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姜鑫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這句沉甸甸的話,道出了多少家庭難以言表的壓力與無奈。
克拉瑪依市市民程女士的母親在一場重病后生活不能自理,被評估為重度失能。程女士兄妹輪流對母親進行24小時不間斷照料,并承擔著醫藥護理方面的經濟壓力,一家人身心疲憊。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程女士一家率先成為了長護險(全稱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受益者。
2025年4月1日,克拉瑪依市在原有長護險護理補貼的基礎上,推出了長護險居家上門護理服務。
一直以來,長護險被看作社保“第六險”。其與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五項社會保險制度相似,也是通過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服務。
如今,惠及程女士一家的長護險制度即將覆蓋更多的人群。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正迎來一件大事:在歷經9年試點探索后,長護險正從“地方試驗”邁向“全國建制”。自8月全國醫療保障工作年中座談會發出“全面實施”的明確信號后,貴州等地密集征求意見;天津、遼寧發布長護險經辦機構相關細則;貴州更列出了2025年底全覆蓋或分步推進的清晰時間表……這項關乎中國家庭養老福祉的制度變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地落地生根。
2025年9月25日,國家醫療保障局(下稱“國家醫保局”)印發了《國家長期護理保險服務項目目錄(試行)》的通知,明確了長護險支付范圍,并制定了詳細的服務目錄。這也意味著,長護險制度的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
隨著頂層設計文件的落地,一個由個人、單位、醫保基金、地方政府財政共同分擔,旨在讓失能者“老有所護”、為更多陷入照護困境的家庭帶來喘息和希望的全民性保障網絡正在織就。
各地快馬加鞭推進
“前段時間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意見》,阿克蘇已經做完了前期準備工作,例如對常駐人員進行了摸底調研,對常駐機構進行了摸排,估計明年會正式啟動。”9月24日,阿克蘇地區醫保局副局長龍德洪向經濟觀察報記者介紹了阿克蘇地區長護險推進的最新情況。
人保財險新疆分公司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近期,該公司管理層和醫保局相關人員一起多次到長護險試點城市進行調研。
2025年8月15日,全國醫療保障工作年中座談會中提到全面實施長護險。隨后,國家醫保局在成都舉辦了“全國加快建設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培訓班”,醫保局相關司局按職責分工將長護險制度政策進行解讀。
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到,7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意見》(廳字〔2025〕19號,下稱《意見》)正式下發,拉開了長護險統一制度建設的帷幕。
9月份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醫保局先是召開了加快長護險工作推進會,并于9月19日正式啟動了長期照護師培訓及認定工作。
寧夏回族自治區醫保局在給自治區政協一份提案辦理意見的函中提到,目前,在充分征求和采納多輪各廳局反饋意見的基礎上,根據《意見》以及近期國家醫保局、財政部即將印發的《關于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施方案》,組織人員對已基本明確的參保籌資標準、待遇支付比例等政策參數進行進一步修改完善。
貴州省醫保局則在制度建設上先行一步。8月27日,貴州省醫保局開始就《關于加快建立貴州省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社會意見。在此之前,貴州省醫保還發布了《貴州省長期護理保險護理服務機構定點管理實施細則(試行)》。
此外,天津、遼寧等地也在近期正式發布了服務機構、經辦機構的相關管理細則。一些地區更是明確了長護險制度落地的時間表。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醫保局就曾在工作推進會中提及,確保2026年實現長護險自治區級統籌管理,為失能群體提供堅實保障。
貴州省則提出了更加細致的推進計劃:分地區、分人群穩步推進改革,2025年12月底前不少于2個統籌地區、2026年12月底前全省所有統籌地區以就業人群為重點建立長護險制度;條件成熟的,適時將未就業人群納入制度覆蓋范圍。
擴容迫在眉睫
推進長護險在全國落地,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旦家中有人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就如同無形枷鎖,給家庭和親人帶來無盡的身心壓力。
