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時空 作者 戴琪 建隆二年(961年),后主李煜即位,南唐迎來了它最后一位主人。后主精書法,擅音律,卻獨獨不通治國。他在位期間廣建寺院,沉迷宴飲,奢靡無度,南唐在北方的虎視眈眈中風雨飄搖。后主欲用三朝元老韓熙載挽救危局。是夜,韓熙載照舊在府中宴飲作樂,眉間的哀愁卻濃如夜色,難以化開。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描繪的就是韓府這樣一個“平常”的宴飲之夜。
?
韓熙載(902年~970年),字叔言,北海人(今山東青州人),出身于南陽韓氏。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及進士第,因其父之案南奔,仕南唐李氏三朝。早年韓熙載胸懷南北一統之大志,盡忠敢言,對南唐初期典章制度的完善及后期貨幣政策改革均有貢獻。后主當政時期,宴飲之風盛行,熙載為避禍自污亦廣畜姬妾,夜幕深而宴不止。晚唐五代時期,大量文士因北方戰亂而南遷。隨著江南地區政治經濟地位的提升,朝廷也越來越重視該地的官員選授,因此江南地區便聚集了大量文人。他們樂于結交、喜愛游宴,宴飲之風便由上層逐漸蔓延開來,成為人們日常交際的重要形式,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皆樂于宴飲。
?
官員的宴飲活動十分豐富,其中最輕松的當屬閑宴。此類宴會多以排遣煩惱、交際娛樂為主,而無公務的夜晚往往是最合適的時間。五代十國承前啟后,過渡性質明顯,韓熙載這樣一位高官家中的宴會將是怎樣的場景呢?
?
貴客榻上坐:最高規格的禮儀

宴會未起,賓客當先入席。宴飲活動中,家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造型、尺寸、顏色均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潮流和人們的審美需求。早在商代,家具就已經出現,此后的三千多年中,家具大致經歷了從低足發展為高足的過程,人們的參宴方式也逐漸由席地而坐轉變為垂足而坐。韓熙載所處的五代十國正是典型的過渡時期,低足與高足家具兼備,垂足而坐的家具樣式多用于上流社會,熙載這樣的官宦人家自是走在了時代的前沿。相比于盛唐時期家具的華麗,五代時人們的審美逐漸走向雅致、穩重。畫中的家具整體造型簡約大方,均飾黑漆,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以實用性為主。
?
“聽樂”一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韓熙載和一身紅衣的狀元郎粲坐著聽樂的“榻”。唐朝時期,人們還用“席”來宴客。其后隨著高足家具的逐漸普及,“上榻”便成為了宴請賓客的最高禮遇。郎粲與韓熙載一同悠然坐在榻上,癡迷地注視著琵琶女(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身體微微前傾,似是已經入迷,能上主人家的“榻”,說明春風得意的狀元郎正是宴會的主要嘉賓。
?
榻由床發展而來,五代時期多見于上層社會,主要造型分為箱型和框架結構兩種,色彩上與桌椅等家具配套,側面與背面豎起高圍子。從榻上聽樂的場景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此時的榻除了簡單的坐臥、休憩外,還兼具社交功能,成為了一個公共空間。
一弦一柱思華年:樂器的演變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弦歌樂舞可謂是一場宴會的標配,韓府夜宴便是圍繞著一場又一場演奏進行的。宴會伊始,琵琶聲起。定睛一看,琵琶的樣式和演奏方式似與今天的有所不同。《隋書·音樂志》載:“今曲項琵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大致在南北朝時傳入,李姬所彈奏的,正是曲頸琵琶。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留下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千古名句,由此可知唐代的琵琶應當是豎著彈奏的,李姬為何橫彈琵琶呢?我們可以大膽猜測:與會者均為飽學文雅之士,喜好古風,李姬執琵琶之法,說不定正是迎合可客人們的風雅呢!
?
隨著時間的推移,宴興正酣,客人們已不滿足于坐聽夜曲,紛紛加入到演奏中來。古人的樂舞分為娛己和娛他兩種,唐代國風豪邁,賓客常常即興而舞,有宋以后逐漸拘謹,禮法漸重,客人們為顯莊重也漸失此等率性。
?
熙載為人灑脫,此刻他脫了清灰外衣,高冕,葛麻外衫襯白袍,右手舉起鼓捶,親自為舞娘伴奏。郎粲側身斜靠在椅子上,一邊可以照顧到韓擊鼓,一邊可以欣賞王屋山表演“六幺舞”。畫中還有一位青年在打板,可能是韓熙載的門生舒雅。據稱王屋山是韓熙載所養百余伎妾中最為出色的一個,她身材小巧玲瓏,能歌善舞,俊慧異常,深得韓熙載的寵愛。

