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消息,近日,我國已完成第一階段6G技術試驗,歷經四年持續攻關形成超過300項關鍵技術儲備。
6G第一階段試驗的完成不僅是技術的儲備,更是技術“突圍”的關鍵一戰,在全球坐標系下,6G“中國速度”日益引人關注。不僅如此,我國在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賽道上實現了階段性領跑,為2030年前后6G商用部署奠定堅實基礎。
本次試驗由工信部指導,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要電信運營商及重點設備制造商共同開展。試驗內容聚焦于太赫茲通信、智能超表面、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等6G潛在核心技術,在多地建立了封閉測試環境,累計完成超過200個典型場景的驗證。
測試數據顯示,部分技術的峰值傳輸速率達到太比特每秒級別,較5G提升數十倍,同時實現了微秒級端到端時延與每立方米過百個設備的超高連接密度。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云明在近日舉辦的2025年6G發展大會上表示,將持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融合技術方案研究,一體推進技術研發、標準研制、試驗驗證、應用培育等工作,為6G標準化產業化奠定堅實基礎。
相較于5G,6G傳輸速率提升10—100倍,達100Gbps以上,時延壓縮至微秒級,連接數將支持每平方公里千萬級設備接入。6G作為未來十年全球最重要的新一代綜合性數字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其核心突破在于打破單一通信功能局限,實現了通信、感知、計算、智能多技術深度融合,服務對象從人、機、物拓展至各類智能體,服務空間則從地面延伸至空天地海一體化,最終達成“萬物智聯、數字孿生”的終極目標。
我國6G技術試驗采用“三步走”戰略布局。第一階段是關鍵技術試驗階段,此階段已明確通信感知融合、空天地一體化組網、AI原生網絡等核心技術方向。目前該階段已圓滿收官。接下來的第二階段是技術方案試驗階段,將面向典型場景及性能指標,研發6G原型樣機;第三階段是系統組網試驗階段,將研發6G預商用設備,開展6G關鍵產品測試。
技術試驗之外,標準制定的話語權爭奪異常激烈,更顯關鍵。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長聞庫表示,2023年6月,國際電信聯盟提出6G六大典型場景,制定性能指標和評估方法,為標準設計出好“考題”。
今年,全球6G研發已進入“標準前競賽”的關鍵階段,各國紛紛加速布局搶占戰略制高點。作為全球6G專利申請量占比達40.3%的領先國家,我國不僅在技術研發上持續突破,更深度參與全球標準制定。在3GPP啟動的6G研究項目中,我國與美、日、歐運營商共同擔任核心報告人,主導場景需求、系統架構等關鍵領域研究,目前6G服務需求研究已完成77%。
2024年3月,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明確了6G標準化時間表,9月通過了首個6G場景需求標準項目,這個項目由中國移動牽頭,全球90余家企業支持。截至2025年初,中國6G相關專利占比超過48%,遠超美國的35.2%,提交的標準提案占全球37%。
6G推進組組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2025年6月啟動6G的技術標準研究,2025至2027年完成技術研究階段,2029年3月份完成第一個版本的技術規范。她表示,6G將從5G的萬物互聯向萬物智聯轉變,未來將引入更多智能體,如機器人在工廠生產環節、家庭保姆、教育等新形態。
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專家劉光毅接受中國網采訪時也表示,6G技術策源進入標準化關鍵階段,中國移動將進一步強化6G研發投入和布局。
目前中國移動已建成10個站點規模的6G試驗網,支持多頻段融合組網,可高效支持10余項6G新技術驗證。同時,也已成功研制基于云原生的6G原型系統,具備支持128通道400MHz帶寬能力,實現單用戶速率超過6.43Gbps。
6G成功與否,既需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又離不開智能終端引領帶動。“6G與AI深度融合將賦能移動終端進入智能體新時代,引發應用模式的創新變革。”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AI手機、智能體手機以及AI眼鏡等外設設備將是主要發展方向,智能體工業模組、智能網聯車機模組、無人機機載通信終端、直聯衛星的移動終端也將成為終端市場增長點。
作為未來產業的重要支撐,6G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將加速新型顯示、傳感成像設備等技術發展,手機可能變成輕量的眼鏡,實現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合并為一的延展現實(XR)服務。專家認為,6G將催生萬億級新興產業市場。到2040年全球6G連接數將超過50億,占全球移動連接總數的一半,覆蓋低空經濟、遠程醫療、智能工廠、數字孿生城市等眾多場景。
盡管前景光明,6G技術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太赫茲通信技術尚未成熟,對集成電子、新材料等技術構成挑戰。有分析指出,目前太赫茲設備功耗約為5G基站的3倍,且高頻信號穿透能力有限,需通過新型網絡架構彌補。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