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30 21:50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銳
港人北上消費又有新流行:買社保。
翁俊權(英文名:Robin,羅賓)是香港人,因曾在香港警隊工作,身邊的朋友習慣叫他羅賓Sir。
2021年左右,翁俊權帶著家人搬至廣東省中山市定居。過去兩三年,隨著港人北上“買買買”氛圍愈濃,翁俊權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的“羅賓Sir內地生活點滴”系列視頻也受到香港親朋好友的關注。
9月28日,翁俊權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今年,港人北上的“購物車”越來越豐富,關于“申請內地社保(社會保險,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成為被咨詢較多的話題。經濟觀察報記者亦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注意到,目前已有不少博主在網上分享關于“港人北上買社保、醫保(參保)”等主題的貼文,也有香港網友自述參保經驗,并稱這是為“回深圳退休”做準備。
9月25日以來,經濟觀察報記者跟進采訪了數位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已申請社保或醫療保險(也稱“醫保”)的香港居民,并向中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下稱“中山人社局”)、廣東省醫療保障局查詢港澳居民在粵參保情況。
從“內地工作”到“內地退休”
翁俊權在中山申請社保的起因是內地工作需要。
9月25日,翁俊權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回憶了他從香港到深圳工作、創業,以及最后選擇在中山定居、退休的過程。
1991年,當時已經在香港警隊工作約五年的翁俊權選擇退役,前往廈門大學進修學習。他說,或許是因為在政府部門工作,他比普通香港人更敏銳的感知到“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意義。
“我的父母也是年輕時從內地到香港打拼,我們心中對內地始終有一份情懷。”翁俊權說,回內地求學是他第一次接觸內地,“那時選擇從香港再回內地的人不多,如今看來這是改變我人生的決定”。
1993年,翁俊權完成進修回港工作,并進入房地產行業。2000年,翁俊權所在的香港房地產公司進駐內地市場,他被派駐深圳,負責當地市場開發工作。
時間一晃至2019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政策落地,翁俊權接待了很多香港客戶,主要考察廣州、深圳、中山、珠海的樓市。同期,年過50歲的翁俊權也在為自己的退休做準備。
與翁俊權相似,這群香港客戶大多數是40歲至60歲,即將退休或已有退休計劃。不同的是,“他們普遍對內地還不太熟悉,就是偶爾到深圳吃個飯”。
翁俊權說,一些警隊前同事、香港好友就這樣成為他獨立策劃在內地帶“香港考察團”的第一批客戶。也是大約2019年,翁俊權相繼在香港、內地注冊公司,專注為香港人到內地置業提供中介服務。
“2021年左右,我和家里人一起搬到中山定居,兩個孩子也過來讀書,完全融入中山。”翁俊權說,因為在內地創辦公司,他和妻子以公司職員的身份購買了中山市的社保,每人支付大約1500元/月。
過去幾年,在中山生活的“幸福感”進一步“肯定”了翁俊權的退休計劃。在他看來,一方面,中山與周邊的廣州、深圳相比,房價相對較低,這大幅度降低了生活成本;另一方面,隨著山姆等網紅商場陸續開業,其日常生活、購物環境不輸香港。
“以前住香港,放假總是想去戶外,去哪里旅游,現在覺得在家就特別舒服。”翁俊權說,中山本地居民“講粵語”居多,所以當地生活環境與香港很相似。而且,隨著粵港澳大橋、深中通道相繼建成通車,以及“港車北上”等政策落地,往返香港與內地的交通越來越通暢。這些“幸福感”同樣吸引著翁俊權的香港客戶們。
翁俊權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截至目前,他已服務上百位移居中山退休的香港人。并且,據他所知,當中不少港人也申請了當地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或者醫療保險。翁俊權因此特意在“羅賓Sir”多個社交平臺賬號專門推出了一期內容,講解港澳臺人士如何在內地申請社保,以及使用醫保看病的過程。
對此,中山市人社局回復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提到,該局已經注意到港澳居民在中山參保(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數量上升,整體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速度相符,屬于正常的數量上升;購買者主要為在中山居住、工作和開辦企業的港澳人員。
經濟觀察報記者查閱小紅書等社交平臺注意到,“港人北上買社保退休計劃”涉及廣州、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
廣東省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局曾公布過一組數據:截至2024年8月,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工傷、失業保險共33.28萬人次,較“灣區社保通”上線(2021年底)前增長118.93%。根據公開信息,“灣區社保通”是一項由廣東省人社廳推出,完善、提高粵港澳三地社會保障制度對接工作的服務措施。
高效、便宜的醫療服務獲“高贊”
在內地社保包含的五項保險中,翁俊權對醫保的評價最高。
據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內地醫療服務也是港人北上越來越受認可的一項“消費”。9月28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在小紅書平臺一則近期仍在持續更新的“港人北上買社保攻略”貼文下看到,一位香港網友自稱目前在港工作,決定以后退休回深圳養老,已經以深圳靈活就業形式申請深圳社保,每月支付費用1000元。