2022年3月,程女士的母親因為突發腦梗死導致機體功能障礙。昔日身體硬朗、精神矍鑠的老人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常年臥床,被評估為重度失能。
程女士和兄妹均為上班族。每天下班后,程女士要第一時間趕回家給母親翻身、喂飯、處理大小便,晚上和兄妹輪流守夜。連續幾年的身體勞累加上精神上的緊張,給她和家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此前,程女士曾為母親繳納過長護險保費已滿兩年。自2023年5月起,程女士的母親開始享受長護險待遇,選擇居家護理,每月可享受1080.75元的護理補貼。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
2025年4月,克拉瑪依市長護險制度實施新細則,在此前試點基礎上增加了開展長護險居家上門護理服務。
在克拉瑪依長護險經辦公司人保財險克拉瑪依市分公司長護險經辦團隊到社區的宣講中,程女士得知母親的情況也可以選擇服務機構上門護理服務,便為母親增加了這項服務。
從頭面部清潔、口腔護理,到身體按摩、指導老人進行簡單的肢體活動,專業的上門護理服務使程女士母親的身體出現了很大的改善,還有效預防了壓瘡。程女士和兄妹幾人的照護壓力也有所緩解。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至15.6%,預計在2032年左右進入占比超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
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教授朱俊生介紹,2023年我國失能人口達到4654萬人,人均經濟成本為29029元,總成本為13511億元,占GDP的1.07%。家庭照料時間成本達到23861元,占失能照護總成本的82.2%。
長護險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戰略部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醫保局會同財政部先后于2016年和2020年印發《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就長護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目標任務、基本政策、管理服務、配套措施、組織實施予以指導說明。2016年在全國15個城市正式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2020年,全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增加至49個。至今已有超過1.8億人參保,累計超過200萬失能人員享受到了相關待遇。
但這對于在老齡化趨勢中不斷增長的失能人群護理需求來說,遠遠不夠。
同樣面臨老人照護責任的梁女士則沒有程女士那般幸運。梁女士的母親患有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行動不便加認知功能減退給家人帶來了照護方面的困難。在請阿姨配合對母親貼身照護兩年后,梁女士選擇了一家醫養結合的服務機構,讓母親得到更加專業的照護。但需要支付更多的費用,給月薪不足1萬元的她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壓力。
在長護險試點城市之外,越來越多的人像梁女士一樣希望長護險制度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以減輕家庭的照護負擔。
從2016年試點開始,到2020年試點范圍擴大,長護險的發展已經經過了近十年的時間。而全國推廣進程緩慢,與籌資難、標準不統一等原因有關。
城鄉居民低費率起步
當前的試點城市主要采用醫保基金劃撥、個人繳費(醫保賬戶代扣)、財政補貼的三方籌資機制,個人和單位繳費所占份額較低,醫保基金劃撥和財政補貼占大頭。隨著醫保基金收支壓力的增加和基金結存的減少,個人和單位在醫保制度外籌資成為趨勢。
以在9月8日被國家醫保局選定為國家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轉型示范城市的湖北荊門為例。荊門采取了“三家抬”籌資機制,按照上年度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0.4%確定籌資標準,實行個人繳費、醫保補助、財政補貼相結合,個人繳費36元/人,政府補貼54元/人。
在朱俊生看來,如何在個人繳費、單位繳費、政府財政補貼之間取得平衡,是長護險可持續的關鍵。
隨著《意見》的出臺,長護險制度推進過程中,最難的“如何籌資”問題將日漸明確。
與其他社會保險項目相似的是,長護險參保人在繳納保險費并達到相應條件,便可申請相應的保障待遇;與其他社會保險項目最大的不同是,長護險的籌資標準不高,但要解決失能人員“無限期”的護理保障問題。在費率上,長護險的費率有望低于其他五項社會保險項目的費率。
經濟觀察報了解到,在未來的制度推進中,籌資渠道仍然保持多元化,進行單位、個人、政府、社會等多元籌資。在繳費比例上,長護險費率將統一控制在0.3%左右。