“六幺舞”則是唐代盛行的軟舞,其特征就是“以手袖為容,踏足為節”,腰部扭動幅度較大。唐代詩人李群玉《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中以“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墜珥時流盼,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描繪六幺舞極強的感染力。
?
圖中右邊紅漆的大鼓是一種外來樂器,名為羯鼓,南北朝時期經西域傳入。最初形似沙漏,后逐漸發展為圖中的桶狀。沈括《夢溪筆談》中載,羯鼓聲“透空碎遠,極異眾樂”,唐玄宗更是將羯鼓視為八音之首,自稱“杖之弊者四柜”,因擊鼓而壞的鼓槌都堆滿了四個柜子!可見羯鼓必為上流宴飲中的寵兒。羯鼓的另一側還有一種不起眼卻不可缺少的樂器——拍板。拍板又稱檀板,亦自西域傳入,多為檀木制成。演奏時,兩手分握外側兩板或左手握三板、右手握兩板,將拍板置于胸前,互相撞擊發出聲音。拍板聲脆亮而不突兀,低調卻把控著奏樂的節奏,盡顯中國禮樂之風。
?
夜宴上的美酒佳肴

江南地區湖網密布,席間肉品以魚類、蝦蟹等水產為主,信奉“民以食為天”的古人留下了大量關于美食的篇章,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晉人張翰口中的“莼菜鱸魚”。莼菜長于水中,口感爽滑,鱸魚早在隋代就已上貢朝廷,都是江淮地區的特色食品。除此之外,魚膾也是宴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魚膾即將鮮魚切絲,既可生食下酒,也可烹飪熟食。白居易的“魚膾芥醬調,水葵鹽豉絮”講的就是用魚膾蘸芥醬生吃,類似于今天吃生魚片,可見古人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也頗有心得。
?
除魚類外,雞、鴨、鵝、豬、羊等自是席間常客,而較為特別的則是野味飲食。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丘陵遍布,為各類野生動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鹿、兔這兩種溫順的動物順利成為了人們的盤中餐,《酉陽雜俎》中就有關于官員喜食“兔湯餅”的記載。

擊鼓奏樂后,賓客略疲,暫退歇息,點心小食陸續陳上。唐中晚期的社會動蕩導致大批北方人南遷,帶來了制作面食品的各項技術,主要的小食種類有餅和酥。當時的面粉制品和米粉制品均稱為“餅”。《原化記》中載“又催家中阿鹿下飯,先令作蒸餅尤熱,唯六七碟脯及酒而已”。這里的蒸餅就類似于我們今天的包子和饅頭。酥則是用家畜的乳汁加工成的飲品,并用其制作點心,尤為北方人士(韓熙載即為南奔的北人)所喜愛。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宴飲之樂,怎能少了酒做伴。江南物產豐饒,制酒業發達,釀酒技術不斷改進,許多州縣都有自己的特色名酒。《輿地志》有云:“京口出酒,號曰京清,埒于曲阿”,“曲阿出名酒者,皆云后湖水所釀,故醇烈也”,曲阿酒即唐代后湖(練湖)所產之酒,以味道醇烈出名。曲阿的新豐酒也聲名遠播,張子榮《九日陪潤州邵使君登北固山》中就提到“新豐酒舊美,況是菊花朝”。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留有詩云“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可見吳酒也是宴飲賞的常客。除酒飲外,席間還佐有各式茶飲,“一汲清泠水,高風味有馀”,此等清雅之物,席間怎能舍棄。
?
常服簡妝:亂世下美的妥協
“羅裙窣地縷黃金”,盛唐的服飾繁華艷麗,宋代的服飾嚴謹低調,處于兩者之間的五代十國服飾也有著明顯的過渡時期特征。《服飾圖典》總結五代時期的服飾特點為“梳髻、上穿襦衫,寬衣大袖,披帛,下著瘦長裙,外著蔽膝或圍裙,帶佩綬,佩玉,足著平頭履。”