這位網友同時建議,(香港人)若在內地有養老需求就“供社保”,只想看病方便就“買醫保”。
就此,翁俊權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香港的醫療服務相對比較極端,居民可以通過極少費用獲得公立醫療服務,但資源緊張、輪候時間長,例如急診常常要排四五個小時。”
翁俊權稱,以治療白內障為例,通常排期做檢查就要等幾個月,檢查后確認需要手術,很可能還要再等兩年。“(白內障)不嚴重都等到嚴重了。”他說,如果選擇去私人醫療機構,治療效率高但費用也很高,即使自己在有購買商業保險的情況下,治療費用對普通收入群體而言仍然感到有壓力。
翁俊權分享自己在中山治療“眼干疑似白內障”稱,他上午在手機上預約附近醫院掛號,下午按時就醫,總費用88元,自費48元,報銷(統籌支付)40元,高效、便宜。
翁俊權同時介紹稱,以中山為例,如果港澳臺人士在當地工作,公司會直接幫其申請社保,當中已包含醫療保險;如果只是在當地居住而未就業,可以申請當地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另據記者采訪所知,孫宏睿、葉興華分別是在廣州、佛山創業數年的香港人,兩人亦因工作需要申請了當地社保。其中,醫保是他們認為內地社保給他們帶來的最直接的便利。“社保短期意義不大,醫保用的多。”孫宏睿說。
胡先生是一名年輕的香港中醫,熟悉兩地醫療系統,2023年起以靈活就業形式在內地只申請了深圳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9月27日,胡先生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他因工作原因經常參與大灣區青年中醫交流活動,而自己因貧血、尿酸高,需要定期到醫院復查。目前,他在深圳的醫保每月支付471.6元,對深圳的就醫效率和費用感到很滿意。胡先生表示,自己在香港已購買商業保險,但這些定期復查的費用未達到報銷門檻,“自費比內地高幾倍”。
胡先生對香港醫療服務的整體感受與翁俊權等人一致。“公立醫療資源便宜,甚至比內地便宜,但要排隊,一個專科的號要排2年至3年。”胡先生說,對大部分香港居民而言,在深圳購買醫保還是比較小眾的行為,主要是因為不熟悉相關的政策。
廣東省醫療保障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香港澳門臺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實施以來,截至2023年底在廣東省參加居民醫保的港澳人員超過21萬人。
9月26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就港澳人員在粵參保的最新情況向廣東省醫療保障局發出采訪查詢,截至發稿暫未獲得回復。
社保政策“破壁”仍在繼續
無論是在粵創業多年的翁俊權等人,還是熟悉醫療系統的胡先生,他們都認為內地提供的社保、醫保服務對港人而言是一項“劃算”“高性價比”的福利,甚至特別適合一部分香港人的需要。
胡先生說,深圳醫保很適合慢病人群,方便他們定期復診,或者中低層收入人群,他們想省錢又想得到較好的醫療服務。他也提到,相關政策對很多香港人來說還是很陌生,存在“科普不足”的情況。
對此,中山市人社局方面回復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表示,以中山為例,目前港澳居民在內地參保主要根據2020年1月1日實施的《暫行辦法》及廣東省統一制定的港澳居民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政策,港澳居民與中山本地居民同參保、同繳費、同待遇。
2019年1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醫療保障局在上述《暫行辦法》公布時的新聞發布會上曾概括表示,《暫行辦法》主要內容包括對“適用人員范圍、適用險種、享受待遇、經辦程序以及(港澳臺與內地)雙重繳費等問題”的明確。
其一,《暫行辦法》將兩類港澳臺人員納入適用范圍。第一類是就業人員,包括在內地(大陸)單位就業、靈活就業、個體經營等各種形式的就業人員;第二類是非就業人員,包括在內地(大陸)居住但未就業的人員及在校大學生等。
其二,《暫行辦法》規定,在內地(大陸)就業的港澳臺居民應當參加五項基本社會保險。在內地(大陸)居住未就業港澳臺居民,可以在居住地按規定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
《暫行辦法》同時表示,相關政策也為未來銜接安排留出空間,會持續改善、提高經辦服務。
對此,中山市人社局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目前,其下屬單位中山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仍在積極開展“灣區社保通”工程,主動與港澳牽手,共同推動社保業務“跨境辦”。例如,2022年,該局與中國工商銀行(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工會聯合總會等兩家澳門社會機構簽訂服務協議,委托其以業務導辦、代收件和咨詢答疑等方式為在澳的澳門居民提供社保服務;2023年,中山作為廣東省5個試點城市之一與香港工會聯合會簽訂社保服務合作協議,將資格認證、參保登記、待遇申請等7個社保高頻事項向香港社會機構延伸,通過委托辦理方式,解決香港居民“跨境辦”社保業務之困。
中山市人社局進一步向記者解釋,除了目前港人感受最明顯的醫保服務,內地的養老保險參保繳費“多繳多得,長繳多得”,而且“活到老、領到老”,養老保險參保繳費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和年限,就可以終身領取,且待遇有相關調升的機制。并且,相關辦理政策很靈活。例如,在申請養老保險方面,港澳人士通過辦理居住證就可以在內地以靈活就業方式參保,無需提供復雜的工作證明等,手續簡便。
“其實我也想給父母買(內地)社保,但他們已經超齡,不符合政策條件所以買不了。”葉興華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他希望粵港兩地的互通政策能更開放。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