在具體籌資分擔上,單位職工費率由用人單位和個人按同比例分擔,用人單位繳費基數為職工工資總額,個人繳費基數為本人工資收入,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值得注意的是,退休人員也需要繳納長護險費用,退休人員費率與單位職工個人費率相同,繳費基數與養老金水平掛鉤。繳費時,個人繳費,原用人單位不繳費。
一名長護險經辦機構負責人表示:“從試點情況看,大多數地區長護險的籌資標準在每年100元至200元之間,繳費標準有的是按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繳納,也有的按固定金額繳納,籌資標準高的,待遇水平也高,籌資水平低的,待遇水平也會低一些。按0.3%費率來計算,不少試點城市的個人繳費部分可能會小幅上漲。”
以程女士所在的克拉瑪依市為例,其長護險收費就是以當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繳費基數為準,個人按0.1%比例繳納、單位按0.1%比例繳納。個人繳費部分由參保人員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金抵扣。城鄉居民個人繳費部分則以本市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基數,按0.1%的比例繳納。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幾年的積累,隨著新的實施細則的出臺,克拉瑪依市的長護險保費出現了調整,城鄉居民長護險保費從342元降至53元,降幅達到84.50%。
據龍德洪介紹,阿克蘇地區的長護險覆蓋人群初步考慮由城鎮職工逐漸擴展至城鄉居民。
據朱俊生統計,在長護險的49個國家試點城市和22個地方試點城市中,有32個城市僅覆蓋職工醫保人群,尚未擴大至居民醫保人群。
“保障范圍可能會從單位職工、退休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等人群起步,逐步將未就業城鄉居民納入保障范圍。”上述長護險經辦機構負責人表示,在籌資上,《意見》明確未就業城鄉居民長護險籌資由個人和政府合理分擔,個人繳費,政府按規定給予補助;政府補助則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在籌資比例上,未就業城鄉居民費率減半從0.15%左右起步,用5年左右時間逐步過渡到0.3%左右,有條件的地方也可從0.3%左右起步。
在今年的新實施細則中,克拉瑪依市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其取消了以往城鄉居民參保繳費人員60歲以上的年齡限制,無論年齡大小,均可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退休人員繳費情況也將明確。據了解,退休人員費率與單位職工個人費率相同,繳費基數與養老金水平掛鉤。由個人繳費,原用人單位不繳費。
由于繳費規模不一,長護險基金的支付比例也存在差異。
以《海南省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相關要求為例,其對非就業人員基金支付比例為50%,就業人員基金支付比例為70%。同時明確,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額不超過全省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
支付方式和范圍或有變化
對于有失能人員的家庭成員來說,其面臨的不僅僅是24小時無休的照顧工作,更面臨著自身護理不專業的難題。例如給失能親人翻身洗澡不方便,更換食管、尿管不專業等。這些都是通過長護險可以解決的問題。
以當前試點城市的情況來看,參保人員因年老、疾病、傷殘經過不少于6個月的治療(康復),且經失能等級評估達到重度失能,即可獲得長護險服務保障。保障內容以基本生活照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為核心,例如助浴、助餐、便秘/失禁護理、翻身/叩背、鼻飼照護、壓瘡護理等。
以程女士所在的克拉瑪依市為例,按不同失能程度,居家的失能老人每月可獲得800元至1200元不等的“補貼”;在定點機構的失能老人每月可以獲得1200元至1700元不等的“補貼”。
長護險加入機構上門護理服務后,可為待遇享受用戶提供涵蓋基礎護理、專項操作和康復支持三大類服務,包括頭面部清潔、口腔護理、生活自理訓練、壓瘡預防等27個項目,每次服務時長60至90分鐘。參保人可根據自身需求靈活選擇。
在此前的試點中,少數試點地區采取服務補貼和現金補貼的方式,隨著制度在更大范圍的落地,支付方式將變得收斂。一名接近醫保局人士表示,根據《意見》,長護險基金主要用于支付符合規定的長期護理服務機構和人員提供長期護理基本服務所發生的費用,原則上不直接向失能人員發放現金。但報銷范圍有望擴大,未來將根據人口形勢變化和制度發展,研究探索將長期護理相關智能化服務和支持性輔助器具等納入支付范圍。
上述長護險經辦機構人士表示,長護險基金統一建賬,資金統籌使用。基金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單獨建賬、單獨管理、專款專用。由于各地財政收入水平、服務機構建立水平不一,長護險制度落地的時間表也有差異。此前開展長護險制度試點的城市則要按照相關要求,用3年左右時間平穩過渡。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