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26 16:51

11月26日,《經濟觀察報》主辦的“‘資管向優·智啟新程’2025年度資產管理高峰論壇暨值得托付金融機構盛典”在北京圓滿落幕。本論壇已連續成功舉辦十一屆。政企研學各界代表,現場聚焦“資管向優·智啟新程”核心主題,共同探討全球大資管市場趨勢與高質量發展路徑,共同為資產管理行業走向更高質量、更健康、更持續的未來建言獻策。
《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經觀傳媒高級副總裁郭宏超代表主辦方致辭。他表示,三大核心變革正在深刻重塑中國210萬億的資產管理行業:一是監管框架的持續完善,制度紅利的持續釋放,將為未來十年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石;二是資產結構的深度重構,優質資產的稀缺性正在被市場重新定價;三是投資者行為日趨理性,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正穿透市場的風險定價、深度的投研賦能以及服務客戶的財富增值。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資產管理行業的每一次跨越發展,都孕育于市場出清后的價值重估之中。”郭宏超總結道。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懷清發表了題為《人民幣國際化與資產配置》的主題演講。他指出,未來中國的資產將成為全球投資者分散風險,提升收益重要一環。我國已建成比較齊全且有深度的金融市場體系,債券和股票市場規模均居全球第二。人民幣幣值穩定、資產種類多樣,有助于全球投資者實現資產配置多樣化和風險分散。我國金融開放更加強調制度型開放,包括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等方面,市場環境穩定,人民幣幣值穩定和匯率低波動成為國際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長期有利因素。此外,中國經濟的韌性和高質量資產也為其帶來分散風險和穩定收益的價值。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在其主旨演講《低利率與高波動交織下的資產配置邏輯》中表示,中國長期資本市場前景看好但要關注警惕短期波動風險,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市場的機遇都來自經濟的轉型升級,轉變就是改變,改變就是不確定,不確定就是風險,更需要我們倡導價值投資,長期投資,不要想賺快錢。管濤表示,未來五年核心資產的配置方向包括自主可控與新潮消費、龍頭企業的并購重組、傳統行業的創新發展、優質企業的產業外遷四個方向。
當前宏觀環境的復雜性正日趨凸顯。經濟周期輪動顯著加快,市場在多重不確定性交織下高位震蕩。這既為資產管理行業的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以《穿越周期——主動、量化與配置的決勝之道》為主題的圓桌論壇,由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主持,攜手行業嘉賓共同探尋資管行業穿越周期、實現長期穩健發展的深層邏輯。

面對如何穿越周期的命題,嘉賓們從不同方面給出了深刻見解。穿越周期本身是困難的,更務實的回答是“配置趨勢、交易周期、規避風險”。具體做法是,一是要對看好的產業趨勢、有成長潛力的經濟體、作出新的增長曲線的優質上市公司進行配置;二是在趨勢中交易波動;三是在市場過熱時候選擇規避尾部風險,“保住勝利果實”。此外,要避免將短期熱點敘事誤判為長期趨勢,不要妄念做高頻交易。與會嘉賓強調,穿越周期的前提是負債的相對穩定,資產組合的管理者要對自己的組合收益有合理預期。
針對主動投資和量化投資的融合演變,嘉賓們展開了深入探討。在信息傳遞加速的時代,主動投資必須系統化,否則無法跟上市場的定價速度。同時,量化投資要主動化,要創設新的產品,適應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并滿足市場對高流動性的需求。最后,量化策略要“抬頭看天”,了解政策和技術革命的宏觀趨勢,否則難以應對市場風險。
關于人工智能對投資的革命性影響,嘉賓們普遍認為其是重要工具,但需審慎應用。AI已深刻改變了信息獲取、加工和決策的模式,但不應將其神秘化,可以通過與最直接擁抱人工智能,處在行業前沿的合作伙伴進行深度合作,借鑒其能力。但是, AI正在顛覆投資機構的組織架構,可能造成更大的“信息繭房”風險。投資人不能過度依賴“端到端”的人工智能,從而失去了對過程的掌控。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進步與居民財富的持續積累,財富管理需求正朝著多元化、個性化的方向快速演進,資產管理行業的價值鏈條、商業模式與整體生態也在加速演進。在主題圓桌論壇《財富新局——理財視角的資產配置藝術》中,主持人經濟觀察報財富與資產管理部主任洪小棠和與會嘉賓站在理財視角,共同探討在新的財富管理時代,行業如何超越傳統的產品思維,更好滿足居民的財富管理需求,向客戶提供更契合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財富規劃服務。

過去,理財的概念是保本保收益的,在新環境下應如何定義“穩健”?各類機構的定位不同:保險對應長期負債,偏向絕對收益;基金對應短期負債,偏向相對收益;理財則對應短期負債,偏向絕對收益。穩健是銀行理財的特征與優勢,也是其能讓絕大多數客戶獲得絕對收益的原因,這一特征在短期內不會改變。不過,公募基金和保險資管也各有特點,其投資更多是在監管劃定的范圍內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穩健的定義本身并未發生太大改變,只是大家站在新的起跑線上,對其進行了更多維度的思考。
圍繞如何實現穩健、理財公司應如何布局并與公募基金等機構協同的話題,與會嘉賓從不同方面給出了觀點。理財公司從成立之初就要打造優質理財工廠,實現這個目標要堅持五個標簽化,即客戶標簽化、渠道標簽化、策略標簽化、產品標簽化和投資人員標簽化。公募基金目前正在探索兩大問題:一是在低利率環境下如何獲得更高收益;二是在追求高收益時如何控制波動風險。此外,理財公司的優勢和難點就是大類資產的配置,能否在市場上篩選出有利于產品組建的機構及策略,可能將成為理財公司區別于其他資管機構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之一。
經過近年來的市場重構,各類資產價值回歸到更理性和更均衡的水平,收益創造不再依賴單一資產,而是靠組合貢獻。具體做法是,要做好大類資產儲備,在產品層面做有效配置,并在策略層面進行相關性和協同性分析,建立底線思維,避免單一策略的極值風險。值得一提的是,任何利率水平下,穩健產品也依然有大量需求。
論壇上,主辦方經濟觀察報隆重發布了值得托付金融機構案例,表彰在過去一年中,在服務實體經濟、賦能產業升級、踐行高質量發展的標桿案例,樹立行業可信、可學的典范。
從人民幣國際化到低利率、高波動背景下資產邏輯的深刻變遷,從穿越周期的資產配置策略,到財富新格局下的理財配置藝術,本屆論壇在智慧激蕩中落下帷幕,但“資管向優”的共識已然凝聚,“智啟新程”的藍圖愈發清晰。站在新起點,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將以智啟新、以優求臻,不斷為市場注入長期增長的信心,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不可或缺的穩健力量。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