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由《經濟觀察報》主辦、北京希肯國際文化集團聯合主辦的“2025美好生活新消費高峰論壇”在北京圓滿結束。本論壇已連續成功舉辦十一屆,邀請了政企研學各界代表,現場聚焦高質量與消費升級的核心議題,共同為中國消費市場走向更健康、更持續的未來建言獻策。
會議現場,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女士在致辭中提到,當前食品行業消費升級有四個層面的變化:追求目標從吃飽到健康、消費動機從味覺到情感、選擇從大眾化到個性化、安全信任從被動到主動。而為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消費升級相適應的高質量發展則需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包含了創新驅動、產業鏈協同、質量安全、綠色低碳、消費適配五個方面。
以下為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致辭文字實錄——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
非常榮幸能夠參加《經濟觀察報》今天下午舉辦的高端且極具意義的論壇。歲末年終,各行業事務繁忙,完成全年任務面臨緊迫形勢。我今日稍早抵達,參觀了2025中國零售商品博覽會現場。雖規模不算宏大,但從食品行業視角看,仍令人欣慰。
至少,我看到企業風貌良好,展臺搭建精致美觀。特別遺憾的是,我還未及訪問一些有新特色產品的企業,待會議進行一段時間后,我定會抽空前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策劃與管理等方面,確實頗具特色、表現良好。我剛才與鄒衛國副總編交流時提到,從小環境可以看出高質量發展的態勢。首先,我代表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對本次活動富有特色、頗具創意地舉辦表示衷心感謝,也祝賀活動取得圓滿成功。今日,我將從食品行業角度,分析高質量發展、消費升級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關系。
剛才,我聽到鄒副總編的發言十分經典,在此我稍作贅述。高質量發展和消費升級,是推動發展的兩大重要引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這兩項的融合,定義了未來產業的模樣,因此今日的分析頗為重要。我將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與分析。
其一,消費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基礎,這一點毋庸置疑。首先,要清醒認識到食品行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民以食為天。今日的消費升級并非簡單地購買更貴、食用更多,而是以基本需求滿足和品質化為前提。
那么,消費升級體現在哪些方面?從食品行業角度梳理,大致有四個方面的理解。一是追求目標的變化,從“吃得飽”、“吃得好”到“吃得健康”,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基礎能量補充,而是追求營養均衡;例如對營養、低糖等元素的追求,體現的是需求側革命的核心驅動,即消費者追求目標發生根本性變化。二是消費動機的根本性轉變,從滿足味蕾到愉悅心靈,食品不僅是物質產品,更是情感載體和社交貨幣;消費者從追求美味體驗,尤其是對包裝和文化內涵的感受中獲得滿足,從物質滿足到精神共鳴,不僅展現了產品故事和新的生活方式,更體現了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動機的根本性改變。三是消費者選擇的轉變,從“大眾化”到“個性化”、“精準化”;過去“千人一面”的時代已過去,如今消費者更追求個性化,根據自身身體或個人需求,如嬰幼兒、老年人及控糖等特殊群體,可能存在定制化需求。這種專業化和定制化選擇,表明消費者在決策理性和個性化選擇方面發生根本性變化。四是安全與信任的變化,從關注產品到關注產品品牌;過去默認產品合格安全,如今消費者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尋求,積極關注產品可追溯、可驗證及綠色天然有機等背書,要求嚴格、關注度高。有時消費者看到產品后,首先會查看配料表,這體現了消費者在選擇時更具自主性,關注配料表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對產品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從食品角度,我們在消費升級方面有這四個方面的感知和認識,即四個根本性變化。這四點變化表明,食品消費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即從吃得飽、吃得好向吃得健康、吃得有品質升級,從單一物質滿足向營養化、功能化、場景化、綠色化及多元化需求升級。
這說明了什么?說明這些變化是食品需求側的革命。過去是“我生產什么,你吃什么”,如今是“你需要什么,我生產什么”,即供需雙方位置發生改變,需求側和供給側產生根本性不同。
接下來,我想探討第二個問題:踐行高質量發展,構建未來現代化食品產業體系。前面提及需求側的變化,面對這些變化,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踐行高質量發展和構建現代化食品產業體系,是未來的系統工程,要求我們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和效的優化。其核心點大致有五個方面:創新驅動、產業鏈協同、質量安全、綠色低碳、消費適配。
此處不逐一展開闡述。總體而言,需要科技創新進步,通過產學研一體化,加速食品生物、發酵工程、營養健康、功能食品、保鮮技術等領域的科技轉化。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搭建智能生產、供應鏈溯源及消費數據平臺等,需從原料終端到全產業鏈形成良好智能體系。
二是構建安全供應鏈體系。源頭--“最先一公里”,即原料產業基地建設,是未來全產業鏈源頭的重中之重。國家可能在眾多重量級食品產業基地,尤其是農產品產業基地投入建設。最終需保障食材安全可控,發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價值。
三是保障食品安全和信任。前面在消費升級板塊已提及,如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信任有極高要求。
四是綠色和低碳可持續發展,這是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綠色生產、消費等,需在建設食品產業體系時,推進清潔生產技術,減少加工環節排放,引導綠色包裝、降解及回收循環等工作。降本增效不僅是對成本的解釋,更是企業未來的生產準入證。同時,需在“雙碳”政策方面加強溝通與嚴格管理。
五是強化品牌培育,豐富文化內涵。通過現代化食品產業體系,培育新業態、新品種、新品牌,打造有故事、有文化的產品品牌,使文化精神化,讓食品消費從滿足工農需求轉變為社交休閑、學習等情感層面的消費。
踐行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化食品產業體系,本質上是一場從理念到實踐、從技術到制度、從供給到需求的全面深刻變革。這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消費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動中國食品產業邁向更安全、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未來。
第三個問題,即今日主題的另一內容: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這一向往,行業協會需協同共創。總體而言,高質量發展與消費升級的最終碰撞點,是中國食品產業實現由大到強歷史性跨越的起飛點。對個人而言,消費升級意味著消費不再是生存必需,而是實現個人價值、追求生活品質、獲得幸福感和意義感的重要途徑,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和明確創新方向。
高質量發展將通過技術革新、優化環境改善,持續滿足并引領消費新需求。當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企業持續深耕市場展現新消費場景,數字技術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消費市場的繁榮景象,更意味著經濟增長動力將從投資和出口驅動轉向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驅動的創新和內需雙輪驅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消費升級,消費升級倒逼供給側進行高質量創新,高質量創新又創造新供給,引領和滿足更高層次的美好生活需求。這種螺旋式上升,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作為連接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紐帶與橋梁,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將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核心職責,以服務消費、提升服務需求為工作導向。具體而言,需從三個方面發力做好工作。一是筑牢安全底線,行業協會組織需加強標準體系建設,讓消費者在未來食品的標準體系和安全方面吃得放心、安心。二是賦能創新升級,聚焦營養健康、綠色低碳、數字化等轉型領域,組織產學研開展攻關協作與突破。三是搭建溝通橋梁,一方面向消費者傳遞科學食品知識,推廣優質品牌;另一方面推動消費需求與產業共濟,開展產銷對接。同時,在消費牽引生產促進方面,為企業和消費者搭建全方位、綜合性的橋梁。
總體而言,今日因稍后眾多專家將分享見解,我僅從行業協會角度點明主題,未作深度分析。在此我想說,行業協會將不遺余力地促進食品行業產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在構建食品產業體系方面作出更多貢獻,也歡迎大家與協會加強溝通。謝謝。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