式與新聞職業道德等議題。
杭敏分享了推進全球財經新聞教育的思考,提議要加強三個維度的合作:國際合作、跨學科協作和學界業者的合作。國際記者中心高級副總裁Patrick Butler表示,清華全球財經新聞項目作為國際教育合作的成功典范,在師資、生源及管理架構上充分體現多元與互補性。彭博社政府新聞總監Angela Greiling Keane認為新聞教育應當在變與不變中尋找平衡,傳播總會出現新形態,但敘事的基本要素不會改變,對關鍵性問題提問是人類的專屬能力。《商業周刊》和《福布斯》記者及編輯Jane Sasseen提醒新聞教育者應打破學科壁壘,把數據新聞、調查技能與商業視角結合起來,從而提升報道的解釋力與公共價值。美國國家記者俱樂部新聞學院院長Ed Kelley以親身經歷回顧美國新聞教育界的焦慮,強調了資源不足、轉型緩慢與學界應對變局不足等問題成為影響發展的主要矛盾。《紐約時報》特約撰稿人、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前財經新聞教授Leslie Wayne對此表示贊同。多媒體記者兼數字策略師、《華盛頓郵報》編輯Doris Truong認為應該更加重視新聞協會,認為新聞共同體應該發揮培養記者精神和職業認同的作用。
CGTN America 數字團隊高級經理Peng Han指出,“跨越國界的共情”是媒體內容具有傳播力的重要原因,媒體應當在社交網絡情緒化環境中堅守事實與分析的底線。華盛頓分社主任Todd Gillman認為,實踐與現實經驗的結合非常重要,鼓勵要“在比真實新聞編輯室更包容的環境中允許犯錯并學習”。前《諾福克維吉尼亞人報》及《安納波利斯資本報》總編輯Steve Gunn認為個體批判性思維能力非常重要,教育界應思考教授學生開展新聞創作以提高職業發展上限。新聞與婦女研討會組織者Suzanne Struglinski認為,教育者應鼓勵學生參與氣候、經濟或國際關系等跨領域主題會議,探索多元領域的發展空間。

論壇交流氣氛熱烈,嘉賓討論坦誠開放,與會者一致認為:當前亟需一個建立在理解與合作基礎上的中美媒體對話平臺。與會者共同期待,清華財經新聞論壇能持續發揮關鍵作用,推動學界與業界的交流不斷走向深入。

清華財經新聞論壇自2008年創立以來,已成功舉辦十八屆。論壇始終緊扣時代脈搏,聚焦財經新聞報道與經濟傳播領域的熱點議題,成為推動財經新聞教育、研究與實踐互動融合的重要交流平臺。2024年11月,論壇于華盛頓美國國家記者俱樂部舉行,是美國大選后首次開展的中美媒體學界與業界對話。時值特朗普第二任期屆滿一周年,中美兩國媒體人再次齊聚一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凝聚共識,致力推動新聞教育與實踐的進步,提升財經新聞報道的專業水準,增進跨國理解與溝通,為促進中美交流合作注入新的動力。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