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11 15:03

在奈雪的茶點單小程序上,“奈雪小綠瓶,低GI新升級”的宣傳語被加大加粗,在這款產品于九月底升級的配料表中,悄然出現了一個陌生的名字——“D-阿洛酮糖”。
在獲準使用三個多月后,這個被業界寄予厚望的代糖“新貴”逐漸開啟商業化應用。
7月2日,國家衛健委正式批準D-阿洛酮糖為新食品原料。此后,產業端迅速響應。9月23日,中糧集團率先發布國產D-阿洛酮糖產品,并與霸王茶姬、蒙牛等下游企業進行意向簽約。另外,保齡寶、三元生物、東曉生物等代糖生產企業也紛紛表示要加快布局D-阿洛酮糖。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需控制在25克以內。如何在滿足人們對甜味渴望的同時嚴控糖分攝入成為食品行業的共同命題。因此,尋找更安全、更優質的代糖解決方案成為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被譽為“新一代代糖標桿”的D-阿洛酮糖,擁有口感接近蔗糖、熱量低、可“炒糖色”等特點。它會成為代糖的最佳方案嗎?從實驗室到市場,它的產業空間又有多大?
D-阿洛酮糖是什么
代糖,學名為“甜味劑”,是指能為食物提供甜味,但少提供或不提供熱量的食品添加劑。它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赤蘚糖醇、甜菊糖苷等天然代糖,另一類是阿斯巴甜、安賽蜜等人工代糖。盡管代糖已被廣泛使用,但其長期安全性仍存在爭議,市場始終呼喚更安全、更優質的代糖解決方案。
D-阿洛酮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天然代糖。根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營養與健康分會于今年1月發布的《D-阿洛酮糖的科學共識》(下稱“共識”),它是一種天然存在的單糖類甜味物質,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因此也被稱為“稀有糖”,微量存在于無花果、獼猴桃、葡萄干等食物中。該共識指出,D-阿洛酮糖的甜度為蔗糖的70%,具有與蔗糖相近的口感和容積特性。同時,它也能發生美拉德反應,賦予食品獨特風味和色澤,具備良好的產業應用潛力。
在代謝特性方面,共識提到,D-阿洛酮糖的能量為1.67kJ/g(0.4kcal/g),約為蔗糖的十分之一。由于人體缺乏代謝它的酶,它不參與葡萄糖相關代謝,也不產生能量,最終通過腎臟排出。此外,與果糖相比,它沒有升高血脂、尿酸的風險,也不引發體內炎癥,在改善肥胖狀況或降低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方面具備潛力。
在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搜索“阿洛酮糖”,可見不少標注“香港直發”“現貨美國”“現貨韓國”等字樣的產品。目前,D-阿洛酮糖已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用于食品生產。研究機構GlobalMarketInsight(一家在全球范圍內提供市場研究與數據分析服務的機構)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D-阿洛酮糖市場規模為1.477億美元,預計2025年至2034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超過14%。
上中游:技術競速
該代糖獲批使用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始布局,而對于上游的原料供應、技術研發企業,中游的生產制造企業來說,工藝是第一道門檻。
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告,D-阿洛酮糖主要有兩種生產工藝:一種是通過大腸桿菌發酵的生物發酵法,另一種是利用酶催化轉化的酶轉化法。
中大恒源是河南一家食品原料生產企業,已獲得D-阿洛酮糖的生產資質。該公司總經理金子恒告訴經濟觀察報,雖然生物發酵法轉化率較高,但對設備自動化和菌基因工程技術要求極高,前期投入大,目前通過該工藝審批的企業較少,多數企業采用酶轉化法。
