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好酒,要追溯到田間地頭。9月16日至 17 日,“走進汾酒第一車間”落腳在吉林梨樹松遼平原,農業專家、地理學者與酒業研究者跨越山河,于田野間展開沉浸式的對話,溯源清香白酒的生命起點。
在白酒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品質已然成為新的競爭核心。消費者對白酒的需求不再僅僅滿足于口感,更追求其背后的品質保障與文化內涵。從高端商務宴請到日常家庭聚會,一瓶好酒的品質好壞,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和消費體驗。各大酒企紛紛意識到,只有堅守品質底線,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與口碑。
汾酒早已在行動。從新疆奇臺天山腳下的大麥金黃,到河北張北壩上草原的豌豆飽滿,再到吉林梨樹松遼平原的高粱紅遍,汾酒的原糧版圖跨越山河,只為尋得那最優質的釀酒原料,開啟一場關于品質的溯源之旅。
梨樹之選:自然稟賦鑄就品質源頭
為什么汾酒不遠千里,將原糧基地布局于梨樹縣?這要歸功于這片土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與農業生態。
松遼平原是世界四大黑土地之一,而梨樹縣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素有“東北糧倉”和“松遼明珠”美譽,黑土肥沃、糧源豐沛,加之晝夜溫差大,極為適合高粱的生長。這里產出的高粱顆粒飽滿、容重高,淀粉含量豐富,為釀造帶來了更高的出酒率和更優的酒體品質。
基于此,這里是“好糧釀好酒”的源頭,更是汾酒品質宇宙的起點。早在十余年前,汾酒開始在全國優選優質糧食產區、自建原糧基地之初,梨樹縣就是其東北高粱版圖的重要落子。本次活動中,行業專家們走入田間低頭,席地而坐,開展了一場關于“糧心品質”的深度對話。
談及高粱對白酒品質的影響,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旗指出,中國白酒釀造,最關鍵的就是高。
為什么高粱這種口感偏澀的糧食能釀出好酒?謝旗科普道,高粱的澀味主要來自單寧,正如釀造葡萄酒的葡萄往往口感酸澀,在發酵過程中,單寧能通過微生物作用轉化為醛類、醇類等香味物質,最終成就了酒體的豐富香氣。
而用不同的高粱、不同的釀造方式,可以釀出不同的美酒。謝旗強調,良種是釀造清香型白酒的關鍵,汾酒所使用的“粳高粱”支鏈淀粉含量高,非常適合清香型白酒工藝的需要。“這種高粱籽粒大、殼薄,在釀造過程中更容易破碎,發酵效率更好,是為品種帶來的品質優勢。”
全鏈質控:匠心守護純凈本味
汾酒對品質的追求遠不止于選種。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韓英系統闡述了汾酒全鏈條品控把控,貫穿選地、育種、種植到倉儲的各個環節,首先優選土地,確定適宜種植的區域;其次精選品種,制定科學的種植規范;最后建立完善的倉儲體系,確保原糧從田間到車間的質量統一。
這套“從種到收、從儲到用”的閉環管理體系,為汾酒原糧的卓越品質奠定了堅實根基。此外,汾酒還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農業管理,做了全流程追溯體系,基地里建了氣象數據、土壤信息自動收集系統,及時收集數據,請專家來指導,分析怎么種才更好,這樣原糧品質才能越來越高。
以糧心見匠心,事實上,汾酒對“糧心”的堅守,遠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場歷時十余年的漫長征程。
自2009年起,汾酒便在行業率先行動,將糧食基地建設納入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并在10多年間持續強化綠色原糧基地布局。經過十余年的持續投入,現已形成跨越山西、吉林、甘肅、內蒙古等地的原糧基地布局,總規模近140余萬畝,構建了“土地一備案+五統一”的標準化管理模式。
2022年,汾酒簽發《汾酒產品質量監控總圖》,對從田間到餐桌的7大板塊、124個環節、297個質量控制節點、3259個參數實現責任化管控,成為行業首個系統化、參數化、可視化的全鏈質控標準。這套體系涵蓋了從原料到成品的每一個環節,將傳統釀造智慧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守護著每一滴汾酒的純凈本味。
在行業看來,這一布局不僅筑牢了汾酒的品質長城,更開創了中國白酒行業品質溯源的新范式,意味著白酒企業正有意識地從源頭入手,構建供應鏈護城河,為品質打好堅實地基。與此同時,這里面也有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汾酒高度重視對原糧的投入,也切實帶動了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助力農民增收。2023年汾酒榮獲“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稱號,實現了企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
品質溯源:品牌與消費者的信任橋梁
更可貴的是,汾酒致力于不僅做好產業鏈,也致力于“講好故事”,用消費者能聽懂的語言,讓他們了解一杯美酒背后的努力。自2021年起,“走進汾酒第一車間”活動已連續舉辦五年,成為行業矚目的品質IP。
五年間,汾酒足跡遍布山西沁縣、汾陽、甘肅山丹、河北張北等地,知酒傳媒創始人向寧指出,汾酒通過基地建設將原料品質可視化、可感知化,極大增強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紐帶,讓“一方水土出一方好糧”的認知深入人心。
從黃河流域到松遼平原的高粱矩陣,從祁連山腳下的山丹馬場到內蒙古科爾沁大草原的金色麥浪,從甘肅永登河西走廊到河北張北草原天路的豌豆花海,汾酒以北緯36° - 45°的“黃金種植地理帶”為基準,嚴格遵循“測天下吉壤為我所種,匯天下好糧為我所用”的初心。
穗浪吟唱著大地的豐收,也見證著汾酒人對品質的執著堅守。白酒行業分析師蔡學飛指出:“白酒行業已進入‘長期不缺酒,長期缺好酒’的時代。”面對這一現狀,汾酒用一處處原糧基地回答市場。五年來,通過“土地一備案+五統一”的管理模式,汾酒實現了從產地、品種、種植到收儲的全程可控,為中國白酒的品質安全樹立了新標桿。這種布局不僅保證了原糧的優質穩定供應,更通過科學輪作和生態種植方式,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現了對自然的敬畏與珍惜。
每一顆原糧都承載著天地的饋贈與匠心的溫度,是汾酒品質的源頭活水。這不僅僅是一場地理空間的布局,更是一種產業思維的升華。汾酒用五年時間證明,好酒不僅是釀出來的,更是種出來的——從源頭把控品質,從土地孕育卓越,這才是中國白酒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之道。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