夜宴在暫歇過后,進入到最后一個小高潮——“清吹”,既能填補宴興未盡的空白,又不至于讓參宴已久的賓客耗盡體力。畫中的女子主要著短襦、長裙,色彩較為淡雅,面上妝容不顯,首飾較少,與唐代莊妍明媚、重首飾的風尚形成鮮明對比。女子服飾風格變化明顯,那男子的呢?《中國古代服飾》總結道:“五代十國時間較短,服飾大體沿用唐制,但首服有些變化”。韓熙載作為宴會主人身處家中,輕松愜意,他頭戴紗帽,身披寬衫,完全是一種家常休閑的裝扮。右側打板的男子則頭戴幞頭,身著綠色袍服。幞頭的兩端微微下垂,似有弦牽引,隱有擺動之態,是晚唐五代時期的常服之一。
?

雅宴如詩文,起、承、轉、合過后也迎來尾聲。若有賓客不勝酒力,便請他們下榻主人府中。選擇歸家的賓客則由主人親自送別,縱有萬般不舍,也只得離席。正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宴飲畢,猛回神,夜色已深。
?
宴會的內核氣質與主人的經歷密切相關,韓府夜宴只余表面繁華。《舊五代史·僭偽傳一》記載:“韓熙載仕江南,官至諸行侍郎,晚年不羈,女仆百人,每宴請賓客而先令女仆與之相見,或調戲、或毆擊、或加以爭奪,靴笏無不曲盡,然后熙載始緩步而出,習以為常。復有醫人及燒煉僧數輩,每來無不升堂入室,與女仆等雜處,偽主知之,雖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過,因命待詔畫為圖以賜之,使其自愧,而熙載視之安然。”國家危難,山河破碎之際,宏大的宴會排場撐不起將傾大廈,奢華的服飾也無法裝點滿目瘡痍,宴飲的奢靡繁華終為黃粱一夢,難掩壯士暮年卻大志難酬的悲涼。
?
參考資料:
1、張朋川.《韓熙載夜宴圖》反映的室內陳設的發展變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0,(06):1-16+213.
2、張立川.從《韓熙載夜宴圖》看五代服飾[J].裝飾,2007,(04):37-39.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07.04.012.
3、周耀,汪煥.從《韓熙載夜宴圖》看五代家具的風格樣式[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6):555-562.
4、董錚.從《韓熙載夜宴圖》看五代時期的家具[J].美術大觀,2014,(05):43.
5、周躍兵.《韓熙載夜宴圖》斷代考辨——酒具、樂器、舞蹈及禮儀等考辨[J].美術教育研究,2015,(13):8-10.
6、何韻瀟.《韓熙載夜宴圖》主人公考略[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30(07):116-123.
7、劉偉冬.歡宴的另一面——解析《韓熙載夜宴圖》[J].東南文化,2002,(12):64-69.
8、梁濟海.韓熙載夜宴圖的現實意義[J].文物參考資料,1958,(06):28-31.
圖片 | 戴琪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王梓琳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