但是中糧生物科技淀粉糖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梁永紅介紹,多數酶制劑企業因缺乏早期技術儲備,短期內難以實現市場化供應。而中糧集團生產D-阿洛酮糖所用的酶是自主研發的。
金子恒也提到,現階段,D-阿洛酮糖的生產企業要么是自主研發菌酶制劑,要么是從高校或研究機構購買酶制劑,以中大恒源為例,其酶來源是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大恒源與福洋生物兩家企業就該研究所D-阿洛酮糖酶制劑的知識產權達成了獨家合作。
金子恒認為,現階段,酶制劑是制約D-阿洛酮糖生產的重要因素。此外,企業獲取D-阿洛酮糖生產許可證的流程相對復雜,需要較長周期。頭部企業已經布局,相關機構此時入局,在技術、資金等方面已處于劣勢。
目前,包括保齡寶、三元生物、東曉生物等主要代糖生產企業均在加大D-阿洛酮糖的布局。3月,保齡寶啟動年產2萬噸阿洛酮糖(二期)擴產項目,根據不同產品結構,預計2026年D-阿洛酮糖年產能將達到約3萬噸。8月7日,保齡寶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提到,該公司的D-阿洛酮糖產品已在美國、韓國等國家銷售,并積極推進其在國內的審評審批工作。三元生物也計劃在2025年將D-阿洛酮糖產能從1萬噸擴產至2萬噸。東曉生物研發中心主任王建彬在今年8月透露,該公司相關產品審批手續已在報批,預計年內第一批產品將上市。
下游:積極又謹慎
下游應用方面,各大企業的態度既積極又謹慎。
梁永紅介紹,娃哈哈、康師傅、今麥郎、元氣森林等企業均對樣品感興趣,并有意進行測試。在9月23日的發布會上,德馨食品、秋林飲料、蒙牛、霸王茶姬等企業現場與其簽訂了意向合作訂單。
但含D-阿洛酮糖的產品尚未形成大規模使用場景,仍處于研發與測試階段。
霸王茶姬質量總監周四偉介紹,該公司已在第一批產品研發中嘗試應用,正大力推進測試,但尚未制定明確的產品上市計劃;另一位下游品牌商提到,消費者對D-阿洛酮糖的認知度不高,需要更多科普。相較于其他代糖,D-阿洛酮糖成本較高,目前尚處于嘗試階段。一家飲料企業相關人員對經濟觀察報說,含有D-阿洛酮糖相關產品雖已進入測試階段,但最終是否使用仍需內部評估。
金子恒將積極性較高的下游客戶分為四類:第一梯隊是保健品和健康食品企業;第二梯隊是烘焙企業;第三梯隊是健身代餐相關企業;第四梯隊是茶飲企業。其中,輕資產品牌的產品開發效率最高,相較于大公司,這類企業更加靈活,對于新事物的嘗試也更加積極。
但D-阿洛酮糖能否撬動更大的消費藍海仍有很多制約因素。
成本是下游企業無法回避的現實考量。金子恒透露,此前D-阿洛酮糖的國際價格一度高達4萬—4.8萬元/噸,隨著更多國內生產企業的加入,目前價格為2萬—2.4萬元/噸。相比之下,赤蘚糖醇價格為1萬元/噸左右。
周四偉也稱,添加D-阿洛酮糖會使成本上升,但隨著產能提升,成本有望持續降低,“從產品角度看,添加D-阿洛酮糖后,產品在營養、健康和口感上都有進步。我們希望整個產業鏈能把成本降下來,讓更好的代糖應用到更多產品中”。
梁永紅表示,目前D-阿洛酮糖價格是普通蔗糖的3—4倍,但中糧生物科技方面可根據客戶企業需求定制復配糖漿以降低成本,“隨著規模效應擴大,我們爭取在明年或后年實現更好的綜合性價比”。
產能過剩也是生產企業應警惕的風險。此前,另一款代糖赤蘚糖醇曾因“零熱量”概念快速崛起,但后續產能過剩引發激烈價格戰,產品價格從4萬元/噸跌至約1萬元/噸。行業自2024年起進入去產能陣痛期。如保齡寶在2023年年報中提到,據統計,僅6家頭部生產商可生產的赤蘚糖醇總產能就將達到44.5萬噸/年,而這一產能已是2021年中國赤蘚糖醇總消費量的20倍,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赤蘚糖醇生產國,2022年產量占全球比重近80%。但在需求端,2022年全球赤蘚糖醇總需求為17.3萬噸。
金子恒提到,一些公司與科研機構就酶制劑的知識產權進行獨家合作,也是為了避免D-阿洛酮糖被泛濫生產。
但他對產業前景保持樂觀。金子恒認為,相較赤蘚糖醇,D-阿洛酮糖在使用場景上更廣泛。赤蘚糖醇在冰淇淋、果凍等低溫產品中易結晶,而D-阿洛酮糖能較好解決這一問題。隨著產業產能的擴大,后續D-阿洛酮糖成本也會有所下降。
梁永紅告訴經濟觀察報,D-阿洛酮糖要獲得市場成功,關鍵在于四方面:持續的技術創新與成本控制;構建完整的產業鏈生態;加快相關應用標準與標識規范的落地;通過跨界合作、內容種草等方式實現從B端到C端的認知打通。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